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麝粪便细菌多样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 林麝 菌群结构 OTU稀释曲线 共享菌群 出处:《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研究林麝粪便细菌的结构与组成,选取6只2~3岁的圈养条件相同且健康的公林麝,饲喂精粗比为2∶8的饲粮,收集其新鲜粪便,提取其总DNA,然后用16SrRNA细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用Illumina Miseq250PE测序平台,对扩增子进行Miseq双端测序。结果显示:1)借助Illumina Miseq250PE测序平台对样品进行测序,共获得85 091条有效序列,5 133个有效OTU。2)所得OTU经物种注释被归类为23个门,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51.1%±19.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35.6%±15.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2%±5.6%)和未分类菌门(*Unassigned)(2.2%±1.0%)为优势菌门,其总和达到菌群相对含量的94.1%;将其进一步分为240个菌属,其中18个为共享菌属,拟杆菌目(*Bacteroidales)(16.5%±10.2%)、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14.7%±13.8%)和梭菌目(*Clostridiales)(13.7%±3.9%)含量相对较高。3)OTUs稀释曲线均未达到平台期,说明测序深度不足以覆盖所有的菌群。4)非加权聚类图(PUGMA)显示样品B和E、C和F的菌群多样性相似度较高,而样品A和其他样品的相似度相对较低。由此可见,在正常状态下,健康林麝粪便分布有23个门类细菌群落,以Firmicutes、Bacteroidetes和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群,进一步将林麝粪便细菌群落细分为240个属且发现林麝个体间菌群差异性较小且与其他草食动物优势菌群结构相似。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faecal bacteria of musk deer, six male musk deer aged 2 to 3 years old in captivity were selected and fed with a diet of 2: 8. The fresh fec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total DNA was extracted. Then 16s rRNA bacterial universal primers were used for PCR amplification and Illumina Miseq250PE sequencing platform. Miseq biterminal sequencing of the Amplifier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mple was sequenced by using Illumina Miseq250PE sequencing platform. A total of 85 091 valid sequences of 5 133 valid OTU. 2 were obtained. The OTU was classified as 23 by species annotation. Among them, 51.1% 卤19.9% of the phylum Firmicutesus and 35.6% 卤15.5% of Bacteroides sp.). Proteobacteria amurensis (5.2% 卤5.6%) and Unassignedae (2.2% 卤1.0%) were the dominant phylum. The sum of them reached 94.1% of the relative content of the flora. It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240 genera, 18 of which were shared genera. Bacteroidalesus was 16.5% 卤10.2%. (Ruminococcaceaeae 14.7% 卤13.8.) and Clostridial (13.7% 卤3.9%). The dilution curve of OTUs with relatively high content did not reach the plateau stag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equencing depth was not enough to cover all the bacteria. 4) the unweighted cluster map (PUGMA) showed that samples B, EPC and F had higher similarity of flora diversity. The similarity between sample A and other samples was relatively low. It can be seen that under normal condition there are 23 species of bacteria communities in the feces of healthy forest musk deer with Firmicutes. Bacteroidetes and Proteobacteria were the dominant flora. The faecal bacterial community was further subdivided into 240 genera, an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among individuals and similar to the dominant flora structure of other herbivorous animals.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养麝研究所;
【基金】:四川省科技厅国际合作项目(2013HH0043)
【分类号】:S858.94
【正文快照】: 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又名香獐、林獐、麝獐等,是重要的东亚特产动物,隶属麝科麝属[1],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部,是我国一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2]。林麝所产麝香,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软黄金”[3],从20世纪60年代起我国便开始进行人工林麝养殖。但到目前为止,林麝的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炳存;林麝肠道部分正常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分型及微生态制剂的研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松林 ,王维胜;我国麝类资源保护管理的现状与未来[J];大自然;2005年04期
2 程林春;微生态制剂的应用[J];中国畜牧兽医;2003年03期
3 许艺芬,李铭宗;麝的生存现状及解决人工养麝困境问题的探讨[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段智变,江晓,江汉湖;微生态调节剂研究进展[J];中国乳品工业;2003年02期
5 黄承凤;饲用益生素[J];中国饲料;1998年02期
6 许飞利;杨晓光;郭云昌;付萍;王洪新;李志刚;刘秀梅;;乳酸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的条件优化[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2期
7 单春乔;刘秋晨;林洋;庄国宏;;嗜酸乳杆菌产细菌素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微生物学杂志;2009年01期
