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Wnt2、Wnt4信号转导蛋白功能的初步研究
本文选题:日本血吸虫 + Wnt2 ; 参考:《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摘要】: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是一种分布广泛人畜均可感染的寄生虫,是危害人畜最为严重的寄生虫之一。Wnt信号通路存在于多细胞生物体内,参与调节细胞的分化、胚胎发育、体轴的建立,调节着机体的生长与发育。被分泌到胞外Wnt蛋白与相应跨膜受体Frizzled相结合,激活下游靶基因进而产生相应生物学效应。为了解Wnt家族基因在日本血吸虫发育中的调节,本研究对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Wnt家族基因m RNA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利用体内、体外两种方式对Sj Wnt2、Sj Wnt4靶基因进行抑制,初步探究Wnt家族基因在虫体发育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免疫荧光与Western blot技术对Wnt、Frizzled真核表达载体重组蛋白进行鉴定分析,为下一步确定受配体识别关系建立实验基础。1.Wnt家族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及不同宿主来源的虫体间m RNA水平比较分析通过荧光定量PCR比较了日本血吸虫Wnt1、Wnt2、Wnt4、Wnt5、Wnt11在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性别中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在早期发育阶段Sj Wnt1在7d处于最高的表达水平,Sj Wnt2在egg阶段处于一个相对高的的水平,Sj Wnt4、Sj Wnt5在18天表达到达最高,Sj Wnt11在14天与18天这两个阶段中远高于egg阶段,提示Wnt家族基因功能与虫卵发育到性成熟这一重要生理过程密切相关。通过荧光定量PCR分析了单复性感染不同宿主的雌雄血吸虫Wnt家族基因m 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发育不正常的雌雄个体其Wnt基因表达含量高于正常的雌雄个体,推测Wnt信号通路过度表达可能会抑制血吸虫的生长、生殖器官的发育。单性感染的BALB/c小鼠单性雌虫生殖器官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且Wnt家族基因异常高表达,可能会抑制其生殖器官的发育。2.日本血吸虫Wnt2、Wnt4评价实时定量PCR对Sj Wnt2 si RNA小分子进行抑制效果评价,同时对Wnt家族基因及下游部分基因进行体外干扰的评价结果显示:筛选得到最佳抑制效果的si RNA编号为Sj Wnt2-615,对Wnt家族其它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其靶向性较好。同时对三条信号通路的7个关键分子分析m RNA表达水平,Sj Wnt2基因下调后对Wnt/β-catenin通路、Wnt/Ca2+通路、Wnt/PCP通路有着不同程度的激活。通过体外Sj Wnt4 siRNA干扰,小分子在48h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抑制效果。体内不同期别干扰效果评价结果显示,14天、42天抑制效果较好且比较稳定,对25天抑制效果有所下降,对雌虫抑制效果略高于雄虫。3.Wnt信号通路受配体的在293T细胞中表达利用荧光显微镜检测脂质体转染的Wnt、Frizzled质粒,结果显示在293T细胞中有表达,在Wnt2、Wnt4与Frizzled5、Frizzled8共转染组,显示共转染质粒可以在同一细胞中共表达。通过Western blot鉴定蛋白分子量与理论分子量大小相一致。本研究运用实时定量方法来评价正常虫体在发育的各阶段中Wnt家族基因的m RNA水平,同时分析了单复性感染25d时其Wnt家族基因m RNA转录水平。筛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Sj Wnt2 si RNA,并确定了最佳的浓度。同时对Wnt家族基因及下游基因干扰效果做出评价。对Sj Wnt4体内外不同时间段的干扰效果进行评价,摸索出最佳的干扰条件。另外,对已构建好的p3x FLAG-Wnts、p RK5-Frizzleds-myc受配体在293T细胞中表达进行鉴定,为下一步对Wnt信号途径在血吸虫生长发育的功能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Abstract]:Wnt1 , Wnt2 , Wnt4 , Wnt5 , Wnt11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were analyzed by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 Wnt2 , Wnt4 and Frizzled5 , Frizzled8 co - transfected group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mRNA levels of Wnt family genes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艳德;陈尔曼;;日本血吸虫基因差异表达研究进展[J];湖南畜牧兽医;2008年05期
2 李娟;赵光辉;莫细好;林瑞庆;袁子国;翁亚彪;朱兴全;;基于细胞色素b氧化酶基因序列的中国大陆日本血吸虫虫株种系发育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09年02期
3 刘春艳;王敬祥;林瑞庆;朱兴全;;日本血吸虫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年01期
4 李佩贞;单性感染及复性感染日本血吸虫发育的研究[J];动物学报;1959年04期
5 钱珂 ,刘绍德;日本血吸虫的雌虫双性畸形[J];动物学报;1960年01期
6 何毅勋;日本血吸虫形态的若干观察[J];动物学报;1962年03期
7 何毅勋,杨惠中;日本血吸虫酚及酚酶的组织化学定位[J];动物学报;1973年01期
8 何毅勋,杨惠中;日本血吸虫发育的组织化学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0年04期
9 夏明仪,何毅勋;日本血吸虫胆碱酯酶的组织化学定位[J];动物学报;1982年04期
