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遗址元上都区域开发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选题:元上都 + 草原文化 ; 参考:《内蒙古林业科技》2015年02期
【摘要】:依托于金莲川草原形成的元上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蒙元文化的代表,由于历史和人为原因的破坏,草原生态环境正在空间上缩小和质量上下降。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构建元上都区域开发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是保护文化遗址和传承草原文化的关键。本文依据理论分析法、频度统计法及专家分析法,分别从景观、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5个方面进行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监测指标体系按照目标层、制约层、要素层和指标层的层次结构,以草原文化遗址元上都区域开发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为目标层,以遗址区内的景观、生态系统为制约层,以优势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等8个为要素层,共50个监测指标。该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保护区下一步的敏感因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Depending on the Jin Lianchuan grassland, the yuan is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representative of Mongolian Yuan culture. Because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human reasons, the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decreasing in space and the quality is decreasing. Therefore, how to scientifically and rationally construct the regional open stat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is to protect cultural sites and transmit the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analysis method, frequency statistics method and expert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from 5 aspects: landscape, ecosystem, community, population and individual. The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is based on the target layer, the restriction layer, the element layer and the index lay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is the target layer, with the landscape in the site, the ecosystem as the restriction layer,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ndscape area of the dominant patch, and the 50 monitoring index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nitoring index system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creening of the sensitive factors in the next step of the protection area.
【作者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基金】:国家环保部行业公益项目“草原文化遗址地区区域开发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监管技术研究(201309040)”资助
【分类号】:X8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大学;西藏草地资源的结构与质量评价[J];草地学报;1995年02期
2 刘文辉;周青平;颜红波;梁国玲;;青海扁茎早熟禾种群地上生物量积累动态[J];草业学报;2009年02期
3 魏坚;;元上都——拥抱着巨大文明的废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4 王云庆;张赫逸;;论元上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晓克;论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6期
6 包农建;;元上都遗址周边大气环境现状分析[J];北方环境;2012年04期
7 王海荣;;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年01期
8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胡远满,问青春,王绪高,徐崇刚,李月辉,贺红仕;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年01期
9 李延瑾;带确信度的德尔菲法在立项评估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10 余飞;陈洁;陈英耀;沈迎春;陈童;何平;生星;;层次分析法和德尔斐法在某医院品牌效应评估体系建立中的初步运用[J];中国卫生资源;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再岚;智颖飙;李政海;张荷亮;EMMY Komada;刘玉虹;马文红;张建平;;鄂尔多斯东胜地区土地覆盖的景观格局[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2 王加真;关于边坡植被恢复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3 董玉森;刘江霞;彭红霞;张利华;;武汉市的土地利用信息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4 蒋平平;赵鹏祥;徐国策;李吉平;;黄龙山蔡家川林场景观格局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5 苗彦军;徐雅梅;;西藏野生牧草种质资源现状及利用前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5期
6 王丽;刘延国;彭培好;;成都经济区植被景观格局及其破碎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7 黄秋燕;;红水河梯级开发18年间库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广西大化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8 张学玲;蔡海生;丁思统;黄双根;;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9 王震;曹锐;尹秀华;张志国;;基于SPOT5图像的小城市城区绿地系统景观异质性分析——以邹城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10 卢振兰;刘金海;马秀兰;;非污染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爱华;张树清;张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A];2001年东北三省测绘学术与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德敏;任建锋;;浅论公路建设项目景观环境影响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3 魏建兵;肖笃宁;张春山;张丙友;刘立权;;黑土丘陵漫岗区农业流域景观结构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淑苹;张文开;;福建省周宁县不同坡度下的耕地景观格局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淑苹;张文开;;周宁县不同坡度下的耕地景观格局分析[A];科学合理用地 人地和谐相处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孙妍;唐南奇;郑斯见;;永春县整体尺度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沈竞;王国俊;王浩;;驱动因子与景观格局综合指数的相关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第九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第五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超;李云清;;区域产业技术预见方法的实证研究——以江西省信息产业技术预见为例[A];第五届全国技术预见学术交流会暨全国技术预见与科技规划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原丽红;朝克;;草原生态文化发展史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以内蒙古草原为例[A];科学发展观与民族地区建设实践研究[C];2008年