8 郑跃杰,潘令嘉;双歧杆菌粘附机制研究的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4期
9 袁佩娜;微生态制剂的质量控制要求[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年04期
10 金礼琴,孙玲;动物微生态制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兽药杂志;2004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华;岳乃鱼;张洪峰;;陕西省家养林麝资源现状与分析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2 陈桂兰;徐柳;岳碧松;邹方东;;林麝γ-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分析及表达、纯化[J];四川动物;2007年01期
3 裴俊峰;吴家炎;;陕西秦岭西部林麝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J];四川动物;2007年04期
4 ;林麝产业化养殖项目论证会在京召开[J];中国现代中药;2009年08期
5 王坤;郝新强;刘树强;;中国林麝养殖的发展现状、研究概述和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0年18期
6 王晓霞;;陕南野生林麝的历史分布变迁及原因[J];农业考古;2012年01期
7 闵泓翔;王洪军;;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复壮措施初探[J];四川林勘设计;2013年01期
8 邓凤鸣,姚云宣,杨昌金;林麝“控制放牧”的探讨[J];动物学杂志;1982年01期
9 朱承嗣;易庭宗;;试用脑垂体后叶素治疗林麝难产[J];畜牧兽医杂志;1988年02期
10 杨金昌;胡龙;程正兰;黄修福;董龙;易庭宗;;林麝吐沫病的防治[J];特产研究;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中凯;戚文华;冉江洪;何迟酩;岳碧松;陈艺兴;;初产仔林麝与非初产仔林麝产仔行为的对比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迟酩;李旭鑫;屈羽;岳碧松;;林麝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戚文华;张修月;岳碧松;;圈养林麝繁殖生物学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增胜;杨长锁;李青旺;;林麝胚胎移植研究初报[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03~2004)[C];2004年
5 赖彬;邹方东;岳碧松;;林麝白介素2基因的克隆及分析[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薛程;肖宇;徐宏发;;圈养林麝春季昼夜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戚文华;王中凯;岳碧松;李旭鑫;郭延蜀;;林麝行为谱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邹方东;岳碧松;张义正;;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微卫星的分离与多态性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邹方东;岳碧松;张义正;;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染色体制备方法及核型与G-带带型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炳存;王红宁;徐鹏伟;杨鑫;张安云;邹立扣;;林麝肠道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分型及乳酸菌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革风;凤县成立林麝养殖协会[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孙海 青松;凤县养林麝 发展逾千头[N];宝鸡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永锋 通讯员 韩莹;我省林麝养殖规模位居全国首列[N];陕西日报;2013年
4 杨俊林;凤县人工养麝西北第一[N];宝鸡日报;2007年
5 记者 王成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林麝首现都江堰[N];四川日报;2014年
6 土艳丽;珍贵的经济动物——林麝[N];西藏日报;2004年
7 渭南市野生动物管理站 李亚红 赵玲爱;林麝人工驯养技术[N];陕西科技报;2009年
8 ;林麝[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记者 杨一苗 梁娟;喜!延安发现林麝 悲!全被歹徒猎杀[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通讯员 本兵 章华 陈超;科技创新天地宽[N];安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郎冬梅;圈养麝类固醇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非损伤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2 赵莎莎;圈养林麝遗传多样性及泌香性能关联标记的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3 邹方东;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标记微卫星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李灵;林麝Ⅱ类MHC基因分离与化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刘春燕;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养殖种群死亡原因及其生命生理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忠军;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治;四川马尔康圈养林麝的行为与繁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葛小芳;福建圈养林麝麝香分泌与繁殖行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夏胜吾;林麝虹膜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薛文杰;近五十年陕西凤县林麝分布区缩小的模式及原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薛程;崇明圈养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的行为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白康;林麝雄激素受体多态性和性激素水平与其泌香量关系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7 卫宁;圈养雄性林麝发情期与非发情期主要行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姜海瑞;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种群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许珂;镇坪林麝人工饲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与麝香成分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10 夏珊;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微卫星分子标记筛选及其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556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45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