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初步定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8 01:01

  本文选题:紫花苜蓿 +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 参考:《吉林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研究通过已获得的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MS-GN-1A和优秀恢复系材料MS178为亲本,经杂交、强迫自交等培育,构建了F2和F1两个群体。通过调查和分析F2群体与F1群体每一株植株的育性,确定紫花苜蓿CMS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模式;利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并结合群体分离分析法(BSA),对两个群体植株材料进行试验分析,进而筛选出与恢复基因Rf连锁的分子标记,并对Rf进行遗传定位。取得的实验结果如下:(1)本研究使用紫花苜蓿不育系MS-GN-1A为母本,恢复系MS178为父本做组合构建BSA分离群体,所获得的F1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花粉可育率为100%,F2代分离群体在开花期镜检发现全部变为不育和可育类型;F2分离群体共有221个单株,经镜检其中不育株数57,可育为164株,未发现半不育株,可育和不育的分离比例符合3:1的比例。属于典型的单基因控制的孢子体不育。(2)以育性镜检结果作为依据,将分离群体分成两组,可育和不育组。分别提取可育和不育两组的基因组DNA,各组随机抽取20个样品DNA等量混合,用来构建可育和不育基因池,以此进行对恢复基因的定位。试验使用40对SSR引物扩增基因池DNA,获得3个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分别是Mt2c12、AW166,初步定位Rf基因在类群Composite5上。将类群Composite5上所有引物进行合成,进一步进行引物筛选,最终获得4个具有多态性的标记BI68、Mt2c12、BG267和AW776153遗传距离分别为19.0cM,20.9 cM,44.6 cM,72.1cM。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4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瑞丰;夏胜平;陈立云;;水稻野败型恢复系恢复基因的遗传及等位性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0年23期

2 雷捷成;游年顺;;水稻微效恢复基因排除方法及效果[J];福建稻麦科技;1988年02期

3 雷捷成,游年顺;水稻微效恢复基因排除方法及效果[J];杂交水稻;1989年03期

4 滕利生,申宗坦;水稻胞质不育的恢复基因分析[J];作物学报;1996年02期

5 王玉平,李仕贵,曹罡,马玉清;D型杂交稻恢复系主效恢复基因的剖分与遗传效应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5年05期

6 富昊伟;李友发;马兴华;舒庆尧;;“三系”不育系微效恢复基因表现型研究[J];作物研究;2010年01期

7 章旺根,申宗坦;水稻品种育性恢复基因的分析[J];作物学报;1987年02期

8 李广贤;姚方印;庄杰云;侯恒军;姜明松;;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遗传及恢复基因的定位研究进展[J];杂交水稻;2006年03期

9 富昊伟;李友发;马兴华;;微效恢复基因非数量性状的一个实例[J];农业科技通讯;2010年03期

10 董彦君,石守,董文其;水稻胞质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耀光;刘振兰;陈乐天;吴豪;郭晶心;徐虹;张群宇;;水稻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的分离与分子机理[A];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尤春源;聂新辉;吕军;雷江荣;冯国礼;;三套不同来源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规律研究[A];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学群;徐鑫;胡俊;黄靖宇;谭艳平;李绍清;朱英国;;红莲型配子体细胞质雄性不育两个恢复基因的遗传与精细定位[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张宝玺;王立浩;黄三文;郭家珍;杨桂梅;堵玫珍;;利用辣椒DH群体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及CMS恢复基因的QTL分析[A];全国蔬菜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杨雪;朱英国团队揭开水稻恢复基因之谜[N];湖北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华敏;大白菜polCMS恢复基因BrRfp1的图位克隆和不同恢复基因位点恢复机理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2 刘学群;水稻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候选基因的筛选与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D];武汉大学;2004年

3 文建成;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回复株的遗传分析[D];云南农业大学;2008年

4 侯思宇;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定位及GhPG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5 郑瑞丰;水稻广谱广亲恢种质R228的应用基础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何光华;水稻杂种优势及其相关特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利彩;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候选区域基因SSCP标记开发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慧慧;小麦BNS雄性不育的恢复特性调查和恢复基因QTLs初步定位[D];河南科技学院;2016年

3 王鹏年;RN型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精细定位[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4 曹罡;D型杂交水稻恢复系主效恢复基因遗传分析及精细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5 马东钦;小麦K型恢复系恢复基因近等位基因系的构建及其效应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

6 李丹;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图位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胡婧姝;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遗传作图的统计方法[D];湖北大学;2014年

8 张洪;油菜Nsa CMS候选恢复基因克隆及转基因功能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张少恒;油菜萝卜质不育新恢复材料鉴定及恢复基因的传递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李志宽;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Rf1和Rf4的分子标记与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13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813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a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