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根对热应激泌乳奶牛免疫功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本文选题:奶牛 切入点:芦根 出处:《畜牧与兽医》2017年10期
【摘要】:为研究饲粮中添加芦根对热应激泌乳奶牛免疫功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根据产奶量、泌乳时间、胎次将30头健康的泌乳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芦根处理组和复方制剂处理组,其中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芦根处理组饲喂基础日粮+30 g/d芦根,复方制剂组饲喂基础日粮+复方制剂35 g/d,试验期34 d。结果表明:芦根能使机体免疫力增强,夏季可以通过添加芦根和复方制剂来改善奶牛的免疫力。饲喂芦根后可对肝脏有一定的修复作用,能显著增加血液Na~+、Ca~(2+)、Mg~(2+)浓度(P005),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改善其亚健康状态。因此,夏季补饲30 g/d芦根有助于缓解热应激奶牛机体代谢紊乱,从而改善奶牛的免疫机能。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effect of root root on immune function and blood index of heat stress lactating cows, a complete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was us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root root on milk production and lactation time. Thirty healthy lactating Holstein cow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lank control group, Reed root treatment group and compound preparation treatment group.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was fed basic diet, and the Reed root treatment group was fed 30 g / d Reed root. Compound preparation group was fed with basic diet compound preparation 35 g / d for 34 da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ugen could enhance the immunity of the body. In summer, the milk cow's immunity could be improved by adding root and compound preparation. After feeding root, the liver could be repaired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blood Na ~ (2 +) ~ (2) Cam _ (2) and mg ~ ((2))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_ (005)), and the disease resistance of the body could be improved. Therefore, supplementation of 30 g / d root in summer can alleviate metabolic disorder and improve immune function of dairy cows under heat stress.
【作者单位】: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基金】: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牛产业创新团队建设项目(SDAIT-09-05)
【分类号】:S82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广超,祁万顺,王友松,符大龙;鸡热应激诊断及对策[J];畜牧与兽医;2000年06期
2 李仓格,康永申;夏季如何防治鸡的热应激[J];养禽与禽病防治;2000年08期
3 彭瑛;降低鸭热应激措施浅述[J];中国家禽;2001年14期
4 叶赣明,廖月明;夏季鸭群热应激的防治技术[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3年03期
5 李爱远;兔热应激与腹泻的防治效果观察[J];中兽医学杂志;2003年06期
6 沈慧乐;热应激条件下的营养措施——提高蛋白质?提高能量?[J];中国家禽;2004年14期
7 薛梅,曹瑞卿,张华;农户养猪如何应对热应激[J];贵州畜牧兽医;2005年02期
8 ;夏季热应激对养猪的影响[J];农业新技术(今日养猪业);2005年04期
9 沐建煜;;高温季节蛋鸡热应激及预防[J];山东畜牧兽医;2005年06期
10 全国华;;鸡热应激的危害及防治[J];畜牧兽医杂志;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焦玉兰;史万玉;秦建华;包永占;钟秀会;赵玉龙;;“抗署一号”对热应激小鼠血清蛋白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A];纪念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成立30周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华东区第十九次中兽医科研协作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焦玉兰;史万玉;秦建华;包永占;钟秀会;;“抗暑一号”对热应激小鼠部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3 于晓磊;雷治海;李月勤;侯玉晶;刘倩;苏娟;;热应激对兔神经介素S表达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仲庆振;王丹;孙泽威;娄玉杰;;急性热应激热应激期间鹅的行为观察[A];畜牧业环境、生态、安全生产与管理——2010年家畜环境与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燕;王纯洁;敖日格乐;姜艳;冉金宝;裴大为;;蒙药希拉汤对热应激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6 李绍钰;;热应激对家禽肉品质的影响[A];现代化畜牧生产环境与环境管理(五)——第八届全国家畜环境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万熙卿;卢惟本;袁根平;;热应激对猪的危害与应对措施探讨[A];2005辽宁省畜牧兽医学会养猪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志伟;马燕芬;魏晓兵;;热应激对新生犊牛被动免疫影响的研究[A];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第五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马燕;王纯洁;敖日格乐;姜艳;冉金宝;裴大为;;抗奶牛热应激蒙药三子汤对热应激小鼠一些代谢激素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陈小国;李健;黄小红;黄一帆;;“芪灵”制剂对热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A];福建省科协第八届学术年会分会场“转变饲养方式,,促进海西畜牧业和谐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三局;三方面减少夏季猪热应激[N];农民日报;2013年
2 沙河市畜牧水产局 付丽伟;严防鸡热应激[N];河北科技报;2014年
3 李康;养猪过夏天提防热应激[N];农民日报;2014年
4 ;热应激对养鸽的危害[N];江苏科技报;2003年
5 河北远征药业 周斌;夏季猪发病的主要源头——热应激[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6 郑州牧专教授 朱士仁;夏季养鹅要防热应激[N];河南科技报;2006年
7 山西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 屈仁健;夏季猪热应激防治小结[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8 李红斌 路伟;炎热夏季如何降低热应激对蛋鸡的影响[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9 李巧云;能缓解鸡热应激的添加剂[N];农民日报;2005年
10 沙河市畜牧水产局 刘明生 付丽伟;夏季谨防鸡热应激[N];河北科技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程建波;过瘤胃γ-氨基丁酸对热应激奶牛的应用效果及其抗应激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2 田鹤;基于LC-MS与~1H NMR方法的热应激奶牛代谢组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孟庆石;利用蛋白质组和磷酸化组学技术研究肉鸡热应激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4 杜立银;热应激对小鼠附植前早期胚胎发育影响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5 王立志;热应激对奶牛、奶山羊体内内毒素含量的影响及缓解热应激的营养技术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6 朱家桥;DNA甲基化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热应激中的变化及作用[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盼望;复合益生菌缓解蛋鸡热应激效果及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林杰;中药添加剂对热应激肥育猪生产性能以及内分泌和免疫力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胡晓菲;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桦;中药复方和益生素对热应激大鼠血液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5 侍宝路;柴胡提取物在热应激奶牛饲料中安全性评价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6 阮炜珊;热应激雏鸡免疫器官损伤及HSP70/HSP27表达的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6年
7 侯园龙;热应激及神经肽Kisspeptin干预的代谢组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8 宁章勇;肉仔鸡热应激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9 刘晓曦;热应激大鼠肠道抗原递呈及黏膜免疫功能的变化[D];北京农学院;2013年
10 侯玉晶;兔神经肽S及其受体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及热应激对其表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876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687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