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牧对川西北高寒草甸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本文选题:放牧强度 + 植物种类 ; 参考:《草业科学》2017年07期
【摘要】:为确定川西北地区高寒草甸的最佳放牧强度,根据牦牛的采食量和草地地上生物量,设置了轻度(0.71头·hm~(-2))、中度(1.19头·hm~(-2))、重度(1.60头·hm~(-2))3个放牧强度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放牧,测定其对草地植物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放牧第3年,中度放牧草地年度地上生物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两处理(P0.05),轻度放牧次之,重度放牧最低;和放牧第1年相比,轻度放牧和中度放牧草地地上生物量中杂类草生物量比例显著减少(P0.05),禾草生物量比例显著增加(P0.05),而重度放牧草地杂类草生物量比例未变,禾草生物量比例显著下降(P0.05),但3个放牧处理中莎草占地上生物量的比例均显著增加(P0.05)。因此,川西北地区高寒草甸的最佳放牧强度为1.19头·hm~(-2),这利于草地高产和优良牧草禾草及莎草的生长。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grazing intensity of alpine meadow in northwest Sichuan, three grazing intensity treatments, I. e., 0.71 heads of milder hmelminth, 1.19 head of moderate hmechne and 1.60 head of heavy chlamydipine, were set up according to the feed intake of yak and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grassland. The grazing was carried out for 3 consecutive years. Its effects on species richness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of grassland plants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 species richness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zing intensity, and in the third year, the annual aboveground biomass of moderate grazing grassland was the highest,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other two treatments (P0.05), followed by light grazing, and the lowest in heavy grazing.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year of grazing, the proportion of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grass in light grazing and moderate grazing grassl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5), the proportion of grass bioma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5), but the proportion of hybrid grass biomass in heavy grazing grassland did not change. The biomass ratio of grass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5N), but the proportion of biomass in three grazing treatm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 0.05). Therefore, the optimum grazing intensity of alpine meadow in northwest Sichuan is 1.19 heads of hmmc-2,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high yield of grassland and the growth of fine forage grasses and seagrass.
【作者单位】: 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基金】: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青藏高原社区饲草增产增效关键技术”(201203007)
【分类号】:S81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英年,周华坤,沈振西;高寒草甸牧草产量形成过程及与气象因子的关联分析[J];草地学报;2001年03期
2 姚德良,张强,沈振西,谢正桐;高寒草甸小气候考察研究[J];草地学报;2003年04期
3 王慧春;赵修堂;王启兰;;青海高寒草甸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J];青海草业;2006年04期
4 吴世仁;马玉秀;;甘南州高寒草甸草原昆虫区系调查简报[J];甘肃农业;2008年02期
5 梁东营;林丽;李以康;王溪;曹广民;;三江源退化高寒草甸草毡表层剥蚀过程及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2010年01期
6 范晓梅;刘光生;王一博;任东兴;王根绪;;长江源区高寒草甸植被覆盖变化对蒸散过程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6期
7 罗亚勇;张宇;张静辉;卡召加;尚伦宇;王少影;;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土壤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2年02期
8 张裴雷;方华军;程淑兰;徐敏杰;李林森;党旭升;;增氮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甲烷吸收的早期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3期
9 虎彪;;金川县高寒草甸植被的特征及其利用途径的初步探讨[J];中国牦牛;1985年04期
10 刘海原;;玉树地区高寒草甸的类型及其利用价值[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广民;杜岩功;梁东营;王长庭;王启兰;;高寒草甸两种类型植物对甲烷汇的影响[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李月梅;曹广民;;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的初步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秀红;郑度;;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王文颖;;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植被碳氮含量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植物生态学前沿论坛第三届全国克隆植物生态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张力;刘彩琴;郑中朝;周学辉;肖西山;焦婷;冯瑞林;李伟;苗小林;;青海三角城种羊场高寒草甸草场氮、硫的季节变化及其盈缺分析[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03~2004)[C];2004年
6 姚德良;张强;谢正桐;;高寒草甸陆气水热交换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3年
7 孙飞达;龙瑞军;;鼠类活动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的影响[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陶贞;沈承德;孙彦敏;高全洲;易惟熙;李英年;;土地利用变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质更新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李希来;张静;;青藏高原“黑土滩”形成的自然因素与生物学机制[A];草业与西部大开发——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草原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孙平;赵新全;徐世晓;赵同标;赵伟;;冬季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种群对实验增温响应的初步研究[A];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张目 朱国亮;丰腴的青藏高寒草甸草枯畜减[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陈建明;漫游伊犁草原[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琳;资源有效性对植物及其共生丛枝菌根真富群落的调控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苗福泓;青藏高原东北缘草地植物群落对放牧利用强度和降水变异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君勇;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功能对环境干扰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6年
4 芦晓飞;西藏米拉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5 王辉;玛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驱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张世虎;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土壤氮的矿化和硝化及地上地下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章志龙;氮素添加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植物群落花期物候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3年
8 刘佳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草本植物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D];兰州大学;2012年
9 文淑均;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种子雨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刘e,
本文编号:1925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925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