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自噬及代谢相关因素在HIV-1 Tat激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细胞自噬及代谢相关因素在HIV-1 Tat激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Tat 自噬 M2型丙酮酸激酶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丹参酮II A
【摘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的逆转录病毒。转录激活因子Tat蛋白由HIV-1 tat基因编码,可以反式激活HIV-1的长末端重复序列,在调控HIV-1基因的表达以及生命周期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抗HIV-1治疗中的一个新的潜在靶点。目前,研究发现自噬及细胞代谢状态在病毒感染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课题主要研究自噬及代谢相关因素在HIV-1 Tat反式激活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丹参酮II A是从传统中药丹参中提炼而来的,它在包括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及抗突变等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课题还探索了传统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丹参酮II A对代谢的影响,及其对HIV-1 Tat反式激活的影响和涉及的信号通路。实验结果表明,HIV-1 Tat可以通过提高蛋白激酶B(Akt)及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磷酸化水平来激活Akt/mTOR通路,从而抑制自噬相关蛋白ATG7,ATG 5及Beclin 1的表达,PI3K(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雷帕霉素(RAPA)和3-甲基腺嘌呤(3-MA)可以逆转此过程。同时,代谢相关因素M2型丙酮酸激酶(PKM2)及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可以通过作用于Akt/mTOR通路改变细胞自噬的程度:PKM2表达的降低以及AMPK激活剂AICAR引起的AMPK的活化可以下调Akt和/或mTOR的磷酸化,抑制Akt/mTOR通路,促进自噬相关蛋白ATG 7,ATG 5及Beclin 1的表达,而AMPK的敲除则在上述过程中发挥相反的作用。雷帕霉素,3-甲基腺嘌呤,PKM2的敲除及AMPK的活化会抑制HIV-1 Tat激活;AMPK的敲除会逆转此过程。由此可见,PI3K/Akt/mTOR信号通路,PKM2及AMPK通过对自噬的调控作用于HIV-1 Tat的反式激活。丹参酮II A作为一个典型的抗氧化剂,通过促进促进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的表达来改变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状态,逆转Tat引起的活性氧(ROS)的产生及谷胱甘肽(GSH)水平的下降。在细胞中,Tat可以抑制沉默信息调节子2类似物1(SIRT1)蛋白的表达及活性,丹参酮II A的作用可以提高SIRT1蛋白的活性,但此过程并不涉及SIRT1蛋白表达的改变。同时,Tat可以抑制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蛋白的表达,并加快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消耗,丹参酮II A以剂量依赖的形式逆转此过程;且丹参酮II A的这一作用是通过提高AMPK的磷酸化水平,激活AMPK信号通路介导的。最终,丹参酮II A通过氧化还原调控AMPK-Nampt-SIRT1通路抑制了HIV-1 Tat的反式激活。综上所述,自噬参与调控了HIV-1 Tat的反式激活,而代谢相关因素可以通过调控自噬及Nampt-SIRT1通路来作用于HIV-1 Tat的激活。从自噬以及代谢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地了解宿主细胞-病毒之间相互作用,为我们从另一个新的角度研究抗病毒策略,发展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Tat 自噬 M2型丙酮酸激酶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丹参酮II A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英文缩写词8-13
- 第1章 绪论13-27
- 1.1 HIV-1 概况13-16
- 1.1.1 HIV-1 Tat13-14
- 1.1.2 艾滋病治疗现状14-16
- 1.2 细胞自噬16-20
- 1.2.1 细胞自噬概述16
- 1.2.2 自噬的分类16-17
- 1.2.3 自噬的发生17-18
- 1.2.4 细胞自噬与病毒感染研究进展18-20
- 1.3 细胞代谢20-25
- 1.3.1 糖酵解20-21
- 1.3.2 M2型丙酮酸激酶(PKM2)21-22
- 1.3.3 AMPK22-23
- 1.3.4 代谢对自噬的调控23-24
- 1.3.5 病毒感染与细胞代谢的相互作用24-25
- 1.4 研究意义25-27
- 第2章 细胞自噬及代谢调控的自噬在HIV-1 Tat反式激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27-55
- 2.1 引言27-28
- 2.2 实验材料28-31
- 2.2.1 实验试剂的配制28-29
- 2.2.2 主要仪器29-30
- 2.2.3 试剂及耗材30
- 2.2.4 引物的设计、合成30
- 2.2.5 菌株及质粒30-31
- 2.3 实验方法31-37
- 2.3.1 质粒转化及甘油菌制备31
- 2.3.2 质粒提取及鉴定31-33
- 2.3.3 细胞培养33
- 2.3.4 细胞转染33-34
- 2.3.5 Real-time PCR检测34-35
- 2.3.6 Western Blot检测35-36
- 2.3.7 MAGI实验36-37
- 2.3.8 统计分析处理方法37
- 2.4 实验结果37-52
- 2.4.1 HIV-1 Tat及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对自噬的影响37-41
- 2.4.2 Tat对Akt/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41-42
- 2.4.3 PKM2对自噬及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42-46
- 2.4.4 AMPK对自噬及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46-51
- 2.4.5 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PKM2及AMPK对HIV-1 Tat反式激活的影响51-52
- 2.5 讨论52-54
- 2.6 本章小结54-55
- 第3章 丹参酮II A氧化还原调控AMPK/Nampt通路从而抑制HIV-1 Tat激活55-67
- 3.1 引言55
- 3.2 实验材料55-56
- 3.2.1 试剂及耗材55-56
- 3.3 实验方法56-58
- 3.3.1 质粒转化及甘油菌制备56
- 3.3.2 质粒提取及鉴定56
- 3.3.3 细胞培养56
- 3.3.4 细胞转染56
- 3.3.5 NAD+及NAD+/NADH比值检测56-57
- 3.3.6 细胞内GSH水平检测57
- 3.3.7 ROS检测57
