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队列研究问题探讨及病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5 09:12
   目的:通过本研究分析队列研究是否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以及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队列研究能否反映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同时分析临床队列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前瞻性研究提供建议。方法:通过对肝硬化及队列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讨队列研究是否适合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并且分析队列研究中常见问题及提出相应对策。另外,对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及大学城医院门诊或住院诊断为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129例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并探讨本队列研究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通过文献研究,明确队列研究具有样本群体易得、长期观察时投入相对较少、可同时收集多种临床资料等优点,在慢性病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队列研究允许个体化治疗且评价结局指标简单及易于测量,尤其适用于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本研究共纳入129例病例,各组性别、年龄、随访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方面,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L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治疗前后A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LT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S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医组及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ST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AL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L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比中医组高。三组治疗前后TBIL差异及治疗后TBI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西医组治疗前后P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P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方面,西医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HBV-DN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HBV-DN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西医结合组及西医组HBV-DNA较中医组低。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HBs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及西医组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HBsA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较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低。三组治疗前后HBeAg差异及治疗后HBeA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PRI值方面,西医组及中西医结合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常规及B超积分方面,三组治疗前后WBC、RBC、HB、PLT、B超积分差异及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结局方面,发生肝硬化失代偿期西医组2例,发生肝癌西医组1例、中西医结合组3例,发生死亡中医组1例。本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家族史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23.26%,饮酒史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19.38%,感染乙肝时间中不详者所占比例为20.16%;不详情况在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31.63个月,总失访率为10.9%,失访情况在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病例资料不齐全者占86.05%。结论:通过对12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队列研究及相关文献分析明确队列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具有可行性及一定的应用前景。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可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及西医治疗在抗炎及抑制病毒复制方面较纯中医治疗好;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提高白蛋白方面较纯中医或纯西医治疗好。但本回顾性队列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失访、偏倚、资料缺失及组间例数差异大等问题,可能对结果造成一定影响,结果可信度下降,在前瞻性研究中应加以重视,以使队列研究更能反应临床实际情况。
【学位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R512.62;R575.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肝硬化
        一、肝硬化的概况
        二、肝硬化的病因
        三、乙肝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四、肝硬化的常见临床研究方法
    第二节 队列研究
        一、队列研究的概念及类型
        二、队列研究的优点
        三、队列研究的应用范畴
        四、队列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的临床研究中的可行性及优势
        五、队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病例分析
    第一节 129例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存在问题与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茂荣;;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5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年02期

2 白德琴;李海娟;张瑛;胡森;;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4例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年26期

3 陈铭钟;高墀岩;何其昌;;慢性肺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分析——附52例西医治疗对照观察[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年08期

4 周兰杰;;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21期

5 陈静;莫娇;王欣;;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年12期

6 陈文谦;;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42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年10期

7 刘冬兴;;中西医结合治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08期

8 李辉;;77例渗出性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年06期

9 李杰峰;;中西医结合治疗5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10 郑志伟;;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云东;乙肝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魏晓;乙肝肝硬化的肠道微环境及菌群代谢网络分析[D];军事科学院;2018年

3 栗华;TGFβ1和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多态性与乙肝肝硬化遗传易感性关系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叶青;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及血清代谢组学的初步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5 陶志广;肺癌脾虚证的预后分析及健脾法治疗肺癌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6 李科威;中西医结合的中医策略与诊疗决策软件的设计思想[D];湖南中医学院;2004年

7 朱晓光;D期前列腺癌中医辨证分型方式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初探[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杜侃;中西医结合的信息学途径探索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9 廖安燕;复方苦参联合三维适形放疗、紫杉醇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邓燕;杨柳教授关于白癜风的学术思想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君怡;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肝肝硬化队列研究问题探讨及病例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秦传英;以形态学联合组织学等探讨中西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3 王慧敏;痰浊中阻型梅尼埃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4 张玛仁;妇女甲状腺疾病手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治疗的临床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王艳乐;肝癌合并乙肝肝硬化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方案的构建和应用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9年

6 薛丽寒;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检测的临床意义[D];宁夏医科大学;2019年

7 王艺璇;ARFI技术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风险的价值[D];山东大学;2019年

8 张凤英;柔肝化纤颗粒治疗乙肝肝硬化(瘀血阻络证)的临床观察[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9 韦冬珏;从“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探讨柔肝化纤方治疗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许馨之;无创性手段预测乙肝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发生风险的临床价值[D];吉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41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841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3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