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禾草隔离技术防控鼢鼠危害豆科人工草地的研究
本文选题:豆科牧草 + 禾草 ; 参考:《草地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豆科牧草来源匮乏始终是制约高寒牧区畜牧业发展的短板之一。除了天然草地资源本身的限制以外,豆科牧草人工草地的建植也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就是鼢鼠(Myospalax)危害。研究表明,鼢鼠对豆科等轴根系植物具有强烈的采食偏向性,而对禾本科等须根系植物则表现为相对冷淡。据此,本研究采用在豆科草地外围种植禾本科草隔离带的方式,从草种选择、隔离带宽度、种植方式等技术环节对此种方法的有效性和技术要点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禾草隔离技术是防控豆科人工草地鼢鼠危害的有效方法,平均可减少危害量82.4%以上;一年生禾草的隔离效果明显优于多年生禾草(P0.01),短期多年生禾草明显优于长期多年生禾草(P0.01);隔离带宽度应控制在3~5m之间;豆科草地建植当年以一年生、短期多年生和长期多年生混播隔离带效果最佳。
[Abstract]:The shortage of legume forage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onstrai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 in alpine pastoral areas. In addition to the limitation of natural grassland resources, there are also many limiting factor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uminous grass artificial grassland, one of which is the harm of Myospalax zokospalax.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zokor had a strong feeding bias to the legume iso-axial root plants, but it was relatively cold to the gramineous root plants. Based on this, the effectiveness and technical essentials of this method were explored from the selection of grass species, the width of the separation zone, the planting method and other technical links, using the method of planting grass in the periphery of legume grass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chnique of grass isolation wa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control the damage of legume artificial grassland zokor, and the average amount of damage could be reduced by more than 82.4%. The isolation effect of annual grasses was obviously better than that of perennial grasses, and that of short-term perennial grasses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at of long-term perennial grasses P0.01.The width of the separation zone should be controlled between 3cm and 5m; Short-term perennial and long-term perennial mixed seeding the best effect.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203041)资助
【分类号】:S8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军涛;李向义;张希明;林丽莎;杨尚功;;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豆科与非豆科植物的氮分配[J];植物生态学报;2010年09期
2 赵文杰;张丽静;畅倩;张聪颖;熊忠宽;;低磷胁迫下豆科植物有机酸分泌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11年06期
3 格伦尼;顾之翰;;用土砖法建立匍匐豆科植物和灌木豆科植物的混合复盖[J];热带作物译丛;1964年04期
4 腊沃;安贤书;;马来亚豆科复盖作物的虫害及其防治[J];热带作物译丛;1964年04期
5 张义君;豆科种子鉴别方法的研究——Ⅰ.种子形状标准和图解[J];种子;1982年04期
6 黄敏;一本全面介绍豆科植物的工具书[J];世界农业;1983年03期
7 张育英;热带豆科植物待开发的重要资源[J];中国水土保持;1984年06期
8 G.H.Wagner;陈铨荣;;豆科植物固N研究中应用同位素技术对参照作物的田间评价[J];原子能农业译丛;1984年01期
9 刘发茂;我国非豆科固氮树种在林业上的应用研究现状[J];林业科技通讯;1988年11期
10 陶冶;;开发了新的技术以保护绿色豆科植物不受病毒的侵害[J];生物技术通报;199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布海丽且姆·阿卜杜热合曼;刘会良;李文军;卓露;张道远;管开云;;几种豆科植物种子物理休眠的鉴定及其休眠释放机制[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C];2013年
2 刘晓艳;金建华;;广东茂名盆地新近纪豆科植物化石[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晋峰;刘凌;何萍;;川西高山峡谷区豆科资源植物组成结构与生产能力研究[A];四川草业科技十年进展[C];2004年
4 陈文新;;中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5 杨春霞;赵志平;;西双版纳豆科植物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探讨[A];中国热带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建斌 刘颖 摘译;豆科植物可防治线虫[N];云南科技报;2002年
2 李荔;俞维理:植物与细菌的和谐真相[N];北京科技报;2010年
3 于金枝;防沙治沙多功能生物型种衣剂研制成功[N];北京科技报;2001年
4 记者陈超;世界首次破译植物根瘤菌遗传密码[N];科技日报;2002年
5 钱明;科学家发现 植物固氮新原理[N];大众科技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郁 (陈文新);因为专注,“微小”里才有了“大发现”[N];经济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王新佳;“大豆王国”的希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8 记者 卢苏燕;法发现两种治理土地污染细菌[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9 记者 瞿剑;“低碳”农业离不开豆科植物根瘤菌[N];科技日报;2010年
10 黄松光;水稻固氮研究终有结果[N];农民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袁自强;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景观位置弃耕地引入豆科植物对植物群落和土壤属性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王卫卫;陕、甘黄土高原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结构及固氮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房增国;豆科/禾本科间作的氮铁营养效应及对结瘤固氮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张宏;人工改良对铜尾矿基质性质及豆科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D];安徽大学;2011年
5 牛书丽;浑善达克沙地优势豆科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6 李东;豆科树种根瘤和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金丹凤;小分子RNA在豆科植物与微生物共生过程中的表达与调控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冯献忠;豆科花型发育的分子机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2年
9 庄黎丽;豆科植物LATHYROIDES基因的功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榕洁;三种豆科植物萌芽期对镉的吸收累积特性与耐性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2 雷博;一种豆科植物农用活性筛选及杀福寿螺活性物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3 李晓晓;豆科药物药性规律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罗蓉;华南地区高速公路边坡豆科植物的初步调查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7年
5 朱m:志;喀斯特灌丛群落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资源调查及根瘤菌多样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6 张洪娟;豆科树种根部解剖结构和化学物质与结瘤的关系[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7 殷爱华;豆科树种染色体及凝集素与结瘤关系的初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8 李其刚;P34功能转变和豆科植物重要性状的分子进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9 贾举杰;添加豆科植物对弃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物量的影响[D];兰州大学;2007年
10 高菲菲;Cu、Zn、Cd、Pb对三种豆科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9788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1978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