- 3.3.8 SIRT1活性检测57-58
- 3.3.9 Real-time PCR58
- 3.3.10 western blot58
- 3.3.11荧光素酶检测58
- 3.3.12统计分析处理方法58
- 3.4 实验结果58-65
- 3.4.1 Tat及丹参酮IIA对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58-60
- 3.4.2 Tat及丹参酮II A对SIRT1的影响60-61
- 3.4.3 丹参酮II A对Tat处理的细胞中Nampt表达及NAD+水平的影响61-62
- 3.4.4 丹参酮II A诱导的Nampt的表达由AMPK通路介导62-64
- 3.4.5 丹参酮II A通过AMPK-Nampt通路抑制HIV-1 Tat的反式激活64-65
- 3.5 讨论65-66
- 3.6 本章小结66-67
- 结论67-69
- 参考文献69-7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77-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定邦,刘爱生;丹参酮治疗痤疮的初步报告[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0年03期
2 房其年;;丹参酮的制备[J];赤脚医生杂志;1980年03期
3 王定邦;;丹参酮治疗痤疮[J];中医杂志;1982年11期
4 刘肖林,王临海,张汝敏;丹参酮对绝经后妇女冠心病过氧化物及脂质代谢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5 孔晓红,宋光明;丹参酮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J];中国厂矿医学;2001年06期
6 吴冠伦;小剂量丹参酮治疗痤疮120例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陆子遗;江石民;;丹参酮临床验证[J];江苏医药;1978年02期
8 郑彩霞;;丹参酮软膏治疗外科感染[J];赤脚医生杂志;1979年11期
9 石红乔;丹参酮临床应用举隅[J];山西中医;2000年04期
10 姚建国,蒋永红,周卯星,冯瑜;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丹参中的丹参酮[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雯;陈斐;张世忠;夏强;;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在丹参酮-ⅡA心肌保护中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五届全国心血管、呼吸和肾脏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刘先琼;许腊英;刘艳菊;;丹参不同直径丹参酮IIA的含量测定[A];中华中医药学会四大怀药与地道药材研究论坛暨中药炮制分会第二届第五次学术会与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钊;陈乃宏;;丹参酮抗癌作用及其研究进展[A];第三届中国药理学会补益药药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永剑;;丹参酮对离体肺保护的免疫调节[A];第五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常州市医学会急诊危重病及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9年
5 王永剑;;丹参酮对离体肺保护的免疫调节[A];2008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6 陆新良;;丹参酮IIA对胰腺癌的抑制作用[A];2013第六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谈平;;丹参酮2A磺酸钠注射液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血脂的影响[A];第十九次全国中医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6年
8 邹建安;徐久平;邵明峰;赵蔼峰;;丹参酮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附31例报告)[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9 王永剑;;丹参酮对离体肺保护的免疫调节[A];第四届全国灾害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华森杯”灾害医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会学术论文集[C];2007年
10 王丽娟;李晓蓉;李宇航;徐艳霞;薛明;;丹芎方抗炎作用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进川;丹参酮IIA研究获河南科技进步奖[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陈锦屏;用中药先查“籍贯”[N];健康报;2007年
3 江苏 应明春;单味中药治“硬化”[N];民族医药报;2002年
4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 罗仁;单方祛痤疮[N];健康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铂;丹参近缘种成分差异及毛状根中丹参酮积累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薪宇;细胞自噬及代谢相关因素在HIV-1 Tat激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谢晓燕;丹参酮IIA磺酸钠在海水淹溺性肺水肿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肖晗;丹参酮IIA在不同时间点给药对大鼠脑缺血模型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4 段楠;丹参酮影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小板活化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5 和志刚;丹参酮对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瘀证积分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杨柳;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酮对术后急性血栓栓塞预防的临床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6年
7 张东梅;丹参酮IIA及抗IGFBP7(rP1)抗体护肝机制的体外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黄浩;丹参酮对LPS诱导NF-κB活性增加的拮抗作用及其机理初探[D];第一军医大学;2004年
9 行俊秀;丹参酮对滋养细胞胰岛素抵抗下IRS-1、p-ERK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李春苗;1-氧次丹参酮的全合成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42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542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