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慢性丙型肝炎血清内脂素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

发布时间:2020-10-15 21:40
   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是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原因,也是全球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目前研究认为HCV具有嗜肝性和泛嗜性,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是一种代谢综合征,除造成肝脏本身损伤外,还可导致一系列肝外表现。据报道,约40-76%的CHC患者至少合并一种肝外器官或组织受累,部分患者常因首发肝外疾病就诊。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HCV感染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能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导致心脑血管疾病。CHC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未完全阐明。研究认为HCV感染可能通过一系列直接或间接的生物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肝脏病变本身导致糖脂代谢紊乱、HCV在动脉壁内增殖及复制、肝脏相关脂肪变性及纤维化、氧化应激反应、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失衡、胰岛素抵抗等被认为是潜在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可协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近年,研究发现内脏脂肪组织不仅是机体储存能量的器官,也是功能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脂肪细胞因子。随着对脂肪细胞因子的研究逐渐增多,大量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因子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内脂素(visfatin)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由脂肪组织特异分泌的脂肪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是介导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综合征的重要信号分子。大量研究发现,内脂素与内皮功能损伤、血管新生、易损斑块形成、血管平滑肌增生和变性等密切相关,内脂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动脉内膜是动脉粥样硬化最早受累的部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增加及动脉斑块形成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早期标志,故本研究选用CIMT作为评估CHC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研究已发现visfatin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密切相关,然而visfatin与CHC相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国内未见相关报道。本文通过对CHC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初步筛查CHC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同时探究visfatin与CHC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的关系,以探索visfatin与CHC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CHC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目的:本文通过对CHC患者血清visfatin含量及CIMT的检测,初步探究CHC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同时揭示visfatin与CHC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CHC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1研究对象:实验组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河北省人民医院住院确诊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46例。对照组选取同期河北省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性别、年龄、BMI均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0例。2实验分组:实验组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组(简称CIMT增厚组)20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正常组(简称CIMT正常组)26例。3检测方法(1)记录所有入选者一般资料,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常规体检。空腹静脉采血测定HCV-RNA病毒载量、肝功能、血糖及血脂代谢指标。分离部分血标本,采集血清分装保存待集齐后一并检测visfatin浓度。(2)统计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及血清visfatin水平。实验组组内比较CIMT正常组、CIMT增厚组临床资料及血清visfaitn水平。分别对实验组血清visfatin及CIMT与其它各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临床资料比较1.1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比较生理指标:两组之间性别、年龄、BMI匹配,SBP、DBP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生化指标:实验组中肝功能指标ALT、AST、GG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血脂代谢指标HDL、TC、T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两组之间FPG、LDL、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实验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比较实验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水平高于对照组(1.00±0.29vs0.83±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IMT异常发病率高于对照组(43.48%vs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实验组组内CIMT正常组与CIMT增厚组临床资料比较生理指标:CIMT增厚组年龄、SBP水平高于C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之间BMI、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化指标:CIMT增厚组HDL水平低于C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ALT、AST、GGT、TBil、FPG、LDL、TC、TG、HCV-R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清visfatin水平比较2.1实验组血清visfatin水平(42.89±18.63 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27.02±13.1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2 CIMT增厚组血清viafatin水平(55.06±15.72ng/ml)显著高于CIMT正常组(33.54±15.09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实验组血清visfatin、CIMT与各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3.1血清visfatin与年龄(P0.01)、BMI(P0.05)、SBP(P0.05)、FPG(P0.05)、TG(P0.01)、CIMT(P0.001)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其它各因素无明显相关关系。3.2 CIMT与年龄(P0.01)、SBP(P0.05)、FPG(P0.05)、HDL(P0.05)、TG(P0.05)、血清visfatin(P0.001)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其它各因素无明显相关关系。4多元逐步回归分析4.1以实验组血清visfatin水平为因变量(Y),以年龄、BMI、SBP、FPG、TG、CIMT为自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β=0.793,P0.001)、CIMT(β=0.153,P=0.079)是影响慢性丙型肝炎血清visfatin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Y=50.518×CIMT+0.908×BMI-30.378(R2=0.700,P0.001)。4.2以实验组CIMT为因变量,以年龄、SBP、FPG、HDL、TG、血清visfatin为自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visfatin(β=0.823,P0.001)是影响慢性丙型肝炎CIMT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Y=0.013×visfatin+0.450(R2=0.677,P0.001)。结论:1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异常发病率高达44%,明显高于对照组,推测慢性丙型肝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2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visfatin含量较对照组升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者血清visfatin含量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正常者升高,visfatin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学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R512.6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丙型肝炎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唐湘玲;陈梦颖;张卫茹;;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升高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英文)[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6期

2 Rosa Zampino;Aldo Marrone;Luciano Restivo;Barbara Guerrera;Ausilia Sellitto;Luca Rinaldi;Ciro Romano;Luigi E Adinolfi;;Chronic HCV infection and inflammation:Clinical impact on hepatic and extra-hepatic manifestations[J];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2013年10期



本文编号:2842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842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6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