10 王友富;汤富平;徐攻博;;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海拔梯度变化特征研究[A];第十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荣华;鸭茅对不同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童滋雨;城市绿地配置的量化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胡文英;元阳哈尼梯田景观格局及其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杨百团;山东省新农合基金分割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5 黄桂林;辽河三角洲湿地景观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刘鸿雁;哈尔滨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何原荣;矿区环境高分辨率遥感监测及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与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张艳玲;历史文化村镇评价体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李睿;中医临床研究过程质控评估指标的构建[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1年
10 刘娜;洞庭湖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调蓄功能影响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车磊;景观斑块在城市道路绿化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田素娟;基于区域远期土地利用规划的黄河口湿地景观变化及保护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荣;黄前流域景观格局现状与动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卞晓庆;合肥市景观格局数量分析与生态安全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5 程昊;青藏铁路格(尔木)唐(古拉山)段建设生态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6 谢晓平;德尔菲法在文书档案进馆鉴定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尹业彪;基于3S技术的焉耆绿洲水土安全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8 郭翔;集体混合计件工资制在装配企业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冯少兰;基于科技项目立项评估的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鲜雪梅;糖尿病患者行为评价体系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春晖,韩建国,李鸿祥,毛培胜,戎郁萍;一年生混播草地生物量和品质以及种间竞争的动态研究[J];草地学报;1999年01期
2 柳小妮;脱落酸与早熟禾的耐寒性[J];草地学报;2002年03期
3 施建军;马玉寿;董全民;王彦龙;王柳英;;“黑土型”退化草地优良牧草筛选试验[J];草地学报;2007年06期
4 夏亦荠;苏加楷;熊德邵;;二色胡枝子和达乌里胡枝子若干生物学特性和营养成分的分析[J];草业科学;1990年01期
5 颜红波,德科加;西宁地区70种草坪草引种试验报告[J];草业科学;2004年02期
6 李进芳;颜红波;周青平;;3种早熟禾苗期的短期抗旱性研究[J];草业科学;2007年05期
7 刘文辉;周青平;颜红波;;青海扁茎早熟禾种子生长生理特性研究[J];草业科学;2007年05期
8 张娜,梁一民;黄土丘陵区天然草地地下/地上生物量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2年02期
9 田迅,杨允菲;不同扰动条件下的羊草种群生物量年龄结构[J];草业学报;2003年05期
10 穆春生,张宝田,崔爽;不同生境羊草营养枝叶龄进程与地上生物量关系的研究[J];草业学报;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兆丰;赵明;韩福贵;仲生年;;荒漠化监测指标体系初探[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4年04期
2 杨峗;;关于设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状况监测指标体系探析[J];地质与勘探;2008年06期
3 刘麟;黑河流域中上游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的确立[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2003年02期
4 王娟,陆雍森,汪毅;小城镇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及监测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4年05期
5 任成忠;工业循环水监测指标体系的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年02期
6 芮睿;王昊;崔艳;;论高速公路施工期环境监测指标体系[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年03期
7 胡田烊;;煤炭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应用简论[J];煤炭经济研究;2013年03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辛树人;;建立现代经济金融统计监测指标体系问题研究[A];2005年山东省金融学会重点研究课题成果[C];2005年
2 张永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以思南县为例[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科学发展”优秀征文[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励明;构建和谐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研究[N];中国信息报;2007年
2 张玉玲;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去年达69.05%[N];光明日报;2007年
3 记者 李琦琨;贵州科技活动产出指数达41.08%居全国第八[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4 郑舒杨 刘诗平;银监会将小微企业贷款覆盖率纳入监测指标体系[N];中国纺织报;2013年
5 记者 李丽钧;我省城市化进程步入加速期[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周晓东;杜绝政策悬空不落地[N];江淮时报;2013年
7 吴炯;建立国家经济安全应急机制的必要性[N];法制日报;2003年
8 ;江苏局扎实推进专题调研工作[N];中国信息报;2008年
9 记者 姬恒飞;研究部署开发区创新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N];银川晚报;2012年
10 郝明;唐山市统计局建立提高增长质量监测体系[N];中国信息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桂兰;全面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求证[D];四川大学;2004年
2 张秀华;苏中县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吴琼;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监视监测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张旭;海关风险监测指标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邓晓宇;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监测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6 林锎琳;天津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18998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899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