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利用方式对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不同利用方式对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碳结构 C-核磁共振 利用方式 小针茅荒漠草原
【摘要】:在围封、3个放牧梯度[0.50羊单位·hm~(-2)(G0.50)、0.94羊单位·hm~(-2)(G0.94)、1.25羊单位·hm~(-2)(G1.25)]和开垦5种处理条件下,对内蒙古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和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开展野外监测试验,并利用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结构。结果表明:同一土层,不同利用方式下,放牧区和开垦区与围封区相比,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有降低的趋势,土壤容重有增加的趋势。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同一处理,随着土层的加深,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容重先降低后增加,而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先增加后降低,在3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放牧和开垦与围封相比,土壤有机碳储量下降。其中,G1.25和开垦区的土壤有机碳储量显著(P0.05)低于围封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逐渐降低。不同利用方式和放牧强度下小针茅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化学组分没有发生变化,各组分的相对比例出现差异。其中,烷氧碳(34.86%~37.85%)、烷基碳(26.05%~33.87%)、芳香碳(10.60%~17.69%)和羰基碳(14.57%~16.90%)是土壤有机碳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放牧区和开垦区与围封区相比,烷基碳和羰基碳的相对比例减小,烷氧碳和芳香碳的相对比例增加,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烷基碳的相对比例逐渐降低,烷氧碳相对比例逐渐增加。围封草原土壤腐殖化指数最大(表现为围封区开垦区G0.50G0.94G1.25),而芳香性最小(表现为G1.25G0.94开垦区G0.50围封区),说明围封区土壤有机碳更趋稳定,在土壤固碳方面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单位】: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沈阳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德州学院生态与园林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435)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12BAD13B07)
【分类号】:S812.2
【正文快照】: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约为大气碳库的2倍,陆地植被碳库的2~4倍,土壤贡献于大气CO2的年通量是燃烧化石燃料的10倍[1],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微小变化将会极大缓和或加速大气CO2浓度的提高,进而改变全球碳循环[2]。土壤有机碳也是土壤质量的核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永中,赵哈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沙漠;2002年03期
2 周涛,史培军,王绍强;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3 李甜甜;季宏兵;孙媛媛;罗建美;江用彬;王丽新;;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4 于建军;杨锋;吴克宁;李玲;吕巧灵;;河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5期
5 黄从德;张健;杨万勤;张国庆;王永军;;四川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09年03期
6 武俊喜;程序;焦加国;肖红生;杨林章;王洪庆;张福锁;Ellis Erle C.;;1940—2002年长江中下游平原乡村景观区域中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J];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7 李随民;栾文楼;宋泽峰;崔邢涛;马忠社;;河北省南部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J];中国地质;2010年02期
8 张亚峰;姬丙艳;马强;姚振;田兴元;;青海湟水河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密度浅析[J];西北地质;2012年01期
9 陈曦;彭稳;曹建华;;典型峰林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分布特征研究[J];科技通报;2012年02期
10 钟聪;杨忠芳;夏学齐;侯青叶;姜伟;;青海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源汇因素分析[J];现代地质;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红梅;马友鑫;郭宗峰;刘文俊;;西双版纳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刘静宇;孟静静;黄少鹏;丁志强;盛静卫;;吉林省靖宇县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分布规律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采访人 本报记者 王敬涛;退耕还林使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N];中国气象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坤;若尔盖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徐艳;中国北方主要农业生态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经济学解释[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苗正红;1980-2010年三江平原土壤有机碳储量动态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渝欣;近30年来安徽省典型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D];南京大学;2014年
2 刘素真;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空间分布[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张青青;流沙河上游景观演变与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4 张天琴;吉林西部县域尺度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变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包承宇;云南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空间分布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6 蔡奎;河北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控制因素及趋势分析[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2年
7 周陶冶;上海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格局和驱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傅陈君;人口稠密区村域SOC的多方法估算[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徐贵来;高庙屯小流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10 靳熙;河南省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与尺度效应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42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24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