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肾方”对超高ALT水平(20ULN≤ALT≤30UL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发布时间:2017-05-19 21:08
本文关键词:“温肾方”对超高ALT水平(20ULN≤ALT≤30ULN)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观察“温肾方”对超高ALT水平(20ULN≤ALT≤30ULN) HBeAg阳性肾阳虚型慢乙肝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RCT研究设计,入组60例病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31例)。两组住院期间均给予替比夫定,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温肾方”,两组均设定ALT≤2ULN(病情允许)为出院标准;出院后两组分别给予替比夫定、替比夫定+“温肾方”。疗程均为52周。观察住院天数、中医证侯积分、临床疗效、SF-36量表积分、生物化学应答情况、病毒学及血清学应答情况、Fibroscan弹性值情况、血清CK水平及其它不良反应。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较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降幅更大(P0.05)。3、SF-36值积分:治疗组在各项因子积分改善上优于对照组(P0.05)。4、住院时间(天):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5.7±4.4和20.8±5.6,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5、生物化学应答:治疗组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P0.01)。6、病毒学应答:治疗组HBV-DNA阴转率高于对照组(P0.05)。7、HBeAg血清学应答:治疗组与对照组首发HBeAg血清学转换时间分别在第12周、第24周;且随疗程的延长,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增加,以治疗组更为明显(P0.05)8、Fibroscan弹性值:治疗结束后,治疗组Fibroscan弹性值降幅大于对照组(P<0.05)。9、不良反应:两组共有33例CK升高病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有11例和2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方”联合替比夫定可明显缩短超高ALT水平(20UL≤AL≤ 30ULN)HBeAg阳性肾阳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住院时间,显著改善患者中医证侯,提高其生活质量,抑制HBV复制,提高ALT复常率,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CK升高率。提示“温肾方”联合替比夫定治疗超高ALT水平(20ULN≤ALT≤30ULN)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有效、安全。
【关键词】:温肾方 替比夫定 超高ALT水平 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11
- 中英文缩略词表11-12
- 研究背景12-14
- 一、文献研究14-26
- 1、历代中医文献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知14-21
- 1.1 病名14
- 1.2 病因病机14-17
- 1.3 辨证论治17-18
- 1.3.1 辩证分型17
- 1.3.2 治则治法17-18
- 1.4 药物治疗18-21
- 1.4.1 单味药剂18-19
- 1.4.2 中药复方制剂19-20
- 1.4.3 中西医结合治疗20-21
- 1.4.4 其他治疗方法21
- 2. 现代医学关于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21-26
- 2.1 诊断标准21
- 2.2 发病机制21-22
- 2.3 治疗22-26
- 2.3.1 抗病毒22-24
- 2.3.1.1 干扰素22-23
- 2.3.1.2 核苷(酸)类似物23-24
- 2.3.2 调节免疫治疗24
- 2.3.3 抗炎、抗氧化治疗24
- 2.3.4 抗纤维化治疗24-25
- 2.3.5 辅助治疗25-26
- 二、实验研究26-44
- 资料与方法26-34
- 1、技术路线图26-27
- 2、临床资料27-29
- 2.1 研究对象27
- 2.2 样本含量估算27
- 2.3 诊断标准27
- 2.4 纳入标准27
- 2.5 排除标准27-28
- 2.6 剔除标准28
- 2.7 中止标准28
- 2.8 随机分组方法28
- 2.9 统计方法28-29
- 3、干预措施29-30
- 3.1 用药29
- 3.2 给药方案29
- 3.3 疗程29
- 3.4 合并用药29-30
- 4. 观察指标30-31
- 4.1 安全性指标30
- 4.2 效应性指标30-31
- 4.2.1 中医证候积分30-31
- 4.2.2 生活质量评价31
- 4.2.3 理化指标31
- 4.2.4 主要仪器及试剂盒31
- 5. 疗效评价标准31-33
- 5.1 总体疗效评价31-32
- 5.2 中医证侯疗效评价32
- 5.3 抗病毒治疗应答评价32
- 5.4 病毒学应答32
- 5.5 血清学应答32
- 5.6 生物化学应答32-33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33
- 6.1 伦理道德33
- 6.2 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33
- 7. 可行性分析33-34
- 结果34-44
- 1. 病例入组情况34
- 2.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线水平比较34-36
-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34-35
- 2.2 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情况比较35
- 2.3 治疗前两组HBV-DNA情况比较35
- 2.4 治疗前两组FS值情况35-36
- 3 治疗后的情况比较36-44
- 3.1 总体疗效36
- 3.2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36-37
- 3.2.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36-37
- 3.2.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37
- 3.3 治疗前后SF-36值比较37-38
- 3.4 两组住院时间(天)比较38-39
- 3.5 两组生物化学应答比较39-40
- 3.6 HBV-DNA阴转率比较40-41
- 3.7 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41
- 3.8 治疗后CK情况比较41-42
- 3.9 治疗后Fibroscan弹性值FS值比较42-44
- 讨论44-53
- 1 本课题的设计思路44-48
- 1.1 随机对照临床设计44
- 1.2 药物的选择44-45
- 1.2.1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44-45
- 1.2.2 保肝药物的选择45
- 1.3 观察指标的选择45-48
- 1.3.1 观察中医证候的意义45
- 1.3.2 观察SF-36的意义45-46
- 1.3.3 观察ALT的意义46
- 1.3.4 观察HBV-DNA的意义46
- 1.3.5 观察血清学转换率的意义46-47
- 1.3.6 观察FS值的意义47
- 1.3.7 观察CK的意义47-48
- 2.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48-50
- 2.1 对临床总体疗效的影响48
- 2.2 对中医症候积分及SF-36值的影响48
- 2.3 对生物化学应答的影响48-49
- 2.4 对病毒学应答的影响49
- 2.5 对HBeAg血清学应答的影响49
- 2.6 对CK值的影响49
- 2.7 对FS值的影响49
- 2.8 安全性评价49-50
- 2.9 小结50
- 3. 组方分析与现代药理学研究50-53
- 3.1 组方原理50-51
- 3.2 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51-53
- 结语53-54
- 问题和展望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67
- 综述67-72
- 参考文献70-72
- 附件1 SF-36量表72-76
- 附件2 CRF表76-81
-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81-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小艳;丙肝病人在去铁疗法治疗后血清ALT水平明显降低[J];中国处方药;2004年09期
2 郭永炼;吴统健;孙林渥;包炳辉;林亚毅;;吸毒者ALT水平及其与乙肝 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09期
3 郑春梅;邓巧娟;龙尧;;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V-DNA、ALT水平与病理关系的探讨[J];山东医药;2010年16期
4 阮炳威;陈荣策;曾广忠;刘雁平;;基线ALT水平对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J];肝脏;2013年02期
5 张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拉米夫定联合α-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HA、PⅢP和ALT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年02期
6 侯彩叶;窦华丽;李国肖;安文茜;董q
本文编号:379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3798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