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比夫定抗HBV治疗伴肌酸激酶增高的临床特征
本文关键词:替比夫定抗HBV治疗伴肌酸激酶增高的临床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与目的我国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慢性感染者人数约9000万,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仍是我国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nucleotide analogues,NAs)通过长期抑制病毒复制,防止肝炎发作,延缓肝纤维化进展,是抗HBV治疗的重要药物。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效能,同时,LdT属于NAs中为数不多的FDA妊娠用药等级B级的药物,且对肾脏功能存在改善作用,自2007年在我国上市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抗HBV治疗。目前是指南推荐的孕妇及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同时合并HBV感染患者的优选方案。LdT总体耐受性良好,但仍存在CK增高、神经病变、乳酸酸中毒等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对肌病有预测的CK增高现象。除临床注册试验外,缺乏大样本的临床实践研究,目前对于CK增高的临床特征,CK增高后的处理与转归等认识尚不足。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LdT治疗患者CK增高情况、动态变化、危险因素及预后,了解CK增高的临床特征,评估LdT抗病毒治疗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于我院感染科就诊患者的病例资料,纳入正在使用(或曾经使用)LdT抗HBV患者527例,患者使用LdT的时间跨度从2008年6月至2015年7月,包括联合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治疗91例,LdT单独治疗436例。LdT单独治疗中包括单纯CHB人群359例,孕妇58例及CKD患者19例。患者接受LdT 600mg每日1次(CKD患者根据e GFR减量)或LdT联合ADV10mg每日1次抗HBV治疗,且满足以下入排标准。入选标准: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H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标准及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年龄16~65岁;至少连续服用LdT6月(孕妇除外);每3~6个月随访1次;CKD患者均于我院肾科行肾穿刺活检术,诊断CKD明确;排除标准:原发性肝癌或肝移植术后;合并HAV、HCV、HDV、HIV感染;合并药物性或酒精性肝病;严重心、肺疾病;有甲状腺疾病史及神经肌肉疾病史;同时使用他汀类、贝特类降脂药。主要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CK的动态变化,肌肉症状,LdT治疗前的既往抗HBV治疗史,运动史,同时观察了基线及观察结束时的病毒学、免疫学及生化学指标。CKD患者还需记录其血清肌酐,并根据简化MDRD公式估算其肾小球滤过率;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情况。结果:一、普通CHB患者人群1.450例CHB患者接受LdT治疗期间,中位治疗时间为29(6-83)个月,共有303例(67.33%)患者出现不同程度CK升高,58.89%(265例)为1-2级增高,8.44%(38例)为3-4级增高。2.CK增高组与未增高组ALT正常率(79.21%vs82.31%,P=0.528)、HBV DNA不可测率(88.12%vs89.12%,P=0.756),HBe Ag清除率(26.69%vs31.71%,P=0.307)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本研究中共有14例患者发生肌炎,肌炎患者全部换药,预后良好。患者发生肌炎时CK平均水平为1139±505.3IU/L,高于CK3ULN增高的患者(1139±505.3IU/Lvs910.1±637.02IU/L,P=0.009),但低于CK3-4级增高而未发生肌炎的患者(1139±505.3IU/Lvs1480±737.55IU,P=0.002);肌炎发生的平均时间为LdT治疗17±9.09月,12例为LdT治疗2年内发生,肌炎患者初次出现CK增高的时间为7.5±7.25月,早于未发生肌炎者。4.CK1-2级增高265例,其中21例换药或停药,发生肌炎9例,换药时CK平均水平为956.07±146.19IU/L,244例患者继续LdT治疗CK能自行下降;CK3-4级增高患者中20例换药或停药,发生肌炎5例。换药组与不换药组分别在3.18±1.48月及3.41±2.47月的随访时间内,CK水平分别降至203.05±105.79IU/L和255.28±128.02IU/L,两组CK的下降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232)。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1.975)、基线CK较高(OR=1.015)是CK增高的高危因素。二、孕妇孕妇组经治疗时间6.5(2-47)个月,2例(3.44%)患者妊娠期间出现CK一过性增高,1例因此换药。与6个月内普通CHB人群的CK增高发生率相比(15.11%vs3.45%,P=0.006),孕妇CK增高发生率更低。三、CKD患者1.19例CKD患者在经过治疗16.21±7.55月后,有6例(31.58%)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CK1-3级增高。CKD患者使用LdT后6月、12月、18月、24月CK增高的发生率分别为:0%,5.26%,21.05%,31.58%。除6个月时CK增高的发生率与普通CHB人群无统计学差异外(0%vs15.11%,P=0.091),12月、18月、24月CKD患者CK增高的累计发生率均低于普通人群(5.26%vs39.56%P=0.003;21.05%vs52.89%P=0.007;31.58%vs67.33%,P=0.016)。2.CK增高与未增高患者的基线e GFR分别为:82.46±39.93ml/min,96.15±33.31ml/min,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3)。结论1.LdT抗病毒治疗所致CK增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也是一可逆、良性的过程,大部分为CK1-2级增高,总体安全性良好,与CK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并未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大多数患者在LdT治疗2年内初次出现CK增高的时间;CK增高与否对抗病毒疗效无明显影响。2.男性患者较女性更易出现CK增高。3.LdT治疗过程中发生肌炎的风险较低,治疗过程中CK增高的程度与肌炎发生无明显关联性,肌炎患者初次出现CK增高的时间比未发生肌炎的人群更早,发生肌炎的时间大部分集中在2年内,所以使用LdT2年内需要重点监测肌病的发生。4.CK1-2级增高,处理方案主要为密切监测,去除诱因,多休息大部分患者能自行下降;CK 3-4级增高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肌肉症状、升高程度及患者的依从性等综合因素决定是否换药,CK达3级及以上增高并不是换药的绝对指征,合理换药能避免严重后果,重视监测能显著提高LdT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5.孕妇和CKD患者CK增高的发生率较一般人群低,就CK增高这一方面,孕妇使用LdT是安全的。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肌酸激酶 肌炎 孕妇 慢性肾脏病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缩略语表4-6
- 英文摘要6-10
- 中文摘要10-13
- 第一章 前言13-14
- 第二章 替比夫定抗HBV治疗伴肌酸激酶增高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变化趋势14-26
- 2.1 引言14-15
- 2.2 资料与方法15-16
