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闭式猪舍多环境因子调控系统设计及调控策略
本文选题:温度 + 环境控制 ; 参考:《农业工程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大多数猪舍环境调控是建立在传统控制方法基础上的单一环境变量控制系统,难以对具有多个变量的系统建立精确的数值模型。该文基于模糊控制理论,以温度偏差和温度偏差变化率作为输入量,以通风模式和加热模式为输出控制量建立温度控制器;以相对湿度偏差和氨气浓度偏差为输入量,以通风模式为输出控制量建立通风控制器;并对不同季节多环境因子进行模糊化及逻辑推理,生成不同季节的调控策略及规则,建立2个具有双输入变量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加入动态补偿控制,优化猪舍环境调控系统。该文以在美国普渡大学环境研究猪舍监测所得的数据对建立的方法进行了模拟验证。结果表明,舍内温度与设定值最大相对误差为5%,实现了舍内温度稳定控制;舍内相对湿度与设定值最大相对误差为6.3%,充分满足湿度控制要求;猪舍氨气浓度变化范围为2.0~3.7 mg/m~3,远远小于设定值9.1 mg/m~3。因此,该文提出的猪舍多环境因子模糊控制系统及策略,能够很好地满足猪舍环境控制要求,为解决寒冷冬季猪舍温度与通风调控提供可行的思路。
[Abstract]:Most pig house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s are single environmental variable control systems based on traditional control methods, so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ccurate numerical model for multi-variable systems. Based on fuzzy control theory, the temperature controller is established with temperature deviation and temperature deviation rate as input, ventilation mode and heating mode as output control quantity, relative humidity deviation and ammonia concentration deviation as input quantity. The ventilation controller is established by taking the ventilation mode as the output control quantity, and the fuzzy and logical reasoning is carried out for different seasons and many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the control strategies and rules for different seasons are generated, and two 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 with double input variables are established. Dynamic compensation control is added to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control system of pig house. In this paper, the established method is simulated and verified by the data obtained from th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of pig house at Purdue University, US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house temperature and the set value is 5, which realizes the stable control of the house temperature, and the maximum relative error between the relative humidity and the set value is 6.3, which fully meets the requirement of humidity control. The range of ammonia concentration in pigsty is 2.0 ~ 3.7 mg / m ~ (3), which is much smaller than the set value of 9.1 mg / m ~ (3). Therefore, the fuzzy control system and strategy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well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og house environment control, and provide a feasible way to solve the cold winter hog shed temperature and ventilation control.
【作者单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Department
【基金】: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QC2013C065,QC2014C078)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内课题培育资助项目(XZR2015-10)
【分类号】:S8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超;;浅谈环境因子对园林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N.AllenBinns;FredM·Eiserman;周汉书;;美国怀俄明河流中鲑、鳟鱼环境因子的定量分析[J];国外水产;1982年01期
3 方升佐;影响林木花孕育的环境因子[J];种子;1991年04期
4 刘洪谔;童再康;;柳杉人工群体的生长对环境因子的反应[J];林业科学;1992年06期
5 施建忠,,王天铎;营养生长期植物冠根比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植物生理学报;1995年04期
6 李继泉,金幼菊;环境因子对植物他感化合物的影响[J];河北林果研究;1999年03期
7 梁利群,孙效文,曹顶臣,闫学春;转基因鲤对几种环境因子耐受能力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8 孙传范;赵耕毛;唐运来;;环境因子对微藻油脂积累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9 m香香;刘红娜;周晓东;洪雪婷;;山茱萸种子形态变异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J];生态学杂志;2013年01期
10 袁玉洁;梁婕;黄璐;龙勇;申升;彭也茹;武海鹏;曾光明;;环境因子对东洞庭湖优势冬季水鸟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菊燕;黄鹤忠;;环境因子对海洋藻类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应用[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马增岭;高坤山;;环境因子对钝顶螺旋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马晴雯;张东升;林国芳;陈纪刚;项翠琴;沈建华;;上海人群中环境化合物代谢有关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崔泳琳;周忠玉;尹岭;吴效明;王式功;藤怀金;王敏珍;郑山;黎檀实;;北京地区气象与环境因子对循环系统急诊发病量影响研究[A];S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2年
5 程红伟;陶俊勇;张云安;;指数分布环境因子算法探讨[A];2010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郭房庆;Nigel Crawford;;一氧化氮调控植物叶片衰老的机理[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阎光宇;冯建祥;杨盛昌;林光辉;;秋茄冬季树干茎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初探[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胡斌;杨战平;;基于反应论模型的指数型环境因子点估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9 卢从明;;光系统Ⅱ对环境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10 张敬旺;谢骏;龚望宝;李志斐;余德光;;池塘底泥耗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河南科技学院 魏刚才 刘保国;保证鸡群健康和高产必须注重改善环境,减少应激发生[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TOURE Dado;中国西南地区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及与土壤、地质和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穆大刚;五种红树植物光合产量模型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3 曹加杰;非生物环境因子调控对沉水植物生态恢复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4 李强;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浩;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快速加强的环境因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古丽孜帕·夏热浦汗;不同来源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株对不同环境因子的抗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贾小佳;WTH-4温湿度环境因子无线监测仪的设计[D];宁夏大学;2015年
4 魏雨晴;上海市霾与非霾期间长江口环境因子特征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5 简美锋;鄱阳湖湿地沉水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春生;多功能作物生长及环境因子监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制[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7 吴U嗕
本文编号:20303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030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