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英黄散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药效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3 01:20

  本文选题:英黄散 + 奶牛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英黄散属于中药复方制剂,由蒲公英、黄芩、连翘、当归4味中药组成。本方在传统方剂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使其不仅治疗临床上的疮痈肿毒,发挥清热解毒的功效,并能补气养血,改善免疫机能,用于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本试验主要是通过现代兽医学的方法研究英黄散体外抑菌、体内抗炎、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以及对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临床治疗试验。1.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目的:确定患病牛致病微生物的种类,使药物的抑菌能力更具有针对性。方法:从陕西某奶牛场采集的患乳房炎奶牛的奶样45份,通过细菌培养,划线分离,生化鉴定确定病原体的种类。结果:共得到3种病原微生物,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结论:与临床常见的奶牛乳房炎致病菌基本一致。2.英黄散对致病菌的体外抑菌试验目的:观察英黄散对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抑菌能力。方法:通过牛津杯法检测病原菌对英黄散水煎液的药物敏感度,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英黄散水煎液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对英黄散的敏感度分别为高敏、中敏和低敏;英黄散对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1.25 mg/mL、62.5 mg/mL、125mg/mL;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62.5mg/mL、125 mg/mL、250 mg/mL。结论:英黄散水煎液具有一定的体外抑菌效果。3.英黄散在炎性模型小鼠体内的抗炎效果目的:检测英黄散水煎液在炎性模型小鼠体内发挥的抗炎效果。方法:通过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棉球致肉芽肿增生试验,建立炎性模型组。通过测定腹腔液的吸光度,小鼠耳廓肿胀差,肉芽肿质量,观察英黄散水煎液在小鼠体内的抗炎效果。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英黄散高剂量组能极显著减轻小鼠的耳廓肿胀,中剂量组能显著减轻耳廓肿胀;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英黄散高剂量组及中剂量组能显著的降低小鼠腹腔渗透液吸光度值;英黄散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小鼠皮下肉芽肿的质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结论:英黄散具有良好的抗炎效果。4.英黄散对小鼠的急性毒性试验目的:研究英黄散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给小鼠灌服英黄散水煎液,在预实验的基础上,测定小鼠的最大给药量。结果:预实验结果表明最大浓度最大灌注容积不能引起小鼠死亡,因此测定英黄散对小鼠的最大给药量,当最大给药量为140 g/kg时,不引起死亡。结论:英黄散属于无毒性药物。5.英黄散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临床治疗试验目的:探讨英黄散在临床上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效果。方法:给患隐性乳房炎奶牛按高、中、低剂量给药,并设对照组。观察给药后,奶牛病情的好转情况。结果:给药后,英黄散高、中、低剂量组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有效率分别为95.83%、95.65%、80.00%,能使乳体细胞极显著降低,且效果好于对照组。结论:英黄散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Abstract]:Objective : To study the effect of Yinhuang Powder on the anti - inflammatory effect of Yinhuang Powder in the treatment of subclinical mastiti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Yinhuang Powder on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of the cow mastitis was 31.25 mg / mL , 62.5 mg / mL and 125mg / mL respectivel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 rate of Yinhuang Powder was 95.83 % , 95.65 % and 80.00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 rate of Yinhuang Powder was 95.83 % , 95.65 % and 80.00 %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85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连庆,付云轩,高贵英;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早期诊断[J];河北畜牧兽医;2000年03期

2 任子利;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制[J];四川畜牧兽医;2000年06期

3 赵文志;京华乳康药浴剂与奶牛隐性乳房炎[J];内蒙古畜牧科学;2001年05期

4 周新民,王子轼,周广生,贺生中,蒋春茂;中药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效果观察[J];畜牧与兽医;2003年08期

5 李勇,葛秀国,窦忠英;奶牛隐性乳房炎研究进展[J];黄牛杂志;2003年03期

6 朱伟民,崔明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03年01期

7 黎利,赵海山,赵雪梅,何振远,张江;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与治疗[J];当代畜牧;2003年06期

8 顾怀君;乳康灵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与预防的效果比较[J];贵州畜牧兽医;2003年01期

9 吴亨进,冯劲峰,蒋华;一例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治报告[J];贵州畜牧兽医;2003年05期

10 徐荣兴,唐晓白,戴金坤,周静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治[J];河北畜牧兽医;2003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志新;牛一兵;范莉;于泉林;常广军;崔彦召;崔亚飞;甄盼盼;王茜;张焕竹;;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宋智娟;赵国先;张晓云;李岁寒;张董燕;李娜;宋海彬;;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进展[A];全国养牛科学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胡金旺;韩敏;;微量元素缓释丸对奶牛隐性乳房炎防治效果的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内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周海宁;王进香;李知新;;奶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的微生物学鉴定及药敏试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5 冯军科;周焕梅;李明华;李学武;刘闯;;以电导率来监控奶牛隐性乳房炎阈值的确定及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乃锋;刁其玉;;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及生产性能的影响[A];2006山东饲料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谢荣;米建丽;张锦川;冯敏山;;中药乳头浸蘸剂预防奶牛隐性乳房炎试验研究[A];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李铁拴;刘占民;牛双真;李睿文;史万玉;金东航;李莹洁;朱卫生;吴占军;付才;张煜;徐占云;冯伟;陈永超;刘小宝;苗玉青;赵永旺;王慎行;贾青辉;;河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调查报告[A];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冯军科;周焕梅;李明华;李学武;刘闯;;电导率监控奶牛隐性乳房炎阈值的确定及分析[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10 师俊华;王印魁;朱仙玉;高士宝;李峰;;饲喂乳康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及产奶量的影响[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张洁;奶牛隐性乳房炎测试盒项目获哈尔滨大学生创业大赛特等奖[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

2 承德县农牧局 任丽燕;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N];河北科技报;2014年

3 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王林安;奶牛隐性乳房炎五问[N];河北科技报;2003年

4 黄冈市农科院畜牧研究所 毛丹;防治奶牛隐性乳房炎[N];黄冈日报;2010年

5 王林安;奶牛隐性乳房炎四问[N];山西科技报;2004年

6 江苏徐州乳牛场 古朝营 袁长征 周建华;乳康灵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试验报告[N];中国畜牧报;2002年

7 马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与预防[N];河南科技报;2006年

8 小寇;奶牛隐性乳房炎的防治[N];农民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程程;辽宁部分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链球菌耐药性与其整合子-基因盒携带情况相关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2 白修权;呼伦贝尔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菌的分离鉴定[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3 李欣;金汤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及抗炎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4 李中改;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以及绿原酸的抗炎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5 甘林茂;奶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分离鉴定及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6 马杰;榆林市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调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永山;延庆县奶牛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李睿文;康贝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疗效及其机理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9 程青芳;防治泌乳期奶牛隐性乳房炎中草药的筛选及作用机理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2年

10 程振涛;奶牛隐性乳房炎的诊断方法与细菌学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36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836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5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