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蛋白干扰素α2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耐受性和早期疗效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8 22:22
本文关键词:白蛋白干扰素α2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耐受性和早期疗效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白蛋白干扰素α2a 耐受性 早期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
【摘要】:目的: 本试验阳性对照药物为标准剂量的派罗欣(180μg/周),受试人群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探索和评价多次皮下注射重组人血清白蛋白/干扰素α2a融合蛋白(rHSA/IFN α2a,以下简称白蛋白干扰素α2a)注射液后的耐受程度、安全性及初步的疗效,探索疗效最佳剂量,为制定II、III期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安全、有效的依据。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试验药物设3个剂量组,阳性对照派罗欣设1个剂量组,每组8例,分别为:白蛋白干扰素α2a600μg(A组)、750μg(B组)、900μg(C组)以及派罗欣180μg(D组)组。试验期间,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组多次给药6次,每2周给药1次,派罗欣组给药12次,每周给药1次。 多次给药期间,各组均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不良事件,其中,将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体重变化以及症状性不良事件作为耐受性评价指标,每2周检查一次血常规、体重,每周进行不良事件记录。 本试验将连续多次治疗12周时(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组多次给药6次或派罗欣多次给药12次)HBV DNA检测不到的患者比例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试验组各组多次给药2次、4次或派罗欣连续多次给药4次、8次后HBV DNA检测不到的患者比例及HBVDNA水平较基线下降≥2log10值的比例,各个治疗组转氨酶在治疗结束后复常率,各个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HBeAg血清转换率。 结果: (1)各剂量组受试者未出现因不能耐受药物而中止试验的情况。给药后,试验组和派罗欣组均出现了不良事件,多数不良事件判断为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背部疼痛、上肢疼痛、肌肉酸痛、手腕痛、膝关节痛、头痛等,试验组未见明显的随剂量增加而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的趋势,试验药物各组研究终点时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均高于派罗欣组,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次数低于派罗欣组。 (2)白蛋白干扰素α2a600μg、750μg、900μg剂量组和派罗欣180μg剂量组病毒HBVDNA在治疗17周后均降低,分别较基线下降量(Log10,IU/mL)分别为1.32、2.13、1.10、2.48,派罗欣组下降趋势较明显,而试验组在治疗后期出现平台趋势,,无进一步下降。 (3)试验组各剂量组HBeAg阴转率为14.28%、25%、25%,派罗欣组为0%。 (4)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组结合抗体结果:600μg组2例阳性,750μg组1例阳性,900μg组:2例阳性,结合抗体阳性率各组分别为25.0%,12.5%,25.0%,派罗欣组结合抗体阳性率为0%。中和抗体结果:各组受试者均无中和抗体出现,中和抗体阳性率为0%。 (5)转氨酶在各组均下降,治疗结束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在600μg、750μg、900μg剂量组和派罗欣180μg剂量组分别为14.28%、50.0%、37.5%和37.5%。治疗结束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复常率在600μg、750μg、900μg剂量组和派罗欣180μg剂量组分别为14.28%、50.0%、25%和25%。 结论: (1)受试者对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剂量组是可耐受的,且耐受性优于派罗欣。 (2)治疗17周结束时白蛋白干扰素α2a750μg组降低病毒HBV DNA的效果和派罗欣组类似;600μg及900μg组次于派罗欣组。 (3)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剂量组在降低转氨酶和HBeAg阴转率方面优于派罗欣组。 (4)白蛋白干扰素α2a各剂量组受试者体内未出现中和抗体,少部分受试者出现结合抗体,对干扰素疗效无影响。派罗欣组未出现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 综上,白蛋白干扰素各剂量组耐受性和疗效优于阳性对照药物派罗欣,同时,推荐750μg为II、III期临床试验最佳给药剂量。
【关键词】:白蛋白干扰素α2a 耐受性 早期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12.6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11-12
- 第1章 绪论12-14
- 1.1 研究背景12
- 1.2 研究意义12
- 1.3 研究创新点12-14
- 第2章 文献综述14-20
- 2.1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及概况14-16
- 2.2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机制及新进展16-17
- 2.3 干扰素治疗CHB的疗效预测因素17-18
- 2.4 干扰素治疗CHB进展18-20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0-28
- 3.1 研究对象20-22
- 3.1.1 对象来源20
- 3.1.2 入选标准20
- 3.1.3 排除标准20-22
- 3.1.4 退出标准22
- 3.1.5 终止试验标准22
- 3.2 疗效指标22-23
- 3.2.1 主要疗效指标22
- 3.2.2 次要疗效指标22-23
- 3.3 试验分组23
- 3.4 研究周期及流程23-24
- 3.5 给药方法24
- 3.6 剂量安全性判断标准:24-25
- 3.6.1 与试验药物相关的重要不良反应(AE)24-25
- 3.6.2 多次耐受性试验剂量安全性判断标准:25
- 3.7 剂量组终止条件25
- 3.8 观察指标25
- 3.9 主要试验试剂、软件25-26
- 3.9.1 试验药物25-26
- 3.9.2 对照制剂26
- 3.9.3 HBV-DNA检测26
- 3.9.4 主要软件26
- 3.10 质量控制26
- 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26-28
- 第4章 结果28-44
- 4.1 研究对象的纳入及分组情况28
- 4.2 各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28-29
- 4.3 耐受性评价指标29-35
- 4.3.1 血小板计数水平29-30
- 4.3.2 血红蛋白水平30-31
- 4.3.3 中性粒细胞水平31-33
- 4.3.4 体重变化的分析33-34
- 4.3.5 症状性不良事件34-35
- 4.4 疗效评价指标35-43
- 4.4.1 病毒学应答35-39
- 4.4.2 生化指标应答39-42
- 4.4.3 各组治疗后HBeAg阴转率分析42-43
- 4.5 试验组各剂量组结合抗体和中和抗体分析43-44
- 第5章 讨论44-48
- 第6章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3
- 附录53-64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4-65
- 致谢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周建;;慢乙肝患者HBV-DNA载量、IL-10水平与肝损伤的相关性[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年06期
2 欧强;陈良;孙洪清;唐徐英;;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活性变化[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6年04期
3 骆峻;金安娜;吴旭东;喻荣彬;;中国人群HLA-DRB1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关系的Meta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年31期
4 马慧,王豪;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年01期
5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国临床医生;2012年04期
6 王铮;;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的生物学梯度与肝细胞肝癌的风险性相关[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胃肠病学分册);2006年Z1期
7 陶晨;叶伟;赵伟;;聚乙二醇干扰素对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2年23期
本文编号:586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58635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