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马圆线虫COI和nad1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5 12:38

  本文选题:圆线虫 + 线粒体DNA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圆线虫是马属动物体内最重要的寄生虫,严重危害宿主的健康,使其患病乃至死亡,对畜牧养殖业造成较大损失。大量使用驱虫药使盅口线虫出现抗药性,增加了患病率。马属动物寄生圆线虫的分类鉴定和系统发育学研究,对于有针对性地控制圆线虫病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国外学者为圆线虫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料,国内对于圆线虫的研究较少,且主要是形态学方面的研究,缺乏相关分子资料。本研究以采自河南新乡地区的35种圆线虫为研究对象,经光学显微镜初步鉴定后,通过PCR技术扩增其线粒体COI和nad1基因,探究马圆线虫的系统发育关系。35种圆线虫的扩增产物经测序共获得39条COI序列和32条nad1序列。通过使用多种生物学软件,对所得目的片段进行了碱基组成、遗传距离等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分别基于COI和nad1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且构建基于COI和nad1联合数据集的系统树。发现BI法更适合马圆线虫的系统发育学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所测样品的COI序列长度均为393 bp,通过多序列比对显示,其中保守位点、变异位点、简约信息位点、单核苷酸位点分别占总位点的64.63%、35.37%、29.52%、5.85%。A+T平均含量(67.3%)明显高于G+C(32.7%),表现出明显的AT碱基偏好性。从氨基酸密码子来看,第三位点的A+T平均含量最高(78.6%),第二位点(63.1%)稍高于第一位点(61.2%)。转换和颠换比值R最大的是第1密码子位点,其次是第3密码子位点,进化最快,第2密码子位点没有发生碱基替换,进化最慢。基于COI序列构建的系统树显示,种内个体均聚为独立分支,对于属以上分类阶元的区分结果不够理想,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测序所得32条nad1序列的总长度均为354 bp,对序列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其中保守位点218个,变异位点136个,简约信息位点115个,单核苷酸位点21个。A、C、G、T四种碱基的平均含量为25.4%、9.8%、21.7%、43.1%,A+T平均含量(68.5%)明显高于G+C(31.4%),表现出AT碱基偏倚性。就氨基酸密码子来看,A+T平均含量最高(74.2%)的是第3位点,第1位点(66.1%)和第2位点(65.1%)相差不大。三个密码子位点的转换和颠换比值R最小的为第3密码子位点,进化最快,其次是第1密码子位点,第2密码子位点的R值最大,进化速率最慢。在构建的系统树中,31种圆线虫形成两大类群:一个大类群包括圆形属、三齿属和卡拉干斯齿线虫、不等齿杯口线虫以及伊氏双齿口线虫;另一大类群包括杯冠属、杯环属、冠环属、盅口属和杯状彼得洛夫线虫、拉氏杯口线虫、双冠双冠线虫、头似辅首线虫。其中冠环属、盅口属和杯冠属的亲缘关系较近;长形杯环线虫和外射杯环线虫与杯环属的亲缘关系较远。基于COI+nad1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拓扑结构与之类似,仅支持率存在差异。采用ML法重建圆线虫的系统进化关系自展支持率较低,BI法构建的系统树支持率高,说明依据COI和nad1序列进行圆线虫的系统发育分析时,BI法更加适合。3.本研究首次在河南省发现卡拉干斯齿线虫(Skrjabinodentuscaragandicus),对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分子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卡拉干斯齿线虫中等大小,口囊壁呈“S”状,前端极度膨大,厚10~12μm,后端稍薄,约4~6μm,外叶冠由8个长而宽的小叶组成,内叶冠由16~18个短而宽的小叶组成,食道漏斗发达,雄虫生殖锥长337μm,引器长245μm;所测核糖体DNA(r 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及5.8S片段长度为853 bp,其中ITS1长369 bp,ITS2长331 bp,从GC含量上看,ITS1区(47.2%)明显高于ITS2区(40.7%);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I)基因长度为393bp,A、T、G、C碱基含量分别为25.2%、42.7%、21.4%、10.7%;nad1序列长354 bp,其中A、T、G、C碱基的含量分别为24.9%、43.5%、21.5%、10.2%。卡拉干斯齿线虫在河南省属首次报道,为河南省新记录种。
[Abstract]:A systema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COI and nad1 sequences . The average content of C , G , T is 25.4 % , 9.8 % , 21.7 % , 43.1 % , the average content of A + T ( 68.5 % ) is higher than that of G + C ( 35.4 % ) . The length of ITS1 was 369 bp , ITS2 was 331 bp . The length of ITS1 was 393bp , and the contents of A , T , G , C were 24.2 % , 42.7 % , 21.4 % and 10.7 % , respectively . The contents of A , T , G , C were 24 . 9 % , 43 . 5 % , 21.5 % and 10.2 % ,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852.7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淑熠;吴杰;郑刘梦;卜艳珍;;卡拉干斯齿线虫的形态及ITS和COⅠ序列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6年10期

2 林海;杨光友;;人和动物的类圆线虫病[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6年05期

3 刘桂兰;刘爱玲;王晓钧;李梁;;马寄生虫感染情况与驱虫药物批准概况[J];中国动物保健;2016年01期

4 李献儒;柳淑芳;李达;杜腾飞;庄志猛;;DNA条形码在鲱形目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水产科学;2015年06期

5 段红;高俊峰;刘泽轩;刘宇婷;齐珊珊;李荣;王春仁;;四种三齿线虫核糖体ITS序列的比较分析及亲缘关系探讨[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6 卜艳珍;王美心;赵鹏飞;张路平;;3种冠环线虫体表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J];江苏农业科学;2014年08期

7 卜艳珍;赵鹏飞;王美心;张路平;;普通圆线虫体表结构形态学观察[J];动物医学进展;2014年05期

8 史梅青;明珠;张莉;安瑞永;张路平;;中国渤海鱼类寄生异尖属线虫幼虫的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线虫纲,蛔总科)(英文)[J];动物分类学报;2013年04期

9 卜艳珍;王小攀;赵鹏飞;张路平;;盅口属三种线虫扫描电镜的比较研究(杆形目,圆线科)[J];动物分类学报;2013年01期

10 张琪;刘国祥;胡征宇;;一株淡水多甲藻的形态观察和多甲藻属系统发育分析[J];植物科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段红;刘泽轩;付雪;岳东梅;宿欣;常巧呈;王春仁;;小三齿线虫和日本三齿线虫核糖体ITS序列、线粒体基因组的比较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马妮妮;魏冬霞;林瑞庆;朱兴全;;片形吸虫AFLP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初探[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美心;盅口属和冠环属线虫的分类及亲缘关系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小攀;基于rDNA-ITS序列对盅口属线虫的系统发育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明珠;野生哺乳动物寄生线虫的分类学和派氏异尖线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00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100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4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