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饲用菌种(株)的分离鉴定及复合菌剂降解玉米皮—统糠粗纤维的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5 20:25
【摘要】:本研究通过从陕北白绒山羊瘤胃液、皱胃液,酸菜,青贮玉米,酵素,微生态制剂,酵头,酸奶,乳酸双歧三联片等18个来源分离鉴定出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采用16S rDNA、18S rDNA保守基因序列分析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了分离出的优良菌株不同添加比例在玉米皮-统糠发酵中的应用效果。试验1饲用菌种(株)分离鉴定从陕北白绒山羊瘤胃液、皱胃液,酸菜,青贮玉米,酵素,微生态制剂,酵母粉、酵头、酸奶、药品等18个来源经过形态学鉴定以及16S rDNA、18S rDNA保守基因序列分析分离鉴定出芽孢杆菌11个种,98株;乳酸菌4个属,11个种,75株;酵母菌2个种,38株。试验2 LB、MRS、察氏培养基的组分优化采用正交设计优化了LB培养基中可溶性淀粉、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氯化钠添加量,芽孢杆菌的生长情况较好的配方为:10g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10g氯化钠溶于1L蒸馏水。优化了MRS培养基中葡萄糖、胰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牛肉膏添加量,乳酸菌生长情况最为旺盛的配方为:10g蛋白胨、15g酵母提取物、20g葡萄糖、5g牛肉膏、5g乙酸钠、2g柠檬酸三铵、2g KH2PO4、0.25g MnSO4、0.58g MgSO4、lml吐温80溶于1L蒸馏水。优化了察氏培养基中蔗糖、蛋白胨、硝酸钠、磷酸氢二钾添加量,酵母菌的生长情况相对最为旺盛的配方为:30g蔗糖、2g蛋白胨、1g NaN03、2g K2HPO4、0.5g MgSO4、0.5g KCl、0.01g FeS04溶于1L蒸馏水。试验3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优势菌株的筛选测定了芽孢杆菌菌株连续7天的纤维素酶活,并确定了最高酶活力和对应各菌株的最佳产酶时间,同时测定了最佳产酶时待测菌株在不同温度反应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从中筛选出了6株菌株在20℃-40℃下酶活较高;6株菌株在30℃-50℃下酶活较高;7株菌株在40℃-60℃下酶活较高。测定了部分乳酸菌菌株的生长曲线和产酸曲线,确定了乳酸菌快速生长及产酸能力较强时间,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待测乳酸菌的产酸能力和生长情况,同时测定了它们在不同温度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从中筛选出了7株菌株产酸能力较强,8株菌株在50℃左右生长良好,7株菌株在37℃左右生长迅速,7株菌株在10℃左右生长相对良好。测定了部分酵母菌菌株的生长曲线,测定了不同初始pH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了不同温度条件下待测酵母菌生长情况,及37℃培养24h的酵母菌纤维素酶活。从中筛选出7株菌株在50℃左右生长良好,7株菌株在30℃左右生长迅速,8株菌株在10℃左右生长相对良好,6株菌株纤维素酶活相对较高。试验4饲用复合菌剂降解玉米-统糠粗纤维的效果研究试验从前期分离鉴定筛选出的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中挑选了出适用于玉米皮-统糠堆积发酵用的芽孢杆菌JLa,KQ2,KLc,KYG8;乳酸菌ZW22,RQ3,RGJ8;酵母菌JYS2,JL5,JQ10,并连同黑曲霉菌共同发酵原料,菌株的添加量采用正交设计,生产工艺根据杨凌某饲料生产厂家工艺。发酵结束后测定了9个组合中粗纤维、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还原糖、pH,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素烯酮毒素,利用正交分析对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添加量和发酵产品中粗纤维、粗蛋白、粗脂肪、还原糖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9个组合中,组合7(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的添加量分别为5%、1%、5%、3%)对玉米皮-统糠粗纤维的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达45.20%,且正交实验设计分析表明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黑曲霉菌的添加量分别为5%、1%、5%、5%时,效果可能更好。在室温条件下,供试9种组合的饲用复合菌剂发酵玉米皮-统糠7天后,其pH为5.17-5.85,活菌数达1011,黄曲霉毒素30ppb和玉米赤霉素烯酮毒素小于500ppb,符合饲料卫生生产标准。
[Abstract]:The strain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from 18 sources , such as gastric juice , wrinkled gastric juice , pickled vegetable , silage maize , ferment , micro - ecological preparation , yeast powder , silage maize , ferment , micro - ecological preparation , yeast powder , fermented head , yogurt and medicine . The growth curve of 7 strain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was determined at 30 鈩,

本文编号:2125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125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3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