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念珠菌影响巨噬细胞固有免疫反应及自噬的效应与机制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14:58
   念珠菌是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最常见致病菌,单核-巨噬细胞是参与机体固有免疫反应的重要细胞。本文探讨了巨噬细胞在机体针对念珠菌的免疫反应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分两大部分。首先,通过建立小鼠腹腔白念珠菌感染模型,发现与其他免疫细胞相比,巨噬细胞吞噬白念珠菌的比例最高,说明在白念珠菌感染后巨噬细胞是持续存在的、最主要的吞噬细胞。通过为小鼠静脉注射氯膦酸二钠脂质体(Clodronate liposomes),建立清除巨噬细胞的小鼠模型,发现清除巨噬细胞的小鼠白念珠菌系统感染后体重明显减轻,死亡率明显增加,提示了巨噬细胞在抗念珠菌感染中的核心地位。树突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1(Dectin-1)是一种能够特异性识别白念珠菌胞壁成分β-葡聚糖的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转染特异性siRNA的方法干扰Dectin-1受体的表达,给予荧光标记的白念珠菌孢子诱导THP-1巨噬样细胞,以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两种方法检测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情况,发现转染siRNA-Dectin-1后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水平明显降低,说明Dectin-1受体在巨噬细胞对白念珠菌的吞噬效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近些年来由非白念珠菌感染致病的情况逐渐增多,特别是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临床致病较高;因此,本研究关注了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所诱导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THP-1巨噬样细胞给予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体外诱导,通过q-PCR、ELISA两种方法检测,发现其均可诱导促炎症因子(TNF-α、IL-6)表达及分泌水平的增加,并呈现剂量、时间依赖效应;通过western blotting、共聚焦显微镜证明p38MAPK、ERK1/2MAPK、NF-κB等信号分子被激活,且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Dectin-1受体表达上调,证明其参与炎症反应。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关注了白念珠菌对巨噬细胞自噬的影响。以THP-1巨噬样细胞、RAW 264.7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白念珠菌刺激联合多种溶酶体抑制剂,包括E-64d+pepstatin、氯喹(CQ)、氯化铵(NH4Cl)及巴弗洛霉素-A1(BAF-A1),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白念珠菌可以降低LC3-I型向LC3-II型的转换,丫啶橙(AO)染色荧光观察发现白念珠菌的吞噬使巨噬细胞内自噬溶酶体的形成减少,说明白念珠菌感染降低巨噬细胞的基础自噬流水平。同时,通过转染GFP-LC3、RFP-GFP-LC3杆状病毒来荧光标记细胞内LC3的分布,发现LC3可被募集到白念珠菌孢子周围,参与对白念珠菌的吞噬过程。通过分析白念珠菌、LC3、吞噬关键分子Rubicon、溶酶体的共定位关系,验证了 LC3相关吞噬(LAP)的存在;且白念珠菌的处理会导致LC3的募集,而不伴自噬流的关键分子p62、ATG9A的共定位,证明了白念珠菌被巨噬细胞吞噬的过程主要发生LAP,而非形成自噬小体。为探索白念珠菌抑制巨噬细胞基础自噬流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白念珠菌联合雷帕霉素、Torin 1、pp242等MTOR抑制剂体外诱导THP-1巨噬样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MTOR通路磷酸化水平的变化,发现白念珠菌通过非MTOR依赖途径减低巨噬细胞的自噬流水平;然而,白念珠菌重要的胞壁成分β-glucan的诱导可增加THP-1巨噬样细胞的基础自噬流。我们推断,吞噬白念珠菌后基础自噬流减低的效应可能与LAP发生时对LC3的占用相关。我们还探讨了白念珠菌减低自噬流的效应对巨噬细胞DNA合成、增殖、凋亡、活性氧产生的影响,并发现白念珠菌诱导除抑制自噬流外,还会导致明显的DNA合成的抑制,但对细胞凋亡、增殖水平无明显影响。白念珠菌诱导可导致活性氧产生增加;然而,通过药物增加自噬水平后并不影响白念珠菌对活性氧诱导的水平。自噬在巨噬细胞抗念珠菌免疫反应中的作用仍有待继续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56
【部分图文】:

白念珠菌,细胞吞噬,小鼠,细胞内


3)?PBS?liposome+SC5314?组:d-1、dl?静脉注射?PBS?liposome?20(^L/mouse;?dO?静??脉注射?SC5314?lxl〇6CFU/mouse〇??4)?Clodronate?liposome+SC5314?组:d-1、dl?静脉注射?Clodronate?liposome??200(aL/mouse;?dO?静脉注射?SC5314?lxl〇6CFU/mouse。??2.观察小鼠状态,每日固定时间称重,记录小鼠存活情况,小鼠存活率=(小鼠总??数一死亡小鼠数)/小鼠总数xlOO%。??结果??一.小鼠白念珠菌腹腔感染模型中不同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比较??小鼠腹腔注射荧光标记的白念珠菌(荧光标记不影响白念珠菌活力)不同时间??点后,分析腹腔细胞内吞噬白念珠菌的各种细胞成分比例的变化。发现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巨噬细胞吞噬白念珠菌的比例逐渐增高,在4小时后持续为数量最高的??细胞(图1),说明了在白念珠菌局部感染后,巨噬细胞是持续存在的、最主要的免??疫细胞。??^1〇°"???Macrohae??

