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短膜壳绦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DNA多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4 20:15

  本文关键词:短膜壳绦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DNA多态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短膜壳绦虫 线粒体基因 线粒体基因组 种系发育关系


【摘要】: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是寄生在人或啮齿动物小肠内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能够引起膜壳绦虫病。尽管短膜壳绦虫是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并能够在各国引起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但短膜壳绦虫的遗传学、系统学、流行病学和生物学却鲜为人知。短膜壳绦虫病作为一种易于忽视的人兽共患病需引起关注。本研究运用PCR方法扩增了来自中国7个不同地区的短膜壳绦虫样品的线粒体3段基因pnad5,rrnS和atp6,并根据这3段基因进行了核苷酸序列差异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3段线粒体基因的长度分别是710 bp,704~711 bp和516 bp。pnad5片段的A+T%含量是70.1%~73.5%,rrnS片段的A+T%含量为70.1%~71.7%,而atp6的A+T%含量为76.6%~77.9%。种内差异最小的片段是pnad5,为0~0.7%,atp6种内差异为0~1.4%;rrnS种内差异最大,为0~1.7%。将短膜壳绦虫3段线粒体基因与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相应片段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种间差异较大,rrnS片段种间差异为16.1%~17.6%;atp6种间差异为26.5%~27.1%;pnad5片段种间差异最大,为31.6%~31.7%。应用最大简约法对3段基因的拼接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自不同地区的短膜壳绦虫聚在一起,仅有张家口样品单独位于一个进化枝上,可见短膜壳绦虫三段线粒体基因进化树中,进化分支与地理分布没有直接的关系,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来自同一地区的样品不总在同一分支上,此进化分析结果支持了前人对短膜壳绦虫可能是复合种或隐藏种的结论。应用长PCR方法对短膜壳绦虫线粒体全基因进行测序和基因定位。结果显示短膜壳绦虫线粒体全长为13764 bp,一共有36个基因和2个非编码区。其中12为编码线粒体蛋白质基因、2个核糖体基因和22个tRNA基因。所有基因分布在重链上并沿同一个方向进行转录和复制。所有基因排列顺序与其姊妹种缩小膜壳绦虫(H.diminuta)一致。以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拼接序列应用贝叶斯法、最大似然法和最大简约法进行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用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为两个明显进化枝,有较高的节点支持。一个是假叶目的双叶槽科(Diphyllobothriidae);另一个是圆叶目。其中圆叶目的带科(Taeniidae)、膜壳科(Hymenolepididae)和复孔科(Dipylidiidae)内分化较为明显,独立分支。本研究测定了短膜壳绦虫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并进行进化分析,为短膜壳绦虫的分子分类学、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遗传标记,丰富了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对人类短膜壳绦虫疾病的诊断防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红利;申万文;高健安;石林江;张又心;周必英;;猪带绦虫TSO45W-4B-TSOL18重组蛋白疫苗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应答[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5年02期

2 李佳;;线粒体形态的动态变化及其生物学意义[J];中学生物教学;2014年06期

3 郝桂英;;线粒体基因在带属绦虫分子分类中的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4年01期

4 张伟;;线粒体突变及不稳定在胃癌中的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年09期

5 赵子方;齐萌;张龙现;;家鼠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流行与分布[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2年12期

6 贾万忠;闫鸿斌;娄忠子;倪兴维;史万贵;郭爱疆;詹芳;;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1年11期

7 贾万忠;闫鸿斌;倪兴维;娄忠子;李宏民;曹平;才学鹏;;蠕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及其应用进展[J];科学通报;2011年Z2期

8 贾万忠;闫鸿斌;郭爱疆;史万贵;詹芳;付宝权;;带科绦虫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0年06期

9 刘国华;林瑞庆;刘伟;刘毅;;绦虫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寄生虫病;2008年06期

10 王伙聪;陈勤;;小鼠膜壳绦虫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11409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1409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4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