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传染病论文 >

白藜芦醇抗乙型肝炎病毒及肝炎所致纤维化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07:22

  本文关键词:白藜芦醇抗乙型肝炎病毒及肝炎所致纤维化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白藜芦醇 HBV I型胶原 TGF-β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白藜芦醇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及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采用r AAV8-1.3HBV腹腔注射新生SD大鼠建立大鼠HBV感染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例,即阴性对照组、白藜芦醇低剂量组、白藜芦醇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20 mg/kg白藜芦醇、40 mg/kg白藜芦醇、0.1 mg/kg阿昔洛韦灌胃。2、4、8、12周后尾静脉采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建立HSC-T6细胞模型,分别以生理盐水、白藜芦醇灌胃大鼠制备对照组及白藜芦醇血清,采用Alamar Blue法观察白藜芦醇血清对HSC的增殖作用,Realtime PCR法分析白藜芦醇血清对HSC细胞I型胶原及TGF-β1 mRNA表达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析白藜芦醇血清对HSC细胞I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HBs Ag、HBe Ag、HBV-DNA发现第2周、第4周阴性对照组HBs Ag、HBe Ag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其中第2周对照组HBs Ag、HBe Ag的表达最高分别为(4118±367)IU/m L、(160.2±56.90)IU/m L。而HBV-DNA则在第2周阴性对照组与其余3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Alamar Blue法结果白藜芦醇血清可抑制HSC-T6增殖,Realtime PCR结果白藜芦醇血清可以显著抑制HSC-T6的I型胶原及TGF-β1 mRNA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白藜芦醇血清可以显著抑制HSC-T6的I型胶原及TGF-β1蛋白表达。结论白藜芦醇能抑制HBV同时通过抑制I型胶原及TGF-β1达到阻止肝纤维化的结果。
【作者单位】: 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七病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白藜芦醇 HBV I型胶原 TGF-β
【分类号】:R512.62;R575.2
【正文快照】: 白藜芦醇是一种多酚类小分子化合物,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如虎杖、葡萄、桑葚等[1]。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具有抗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等作用[2-4]。近年来白藜芦醇在抗肝炎病毒方面的研究[5-6],更是为中药治疗肝炎拓展了空间。但是大部分的报道尚停留在细胞层面,体内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厚佳,胡晋红,蔡溱,刘涛;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0年05期

2 陈一新;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现状及展望[J];江西医药;2004年06期

3 贾继东;;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疗程要多长?[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年11期

4 王淑英;;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治疗浅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8年17期

5 郭真;王晓奎;章天;徐晓倩;郑志兵;钟武;赵国明;李松;;新型二氢吡啶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9年06期

6 杨鉴英;刘燕玲;刘锡莹;;中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年08期

7 钟森,王升启;反义寡核苷酸抗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J];肝脏病杂志;1994年03期

8 杨林,姚集鲁,邓练贤,陈幼明,卢建溪,刘淑芳;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99年11期

9 李文,邹正宇,查赣,郑民实,黄孝天;170种中草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年01期

10 郑瑞丹,饶日春;白细胞介素-12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新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辉;;抗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的预防、监测和救治[A];传染病诊治高峰论坛暨2007年浙江省感染病学、肝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贾继东;尤红;王宝恩;;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近况[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3 曾文;王平;张舒;秦山;;阿昔洛韦和中药1号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王蕾;王立新;;我院2010~2011年门诊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应用分析[A];《医院处方分析合作项目》全国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庄辉;;抗乙型肝炎病毒新药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陈仙琼;钟丽萍;李艳辉;谭顺梓;罗屹华;张春红;;臭氧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近期疗效观察[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曾文;王平;张舒;秦山;;阿昔洛韦和中药1号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活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药理学教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李娟;齐燕飞;徐坤;;杂多化合物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及机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多酸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冯志华;周永兴;王胜春;蒋永培;;3种五灵胶囊提取液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对比研究(摘要)[A];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朱晓虹;;2005~2010年我院抗乙型肝炎病毒核苷类药物应用分析[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碧芳;广州药业斥资千万研发基因药物[N];中国中医药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亚娟;新型抗乙型肝炎病毒化合物的活性评价及机制探索[D];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2016年

2 吴荻;MCC-478衍生物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洪;新型多酸化合物Cs_2K_4Na[SiW_9Nb_3O_(40)]·H_2O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吕志良;新型2-吡啶酮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5 夏昶;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机制的相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春花;异丙景糖酐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2 李丹丹;干扰素诱导跨膜蛋白分子抗乙型肝炎病毒效果初探[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3 王成丽;泰诺福韦特戊酸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4 吴小桃;抗乙型肝炎病毒潜在药物靶标的筛选和验证[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5 倪艳;调控表达TNF-α抗乙型肝炎病毒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6 韩思源;APOBEC3G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段伟奇;甘草次酸和脱氧甘草次酸唾液酸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丁晓然;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靶标的筛选和验证[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6年

9 张敏;HMGN2分子的分离纯化及其抗乙型肝炎病毒活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熊莺;6H-[1]苯并噻喃并[4,,3-b]喹啉系列抗乙型肝炎病毒化合物的合成[D];沈阳药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81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chuanranbingxuelunwen/981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9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