- 2.3 结果16-23
- 2.4 讨论23-25
- 2.5 结论25-26
- 第三章 替比夫定治疗HBV感染合并妊娠或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肌酸激酶变化特征26-32
- 3.1 引言26-27
- 3.2 资料与方法27-28
- 3.3 结果28-30
- 3.4 讨论30-31
- 3.5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5
- 文献综述 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相关的肌病35-44
- 参考文献41-44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44-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绍勤;李文勇;彭秋萍;钱宜丹;王淑平;明全;黎春宇;;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9年03期
2 王洁冰;张洪伟;;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17期
3 张薇薇;李儒贵;谭华炳;占国清;杜卫星;袁学华;;替比夫定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0年04期
4 李浩;;替比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年09期
5 董红筠;宓余强;王敬;郑树文;张红;魏荣环;徐亮;伍喜良;平蕾;陈炜;;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对替比夫定疗效的影响[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8年10期
6 卢银平;董继华;刘朝;陆蒙吉;杨东亮;;替比夫定(素比伏)体外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研究[J];传染病信息;2008年04期
7 许敏颖;徐灵;金筱;;抗乙型肝炎病毒药替比夫定的研究综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21期
8 刘国旺;唐克诚;李谦;袁桂玉;李海;;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观察[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8年08期
9 张文胜;苏菲;;替比夫定耐药机制与对策[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年02期
10 万谟彬;;现代医学4P模式与替比夫定临床应用[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丹;尹德辉;;替比夫定联合紫河车治疗经替比夫定治疗两年以上血清学应答不充分的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30例[A];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梁伟峰;刘鹏;;替比夫定临床应用初步观察[A];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7年浙江省感染病学、肝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林丹;尹德辉;;替比夫定治疗30例慢性乙型肝炎24周临床疗效观察[A];第十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程丹;陈炎生;刘文涛;黄新造;;替比夫定耐药治疗疗效和安全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新发和再发传染病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江远;张玲;吴国庆;杨继源;;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肌酸激酶升高的多因素分析[A];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陈曦;梁冰;刘双燕;焦健;刘松涛;;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林丹;尹德辉;;替比夫定治疗45例慢性乙型肝炎52周临床疗效观察[A];第十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赵绪海;林丹;;紫河车联合替比夫定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A];第二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姚展成;陈明纯;廖文燕;张艳萍;吴毅;李丽燕;冯晶;林美珊;陈楚昂;郑定纲;庄见齐;;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效果和安全性研究[A];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卡世全;;替比夫定治疗活动性肝炎肝硬化36例疗效观察[A];科技创辉煌——中国创新成果与学术精典[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立新;乙肝治疗新药替比夫定将上市[N];健康报;2005年
2 宋欣荣;替比夫定在瑞士获得批准[N];科技日报;2006年
3 北京地坛医院 蔡皓东;用替比夫定如何防肌病[N];保健时报;2010年
4 王振坤;替比夫定——抗乙肝病毒新药[N];家庭医生报;2007年
5 宋新荣;替比夫定能更快更强抑制乙肝病毒[N];科技日报;2006年
6 致闻;替比夫定可有效治疗乙肝[N];医药经济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张旭;替比夫定长期治疗可改善肝脏组织学[N];中国医药报;2011年
8 黄芳;“替比夫定”可有效治疗乙肝[N];医药导报;2005年
9 王雪飞;替比夫定治疗乙肝Ⅲ期临床试验有结果[N];健康报;2006年
10 王乐民;替比夫定可能引起周围神经病变[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萍;替比夫定治疗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海秀;替比夫定对HBV母婴传播的阻断及对免疫细胞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何辉;阿德福韦酯、替比夫定及恩替卡韦对慢性乙肝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盛丽萍;替比夫定、恩替卡韦对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肾功能损害的替代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李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脏功能影响的比较[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5 刘琼;清热解毒化浊片联合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结证)疗效观察[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牟花妮;替比夫定对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的影响[D];西南医科大学;2016年
7 陈娟;替比夫定抗HBV治疗伴肌酸激酶增高的临床特征[D];第三军医大学;2016年
8 武静;替比夫定对人T淋巴细胞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陈君;妊娠晚期应用替比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10 石亮亮;核苷类抗乙肝药物替比夫定及其前药的合成[D];湘潭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替比夫定抗HBV治疗伴肌酸激酶增高的临床特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62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