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酶解棕榈仁粕肉仔鸡氨基酸营养价值的评定

发布时间:2018-04-25 21:06

  本文选题:棕榈仁粕 + 肉鸡 ; 参考:《中国饲料》2017年02期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经甘露聚糖酶酶解后的棕榈仁粕(PKM-2)、甘露聚糖酶和蛋白酶酶解后的棕榈仁粕(PKM-3)对肉仔鸡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选用192只体重相近的1日龄科宝肉仔鸡,随机分成4组(每组设8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公母各半),分别饲喂PKM-1(未处理)、PKM-2和PKM-3配制的半纯合饲粮和无氮饲粮,在35日龄时收集肉仔鸡回肠后半段食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性别对肉仔鸡内源氨基酸基础损失量无显著影响(P0.05);(2)PKM-2和PKM-3粗蛋白质和氨基酸(除半胱氨酸外)的表观回肠消化率极显著提高(P0.01),除组氨酸和半胱氨酸外的标准回肠消化率极显著提高(P0.01);PKM-3比PKM-2的蛋白质的表观回肠消化率提高2.66%,但差异不显著(P0.05);PKM-2与PKM-3所有氨基酸标准回肠消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酶解后的棕榈仁粕蛋白质和大部分氨基酸消化率均有改善。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KM-2C, PKM-3 and PKM-3 on the ileal amino acid digestibility of broilers. 192 1-day-old Kebao broilers of similar body weigh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8 replicates in each group, 6 in each group and half in male and female) fed with PKM-1 (half-pure diet and nitrogen-free diet made up of untreated PK-M-2 and PKM-3). The chyme of the ileum of broilers was collected at 35 days of age for determin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pparent ileal digestibility of PKM-2 and PKM-3 protein and amino acids (except cysteine) in broiler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exception of histidine and cysteine. The apparent ileal digestibility of P0.01-PKM-3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KM-2 protein,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0.05-PKM-2 and all amino acid PKM-3 standard ileal digestibility. In conclusion, the digestibility of protein and most amino acids were improved after enzymatic hydrolysis.
【作者单位】: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
【分类号】:S83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泽虎;;饲粮中添加蛋白酶对单胃动物氨基酸消化率的研究进展[J];饲料与畜牧;2015年11期

2 施安辉;单宝龙;贾朋辉;杨军方;徐海燕;吕明霞;张志焱;;国内蛋白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前景[J];饲料博览;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邓雪娟;肉仔鸡饲料原料可消化氨基酸和代谢能的生物学评定及可加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丹丹;汝应俊;年芳;唐德富;郝生燕;;肉仔鸡对不同来源菜籽粕氨基酸消化率的比较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2 吴良柱;滕勇;;棕榈仁粕二次发酵生产蛋白饲料的研究[J];湖南畜牧兽医;2009年02期

3 刘靖;张石蕊;;蛋白质饲料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开发对策[J];饲料工业;2009年05期

4 程波;张小雨;黄武;户业丽;吕中;张玉容;蓝泽桥;;人工养殖鲟鱼鱼皮酶解蛋白粉的营养评价[J];饲料工业;2009年04期

5 王冬梅;郭书贤;梁运祥;;棉子饼粕中棉酚的危害与脱毒方法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6 郭书贤;王冬梅;梁运祥;;微生物发酵棉籽饼粕脱毒与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酿造;2009年01期

7 高文俊;董宽虎;郝鲜俊;;日粮中添加苜蓿粉对蛋鸡血液指标的影响研究[J];畜禽业;2007年1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伍国耀;武振龙;戴兆来;杨鹰;王薇薇;刘闯;王斌;王军军;印遇龙;;猪对“非必需氨基酸”的营养需要[J];饲料工业;2013年16期

2 施安辉;;当前酿酒工业固体酒糟生态型综合利用的前景[J];山东食品发酵;200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峰;用酶法评定鸭饲料代谢能的方法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溪森;刘正初;李斌;冯湘沅;段盛文;郑科;成莉凤;;甘露聚糖酶3′序列缺失与酶功能间的关系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2 陆云华;张新;马立新;;甘露聚糖酶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3 范志恒;;甘露聚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J];饲料工业;2008年16期

4 王溪森;刘正初;李斌;冯湘沅;段盛文;郑科;成莉凤;;甘露聚糖酶基因3′端缺失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5 王法云;竹磊;田春华;朱海华;;一株产异甘露聚糖酶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6 武玉永;于敏;武芝;;产甘露聚糖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酶活性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7 张芹;刘金银;;甘露聚糖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研究;2008年09期

8 丁宏标;乔宇;陈小兵;;β—甘露聚糖酶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J];饲料与畜牧;2006年10期

9 李慧玲;刘祖艳;赵敏;;瓜尔胶降解菌诱变及甘露聚糖酶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36期

10 王永;田春华;竹磊;朱海华;;产异甘露聚糖酶菌株的复合诱变[J];江西农业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芹;程时军;张伟;;甘露聚糖酶的作用机理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A];饲料酶制剂的研究与应用[C];2009年

2 刘朝辉;齐崴;何志敏;;应用粒子群算法估算浜-甘露聚糖酶发酵动力学模型参数[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3 王海宏;丁宏标;宋智娟;;重组毕赤酵母表达的甘露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A];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交流会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王海宏;丁宏标;宋智娟;;重组甘露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赵媛媛;;新型的洗涤剂用甘露聚糖酶——为洗涤剂注入新能量[A];2007(第六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沈志军;张剑;;甘露聚糖酶——洗涤剂用酶的一颗新星[A];2007(第六届)中国日用化学工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海宏;丁宏标;宋智娟;;重组甘露聚糖酶对肉鸡肠道微生物和免疫指标的影响[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穆昭艳;汪立平;;异甘露聚糖酶生产菌的诱变育种及固态发酵条件的优化[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费笛波;皮雄娥;王龙英;袁超;;饲用甘露聚糖酶产生菌AS6034的的选育及酶学特性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卢海强;嗜热微生物来源的甘露聚糖酶的克隆表达、热稳定性及催化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王溪森;草本纤维生物提取关键酶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3 马延和;嗜碱芽孢杆菌N16-5碱性甘露聚糖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4 周海燕;甘露聚糖酶Man23的基因表达体系优化及其分子改造[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5 张运雄;欧文氏杆菌CXJZ95-198非纤维素降解特性及manA基因的克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彩虹;真菌甘露聚糖酶的基因克隆表达及热稳定性机制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潘超;Bacillus cereus HDYM-02产亚麻脱胶酶系及其脱胶方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3 王沛文;番茄甘露聚糖酶基因家族进化表达分析及该家族基因沉默植株的构建[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唐嘉婕;甘露聚糖酶man_B基因克隆以及在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巍;来源于Caldibacillus cellulovorans的耐热甘露聚糖酶的全基因合成,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15年

6 苏冬妹;利用融合标签纯化和表达β-甘露聚糖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7 李小明;甘露聚糖酶产生菌的筛选及酶学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赵丹;甘露聚糖酶产生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汤文浩;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T27甘露聚糖酶的发酵及酶学性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傅仕洪;甘露聚糖酶的发酵生产及其在苎麻脱胶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02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802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1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