10 何毅勋,彭辛午;日本血吸虫在小鼠体内发育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J];动物学报;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国锋;林矫矫;冯新港;傅志强;苑纯秀;周元聪;蔡幼民;;日本血吸虫性别发育蛋白质组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王欣之;矫矫;石耀军;冯新港;苑纯秀;金亚美;;日本血吸虫7d童虫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测序分析[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沈际佳;蒋作君;余新炳;汪学龙;王维;;编码日本血吸虫10.6KD膜蛋白基因的克隆、测序及表达[A];中国动物学会第六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4 夏艳勋;林矫矫;赵传壁;陈益;贺桂芬;;日本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周立;荣秋亮;王业富;;日本血吸虫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A];2012年湖北生物产业发展高端论坛暨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2012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杨胜辉;刘碧源;刘彦;周东明;曾庆仁;曾铁兵;喻容;蔡力汀;张顺科;方会龙;;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经双嗜性逆转录病毒载体导入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细胞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叶向群;;钉螺体内叶巢外睾吸虫与日本血吸虫对抗性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8 陆珂;苑纯秀;朱传刚;石耀军;李浩;刘金明;林矫矫;;日本血吸虫膜蛋白重组抗原免疫小鼠的保护力评估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孔娟;冯正;徐斌;邓王平;鞠川;胡薇;;日本血吸虫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各虫期转录和表达情况的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斌;冯正;鞠川;许学年;莫筱谨;邓王平;孔娟;胡薇;;日本血吸虫金属蛋白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性研究[A];全国寄生虫学与热带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陈卫东;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完成[N];科技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彭振 记者 程守勤;抑制一种酶的活性可致日本血吸虫死亡[N];健康报;2012年
3 记者 曹玲娟;我科学家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天书”[N];人民日报;2006年
4 记者 章迪思 实习生 周惠婷;血吸虫基因“天书”全球发布[N];解放日报;2006年
5 岳阳;国内生物信息平台首发大规模基因组数据[N];中国医药报;2006年
6 记者 谢军;我国首次向全球公布日本血吸虫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序列数据[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日本血吸虫氧化还原相关蛋白功能、结构及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2 韩艳辉;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TGR)在日本血吸虫生长发育中部分功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张玉梅;日本血吸虫感染宿主滤泡辅助性T细胞变化及功能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
4 洪炀;日本血吸虫童虫在不同敏感性宿主体内差异表达蛋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昒;日本血吸虫骨形成蛋白分子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6 武闯;日本血吸虫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质组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7 刘锋;人CD34+造血干/祖细胞和日本血吸虫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8 何原;日本血吸虫酚氧化酶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9 徐静玮;日本血吸虫抗原诱导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证据[D];南京医科大学;2012年
10 朱传刚;日本血吸虫疫苗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宇清;感染日本血吸虫引起宿主循环MicroRNAs表达变化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刀金威;日本血吸虫凋亡抑制因子SjBIRP功能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刘艳涛;日本血吸虫表膜蛋白SjOST48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马帅;日本血吸虫TOR基因克隆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赵登云;日本血吸虫虫卵及相关抗原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6 杜晓峰;日本血吸虫入侵宿主过程中关键尾蚴蛋白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赵波;吡喹酮(PZQ)衍生物对日本血吸虫PZQ抗性虫体的生物学效应及PZQ抗性虫体蛋白质组学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8 华梦晴;日本血吸虫Nanos蛋白的基因定位与功能初步鉴定[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邵延靖;日本血吸虫Vasa3基因定位与功能的初步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10 卞超蓉;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株的群体遗传学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39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73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