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流行株C基因型稳定转染细胞模型的评价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0-07-11 15:41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相关疾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对HBV感染的有效防治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探索和尝试。乙肝疫苗、干扰素(Interferon,INF)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ide analogues,Nas)是现阶段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效的主要手段,乙肝疫苗虽然可起到预防作用,但对已感染者、免疫耐受者和病毒逃逸株无效,而现阶段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存在副作用较大(干扰素)、易产生耐药(核苷类药物)、抗原血清转换率低等诸多缺点。建立细胞模型是研究病毒感染史、生物学特性、评价药物疗效、优化治疗方案、研究高效疫苗和开发新产品高效便捷的技术手段。现有的细胞模型包括病毒感染细胞模型、病毒瞬时转染细胞模型和病毒稳定转染细胞模型。对于病毒感染细胞模型,虽然近年发现了HBV的受体分子钠离子一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Sodium taurocholate co-transporting polypeptide,NTCP),但其感染效率仍然较低并且操作复杂,另外由于HBV严格的物种和组织特异性属性,限制了此种细胞模型的应用,病毒的瞬时转染系统在肝癌细胞中的病毒复制很难长期保持稳定,不适合实验的标准化的需要,如药物敏感试验。20余年来国内外已经建立了可以复制和分泌HBV病毒颗粒的稳定细胞系,如国际上公认的Hep G2.2.15细胞和Hep AD38细胞。其他实验室为了满足抗病毒耐药变异研究的需求,也相继建立起了耐药突变的HBV稳定复制细胞株,但仍然缺少我国流行的(B和C基因型)HBV毒株稳定复制细胞系和多重耐药细胞株;另外一些细胞株人为诱导的HBV突变细胞株,不能反映出病毒的自然遗传特征。因此,建立HBV中国流行株B和C基因型稳定复制细胞模型,符合我国临床实际,对于抗病毒药物的评价及乙肝防治方案的本土化具有积极作用。本实验室在前期的工作中通过联合应用PB转座子及其他技术构建了中国流行株C基因型野生株和耐药株的稳定转染细胞,本研究旨在对此稳转细胞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并将其初步应用在体外抗HBV药效学评价上,期望该稳转细胞能够为抗HBV新药药效评价提供理想的细胞模型。目的:检测分析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HBV中国流行株C基因型稳转细胞:Hep G2.CW和Hep G2.LER细胞系的各项复制指标,评价该稳转细胞特性与经典HBV稳转细胞模型的差异;用临床常用核苷类药物来评价稳转细胞系用于药物评价的可靠性;设计用于表达新型小发卡rna(shorthairpinrna,shrna)的慢病毒载体,并考察其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可行性。方法:1、hbv稳定转染细胞特征分析:1)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epg2.cw和hepg2.ler细胞上清hbv表面抗原(hepatitisbvirussurfaceantigen,hbsag)的表达和e抗原(hepatitisbviruseantigen,hbeag)的表达;2)荧光定量rcr法检测hepg2.cw和hepg2.ler细胞上清hbvdna的含量;3)酶联免疫吸附法定性检测胞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e抗原的表达;4)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表达;5)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胞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表达;6)酶联免疫吸附法定性检测hepg2.cw和hepg2.ler细胞系细胞上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的表达。2、用临床常用核苷类药物来评价hepg2.cw和hepg2.ler细胞系用于药物评价的可靠性:选用我国三种临床常用核苷类药物:拉米夫定(lam)、恩替卡韦(etv)、阿德福韦酯(adv),稀释为0、0.001、0.01、0.1、1、10、100μm的一系列的浓度梯度,分别作用于hepad38(阳性对照)、hepg2.cw和hepg2.ler三种细胞系,连续正常培养九天后用荧光定量rcr法检测三种细胞上清乙型肝炎病毒dna的含量。3、新型小发卡rna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抗乙型肝炎病毒应用评价:对慢病毒载体骨架sapi位点进行突变,并将用于表达新型小发卡rna的结构亚克隆到改造后的慢病毒载体;设计靶向hbv保守序列的shrna并克隆到该慢病毒载体,包装含有shrna序列的重组慢病毒并进行定量,考察单个及多个shrna结构串联对慢病毒滴度的影响;将重组慢病毒感染hbv稳定转染肝细胞系hepg2.cw(moi=3),用l3稻霉素(blasticidin)筛选稳定克隆1周后,将其重新消化,并以1×105/孔接种于24孔板中,于铺板96h后取细胞上清检测hbsag、hbeag表达水平和hbvdna的含量。结果:1、稳定转染细胞特征分析结果:1)阳性对照hepg2.2.15细胞上清hbsag表达水平约为79ng/ml,hepg2.cw和hepg2.ler细胞上清hbsag表达水平约为85ng/ml和8ng/ml;2)阳性对照的hepg2.2.15细胞上清hbeag表达水平约为63ncu/ml,hepg2.cw和hepg2.ler细胞上清hbeag表达水平约为78ncu/ml和70ncu/ml;3)hepg2.cw和hepg2.ler细胞的hbvdna的含量均比阳性对照细胞hepg2.2.15高;4)hepg2.cw细胞胞内hbsag的表达水平比阳性对照hepad38细胞高,而hbeag的表达水平就比阳性对照hepad38细胞低;hepg2.ler细胞胞内hbsag和hbeag的表达水平均比阳性对照hepad38细胞低;5)hepg2.cw和hepg2.ler两种细胞系均有较好的表面抗原表达;6)hepg2.cw和hepg2.ler两种细胞系均有较好的核心抗原表达;7)阳性对照Hep AD38细胞上清HBV Pre S1表达水平OD值约为2.5,Hep G2.CW和Hep G2.LER细胞上清HBV Pre S1表达水平OD值约为3.5和0.8。2、用临床常用核苷类药物来评价Hep G2.CW和Hep G2.LER细胞系用于药物评价的可靠性,发现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阳性对照细胞Hep AD38和待评价细胞Hep G2.CW细胞上清HBV DNA的量均出现均匀的下降趋势;而Hep G2.LER细胞上清HBV DNA对LAM和ETV敏感度下降,ETV的作用也仅在药物浓度1μM之后对HBV DNA的量有一定抑制趋势,ADV在药物浓度0.1μM时即对HBV DNA的量有明显的抑制。3、构建了一种用于表达新型小发卡RNA的慢病毒载体,通过设计靶向HBV保守序列的sh RNA实现了HBV复制的高效抑制,发现两个和三个sh RNA串联效果优于单个sh RNA。结论:1、两种稳转细胞系Hep G2.CW和Hep G2.LER细胞能够稳定支持HBV的复制和表达;2、Hep G2.CW对三种临床常用抗乙肝核苷类药物均敏,Hep G2.LER细胞株对LAM和ETV敏感度下降;3、本文构建的新型sh 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可作为防治慢性病毒感染如HBV感染的潜在有效手段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闻玉梅;;乙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国际会议[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3年05期