小鼠,比例变化,中性粒细胞,无差异


?0.001)。而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在不同小鼠组间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3。??_?_?***??6〇-|?I?1??IS?_??2?3〇-?■?I??S?20_圍與s??^?10?丄??〇?I剩?I=i?I?__?*?__??h?^?ES3?=?麵?隱?PBS??i?2:?_?_?■丨?**?I?圓翏?E33?PBS-liposome??qI?il^?tssa?pm?—?ExSa?ES3?国?Clodronate-liposome??\bdominal?cavity?Lymph?node?Spleen??图2小鼠注射liposome后不同器官的巨噬细胞比例变化(**户<0.01;?***P<0.001)??NS??8-1?I?1??一?工??|?6-?兩??!4'?議圖_?_?Q??=2_?_?NS?圖?E:s3?■?园?PBS??z?幽肉圉?'?1?纏陶国?m?PBS-liposome??圉應圍@圍?s?Clodronate-liposome??Abdominal?cavity?Lymph?node?Spleen??图3小鼠注射liposome后不同器官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NS:无差异)??三.小鼠系统感染白念珠菌菌株C1M、SC5314后体重变化情况??小鼠分组后分别静脉注射白念珠菌菌株C1M、SC5314孢子lxl〇6CFU/mouse,??检测每组小鼠的体重变化,体重曲线见图4。可见白念珠菌菌株SC5314的毒力程??度明显强于C1M。后续实验将使用这两种毒力不同的白念珠菌菌株来确定小鼠清除??巨噬

变化情况图,白念珠菌,小鼠,菌株


三.小鼠系统感染白念珠菌菌株C1M、SC5314后体重变化情况??小鼠分组后分别静脉注射白念珠菌菌株C1M、SC5314孢子lxl〇6CFU/mouse,??检测每组小鼠的体重变化,体重曲线见图4。可见白念珠菌菌株SC5314的毒力程??度明显强于C1M。后续实验将使用这两种毒力不同的白念珠菌菌株来确定小鼠清除??巨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霞;冯文莉;;白念珠菌黏附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8年05期

2 祝欣;冯文莉;;白念珠菌三稳态转换系统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年24期

3 董怀怀;王元花;廖泽彬;姜远英;曹颖瑛;;芒果苷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作用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7年02期

4 廉翠红,刘维达;与白念珠菌黏附和侵入相关的毒力因子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4年05期

5 李洪霞;巢式RT-PCR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小鼠组织中白念珠菌mRNA[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3年06期

6 刘为国;黄敏;;白念珠菌粘附上皮细胞的机制[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2年02期

7 赵敬军;;白念珠菌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的研究近况[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2000年02期

8 秦振宇;延长培养时间氟康唑对白念珠菌活力的影响[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年01期

9 李岷;编码白念珠菌细胞表面蛋白的cDNA克隆[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6年02期

10 侯幼红,吴绍熙;氟康唑抑制白念珠菌粘附的研究[J];云南医药;199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权真;白念珠菌ORF19.273和FLO8基因在耐药与宿主免疫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段志敏;念珠菌影响巨噬细胞固有免疫反应及自噬的效应与机制的初步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3 魏婷婷;miR-155在树突状细胞抗白念珠菌固有免疫应答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4 蔡瞻;协同氟康唑抗耐药白念珠菌的小分子化合物设计、合成、生物活性和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8年

5 曹永兵;转录因子Caplp促进白念珠菌抗药性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6 吴建华;白念珠菌细胞周期及抗真菌中药单体对其影响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3年

7 徐铮;白念珠菌基因芯片的制备和应用及两个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8 曹颖瑛;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9 王彦;Cap1p和活性氧参与白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10 权华;小檗碱与氟康唑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东星;SPT20通过Ras1-cAMP-PKA通路调控白念珠菌侵袭肺上皮细胞[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别星星;白念珠菌甘露糖蛋白激活jak2/stat3信号通路协同LPS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发生[D];中国医科大学;2018年

3 邓稀仁;白念珠菌耐药基因的筛选[D];南昌大学;2018年

4 李成蹊;法尼醇对小鼠白念珠菌口腔黏膜感染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8年

5 郑晓丽;伊曲康唑对巨噬细胞极化和吞噬白念珠菌能力的影响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8年

6 孟靖顺;白念珠菌HSP90 C端结构和功能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7 潘丽娜;Ca Hsp90和Ca Rlm1调控白念珠菌表型转换的体外实验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7年

8 孙念;铜绿假单胞菌对白念珠菌生物活性的体外影响及对菌丝特异性基因表达的调控[D];安徽医科大学;2017年

9 张金宇;转录因子Gln3、Stp1调控白念珠菌自噬及耐受雷帕霉素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10 武燕;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离非白念珠菌的鉴定[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732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28732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8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