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放牧对陇东与甘南草原植物病害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07 04:36

  本文关键词:放牧对陇东与甘南草原植物病害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放牧强度 植物病害 陇东 甘南


【摘要】:放牧是天然草原利用的最主要方式,草畜互作不仅影响植被及土壤,也影响植物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在甘肃省环县甜水堡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放牧试验点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阿孜畜牧示范园区进行,2013-2015年连续三年调查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条件下草地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分析了其与放牧的关系,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在环县和玛曲两地共发现20属25种植物病原真菌引致11科18属27种植物的35种病害。其中,在环县共发现8属10种病原真菌引致15种植物的17种病害,按各科植物发病种数由高到低的顺序,发病植物分别为豆科、旋花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大戟科、唇形科和十字花科。常见牧草病害为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锈病(Uromyces lespedezae-procumbentis)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平脐蠕孢叶斑病(Bipolaris stipicola)。在玛曲共发现8科12属12种植物的18种病害,其中最常见的病害是锈病、叶斑病,分别有9和4种植物发生。按各科植物发病种数由高到低的顺序,发病植物分别为菊科、唇形科、毛茛科、禾本科、蓼科、豆科、大戟科和龙胆科。常见牧草病害为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锈病(Puccinia recondita)和垂穗披碱草离蠕孢叶斑病(Bipolaris sorokiniana)。2、发现甘肃省草类植物病害新记录10种。分别是白苞筋骨草(Ajuga lupulina)白锈病(Albugo macrospora)、垂穗披碱草锈病、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锈病(P.ustalis)、高山唐松草(Thalictrum alpinum)锈病(P.rubigo-vera)、白花枝子花(Dracocephalum heterophyllum)白粉病(Erysiphe pisi)、蚓果芥(Neotorularia humilis)白粉病(E.cruciferarum)、垂穗披碱草离蠕孢叶斑病、长毛风毛菊(Saussurea hieracioides)尾孢叶斑病(Cercospora chrysanthemi)、长芒草叶斑病、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尾孢褐斑病(Cercospora sp.)。3、放牧强度对植物病害的影响因植物和病害的种类而异,环县的放牧处理为0、2.7、5.3和8.7只羊单位/hm2,玛曲的放牧处理为0、2.7和5.3只羊单位/hm2,综合两地的研究结果,胡枝子锈病、垂穗披碱草锈病、垂穗披碱草离蠕孢叶斑病等3种病害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皆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即在0只羊单位/hm2下最高,在8.7只羊单位/hm2下最低,且在8.7只羊单位/hm2和5.3只羊单位/hm2下显著低于0只羊单位/hm2(P0.05)。长芒草平脐蠕孢叶斑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则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在0只羊单位/hm2下最低,在8.7只羊单位/hm2下最高,且在0只羊单位/hm2和2.7只羊单位/hm2下显著低于5.3只羊单位/hm2和8.7只羊单位/hm2(P0.05)。而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白粉病(Erysiphe convolvuli)和蚓果芥白粉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与放牧强度无明显相关性。4、主要病害的发生与寄主植物的盖度、密度等显著相关。长芒草叶斑病、胡枝子锈病和垂穗披碱草离蠕孢叶斑病等3种病害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与寄主植物的盖度、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0.802和0.765,分别可用y=0.884x+23.40,y=2.465x-4.506和y=1.625x+11.21方程式表示,其中y表示病害发病率,x表示植株密度。综上所述,从草地植物病害管理的角度,似可认为环县草原以5.3只羊/hm2、玛曲草原以2.7只羊/hm2放牧强度为宜,在此条件下,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低于其他放牧处理。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仙芳,南宁丽,张怡;植物病害生防产品的研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S1期

2 ;植物病害主要症状简介[J];山西农业;2005年07期

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病害研究室简介[J];江苏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4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植物病害研究室[J];江苏农业学报;2010年01期

5 马丽香;薄月玲;胡华;刘慧;;植物病害的初步诊断[J];吉林农业;2011年08期

6 陈善挊;;什么是植物病害和我们对于防治的应有认识[J];中国农业科学;1951年01期

7 吴治身;新疆植物病害工作成就简况[J];新疆农业科学;1959年10期

8 张学博;;福州附近经济植物病害名录 Ⅰ.大田作物病害[J];福建农学院学报;1982年04期

9 刘宗善;危险性植物病害在国际间的传播(上)[J];世界农业;1983年05期

10 韩金声;;无毒高脂膜防治植物病害研究的进展[J];中国果树;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占鸿;;建立全国重大植物病害预警信息系统的构想[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韩金声;;植物病害理论和技术的误区[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植物病理学研究进展(第五卷)[C];2003年

3 王莉;李宝聚;纪明山;;植物病害微生态防治研究进展[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翠芳;蒋继志;马平;李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在植物病害检疫中的应用[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肖荣堂;;浅谈植物病害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马忠华;;植物病害分子流行学研究进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进文;郝丽珍;胡宁宝;皇甫武威;范光明;周勇;;颗粒剂农药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8 ;第四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征集论文通知[A];2003’华东植物病理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纪要[C];2003年

9 李冠林;王海光;黄冲;马占鸿;;基于图像处理和图像识别的植物病害诊断方法初探[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10 王桂清;姬兰柱;;细辛精油对园艺植物病害致病菌的抑菌效果[A];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山东济南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原总工程师 蒋三登;科学认识园林植物病害(下)[N];中国花卉报;2012年

2 盛堆;农药防治植物病害方法[N];云南科技报;2004年

3 龙岩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 林滋銮 林龙;植物病害对症治[N];福建科技报;2004年

4 李淑阁;园林植物病害的检查与识别[N];中国花卉报;2005年

5 梁涛 王笛青;科学家警告:非洲小麦新病种可能影响全球[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高洁;植物病害的农业和化学防治法[N];吉林农村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欧阳迪莎;可持续农业中的植物病害管理[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2 任东;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植物病害识别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勇;放牧对陇东与甘南草原植物病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2 李玲玲;基于声发射原理的植物病害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2年

3 关海鸥;基于FNN的非线性形变植物叶片病斑识别与特征计算技术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4 朱圣盼;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植物病害检测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程鹏飞;植物病害的图像处理及特征值提取方法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6 郄旭;基于TMS320DM6446植物病害视频监控系统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7 刘少华;植物病害分子监测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日出;放牧和围封对草地植物病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9 聂亚锋;海洋微生物及其活性物质防治植物病害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徐小龙;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植物病害早期检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508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1508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a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