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检测伪狂犬病毒感染大鼠后在其组织中分布规律的研究
本文选题:伪狂犬病病毒 + 大鼠模型 ; 参考:《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伪狂犬病毒(PRV)能够感染神经元细胞并且跨突触传播,该特性使它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神经示踪病毒。为探究PRV在动物体内分布情况,本研究构建了PRV人工感染大鼠模型,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PRV在大鼠体内各组织器官中的增殖分布情况,同时还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PCR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在PRV感染72 h、78 h、84 h、96 h、104 h、108 h后开始依次在大鼠的脑、肺、肾、脾、肝、心检测到PRV。同时在总计36个PRV检测样品中,PCR检测的检出率为50%,免疫组化检测的检出率为36%,两者的符合率为72%。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PRV感染大鼠后在体内增殖分布规律和病变程度,为进一步探索RV的组织嗜性以及机体抗病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Abstract]:Pseudorabies virus (PRV) can infect neuron cells and spread across synapses, which makes it a new neurotracer viru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PRV in animals, a rat model of PRV infection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prolif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RV in various tissues and organs of rat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ults of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PCR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V was detected in the brain, lung, kidney, spleen, liver and heart of the rats at 72 h, 78 h, 84 h, 96 h and 104 h and 108 h after infection b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tection rate of PRV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re 50 and 36, respectively. The coincidence rate of the two methods was 72%. In this study,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distribution of proliferation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after PRV infection in rats,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exploring the tissue eosinophilia of RV and the mechanism of antiviral action of RV.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2014NZ0043、2017NZ0038)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D12B04) 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3083)
【分类号】:S85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家祥;大鼠基因组成功破译的重大科学价值[J];世界科学;2004年05期
2 杨明智,陈积圣;一种大鼠抓取与固定的新工具介绍[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2001年03期
3 郭志儒;大鼠基因组序列发表[J];中国兽医学报;2004年03期
4 郎怡然;杜平;申亨澈;;大鼠非运动脑区控制基于编码的脑-机互联系统[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1年07期
5 罗丽华,陈宜峰,单祥年,曹筱梅;大鼠(Rattus norvegicus)微量血培养和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方法[J];动物学研究;1980年03期
6 鲍世民;金玫蕾;张瑞忠;徐科;;同工酶电泳法监测实验大鼠遗传质量的探讨[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86年04期
7 李善如,,王冬平;Wistar大鼠生长性能测定[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4年02期
8 周健;手在屏蔽大鼠未屏蔽的尾上方运动导致动物体内电压的改变[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4年01期
9 韩梅,温进坤;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转录调控区的克隆与鉴定[J];生物化学杂志;1997年05期
10 丛斌,凌亦凌,谷振勇,黄善生,左敏,王俊霞,姚玉霞,彭郁葱;胆囊收缩素-A及B受体mRNA在SD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志;王广义;;某些因素对大鼠胃肌电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2001年全国胃电图和胃肠动力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方恒虎;曾桂英;任东青;赵涛;程康;金成;苏晓明;周晓光;郭鹞;;电磁脉冲对大鼠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杰;赵茹茜;朱祖康;陈杰;陆天水;;不同剂量脂肪膜蛋白抗体对大鼠脂肪沉积和某些血液指标的影响[A];动物生理生化学分会第八次学术会议暨全国反刍动物营养生理生化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何艳香;张晓红;何忠;姚刚;;脂源蛋白提取物对大鼠胰腺和小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常兵;刘德瑜;梁玉香;石心泉;吴燕婉;;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雄性大鼠生殖能力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张西正;匡震邦;蔡绍皙;王远亮;徐世荣;黄岂平;;应变作用下Wistar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和粘弹性的实验研究[A];21世纪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7 孙标;张乐宁;曹新生;马晓武;张立藩;;大鼠不同器官/组织对间断性站立作用响应存在较大差异性[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生命专业委员会2003年中国空间生命科学与航天医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王蓉;唐玉;叶翠飞;张兰;李林;;增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之间的关系[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林继红;那顺巴雅尔;张嘉宁;顾为望;;虫草培养基添加剂对Wistar大鼠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的影响[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蒋与刚;房恒通;;淀粉样蛋白处理大鼠认知和微量营养素状况的变化[A];达能营养中心青年科学工作者论坛优秀论文集2007年第1期[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奇 云;解读大鼠基因有助人类攻克疑难病症[N];大众科技报;2004年
2 张天行;克隆大鼠意义重大[N];中国医药报;2003年
3 记者 蓝建中;日本研究:骨髓移植使大鼠血管“返老还童”[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姜澎;聪明大鼠 解密大脑记忆功能[N];文汇报;2009年
5 王俊鸣;科学家成功绘制大鼠基因组草图[N];科技日报;2004年
6 记者 曹丽君;大鼠基因组草图绘就[N];人民日报;2004年
7 记者 王洁明;成功克隆大鼠 我学者获国际奖[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孙忻;人类首次获得克隆大鼠[N];科技日报;2003年
9 记者 胡德荣;中美科学家成功绘制大鼠转录组图谱[N];健康报;2014年
10 毛文波;有了小的也需要大的[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师;海马齿状回的一氧化氮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D];延边大学;2015年
2 董琪;基于植入电极的大鼠嗅觉与味觉检测及识别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祝建平;束缚—浸水应激大鼠内侧前额叶皮质对胃机能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明波;大鼠掠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5 刘芳;大鼠额叶皮层参与长时程步入抑制性回避记忆的读出[D];复旦大学;2007年
6 高永静;大鼠前扣带皮层参与痛厌恶情绪的神经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顼红雨;早期应激对海马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8 曹红;大鼠前扣带皮层ERK/MAPK信号通路参与痛厌恶情绪反应的胞内机制[D];复旦大学;2008年
9 陈思聪;应用光遗传学技术精确激活大鼠中脑导水管周灰质背侧区诱发防御行为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宗亚峰;β酪啡肽在大鼠胃肠道内的释放、吸收和稳定特性及其对胃肠机能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颖s
本文编号:18620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862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