2 洪卫国,金磊,刘士敬,王福生;乙型肝炎病毒在家庭内感染的调查[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4年04期

3 何淼;;乙型肝炎病毒的“冤、假、错”案[J];肝博士;2006年01期

4 姜恩荣;;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8年03期

5 宗敏;闫香芹;侯春生;张岩;;乙型肝炎病毒的夫妻间传播及其预防的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8年02期

6 祝成亮;李艳;汪明;高国生;;乙型肝炎病毒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表达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22期

7 邓远运;;乙型肝炎病毒[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79年04期

8 易健如;何南祥;郭茂福;;肝外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84年04期

9 邱长斌;王勇雄;邱传禄;;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近况(二)——临床、病理与防治措施[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88年01期

10 庄辉;;关于可能存在乙型肝炎病毒Ⅱ型的研究[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8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鹏;;乙型肝炎病毒变异研究进展[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杨兵;张莉萍;文阳安;黄世峰;;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稳定表达株的构建及沉默效果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夏伟良;沈岩;谢海洋;吴李鸣;陈瑜;郑树森;;环孢素A对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体外实验[A];2005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孙庆丰;王文冰;徐道振;李蕴铷;丁继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A];2006年浙江省感染病、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何芳;唐红;刘丽;王u&;刘凤君;周陶友;赵连三;刘聪;;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转录与复制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成军;;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7 成军;;加强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认识和监测[A];第一届全国疑难重型肝病大会、第四届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黄圆;罗依;谭亚敏;韩晓雁;朱晓黎;施继敏;谢万灼;黄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A];第七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杨建功;黄兵;钱健帮;何小峰;;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阴性慢性乙型肝炎预后的临床分析[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傅佳鹏;吴其恺;王平;李炜;李晓良;邓欣;;164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病例耐药位点的分析[A];第二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卫东;乙型肝炎病毒结构图绘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8年

2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朱宝申;浅谈乙型肝炎病毒的父婴传播[N];石家庄日报;2009年

3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教授 庄辉;单项抗-HBc阳性说明……[N];健康报;2001年

4 黄显斌 唐明山;乙肝病毒基因组研究记录被刷新[N];中国医药报;2003年

5 记者 徐可 通讯员 黄显斌、唐明山;乙肝病毒基因组新编码基因首次成功破译[N];光明日报;2003年

6 成君;慢性乙肝患者不能只顾降酶[N];家庭医生报;2006年

7 ;我国成功破译乙肝病毒基因组新编码基因[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8 中国肝炎基金会;乙肝感染途径[N];农民日报;2001年

9 蔡fg东;治疗前的评估和咨询非常必要[N];中国医药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黄显斌 唐明山;乙肝病毒新编码基因被破译[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爽;乙型肝炎病毒对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3A4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2 周福平;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对细胞色素P450 2C9表达的影响[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3 李金成;健康成人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接种后无应答者免疫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李维娜;乙型肝炎病毒编码蛋白对宿主炎性基因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赵震环;蝎活性多肽Mucroporin-M1激活MAPK通路抑制HBV复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6 于士颜;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抑制Ⅰ型干扰素诱生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赵文亮;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检测与分析平台研发[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8 李伯安;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相互作用蛋白基因的克隆化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9 边涛;我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别地区分布和变异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10 黄力毅;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颖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IgA肾病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万静芳;他克莫司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张婷玉;乙型肝炎病毒中国流行株C基因型稳定转染细胞模型的评价与应用[D];河南中医学院;2015年

4 叶琳;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型和重组检测[D];复旦大学;2009年

5 高娟娟;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含量与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3年

6 冯相伟;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病毒核酸含量、肝功能相关性分析[D];延边大学;2009年

7 乐爱平;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大蛋白检测与临床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黎环;肿瘤坏死因子-a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结果的关系[D];福建医科大学;2006年

9 洪森;乙型肝炎病毒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2年

10 杨扬;一个新的负性调节元件对乙型肝炎病毒启动子调节作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50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750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a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