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猪源益生性乳酸菌分离筛选及其在发酵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7 08:15
【摘要】:发酵饲料主要是是利用乳酸菌等微生物的自身特性,在厌氧条件下发酵,产生大量乳酸等有机酸,降低饲料的pH值,从而增加乳酸菌数量,减少饲料中的有害菌。这类发酵饲料在生猪养殖上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的潜力。为获取对猪发酵饲料具有应用价值的乳酸菌菌株,我们从猪肠道分离到141株乳酸菌,通过对菌株产酸性能的初筛,筛选出10株具有制作发酵饲料潜力的乳酸菌菌株;然后对这些菌株的抗逆性及益生性进行了探究,以期筛选出既具有较快发酵速度,又具有益生性能和抗逆性能的乳酸菌;在此基础上,应用这些乳酸菌进行发酵饲料制作,并对所获发酵饲料的特性进行研究,论文分三部分进行。1猪源乳酸菌的分离筛选以及鉴定本试验拟分离筛选产酸能力强的猪源乳酸菌株,研究其发酵产乳酸能力。试验分别采集仔猪肠道食糜、粘膜及猪粪便,采用常规分离手段分离获到141株乳酸菌株。通过生化鉴定、形态学观察及菌株的产酸能力测定,最终筛选到产乳酸速度快、产乳酸量高以及终末pH值较低的10株乳酸菌。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上述10株菌分别为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约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alis)。结果表明,猪源乳酸菌的菌株种类多样,并且乳酸菌的产酸能力与发酵速度也不一致,部分菌株具有较快的发酵速度与产乳酸能力。2猪源乳酸菌的抗逆性及益生性研究本研究旨在对猪肠道中分离到的乳酸菌的抗逆性和益生性进行研究,拟为获取可用于发酵饲料生产接种菌奠定基础。采用体外法,对试验一筛选得到的10株乳酸菌进行耐酸、耐胆盐、抑菌、温度敏感性和耐抗生素试验检测。结果显示,10株乳酸菌中,编号为L71和L104的乳酸菌株可耐受pH 2.5环境,暗示其对胃酸环境有一定的耐受性;L33、L35、L37和L104菌株可能耐受猪肠道的胆盐环境;L22、L24、L26、L71和L96菌株发酵上清液对大肠杆菌K88、K99和鸡白痢沙门氏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L96菌株对60℃C温度具有一定耐受性;L71和L96对抗生素最低耐受量在益生菌的测定在相对较低的浓度范围内。编号为L22、L24、L26、L71和L96的乳酸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其中L71的耐酸性、抑菌性以及产酸性能,有用做发酵饲料生产接种益生菌的潜力。3乳酸菌发酵饲料的特性研究试验以无抗饲料为发酵底物,比较分析了来自于试验二中的不同乳酸菌对发酵饲料的干物质、pH值、乳酸、VFA及饲料中乳酸菌和大肠杆菌菌落数的影响。结果显示,除L104菌株外,其他各组发酵饲料的pH值均低于4.5,蛋白质含量等均高于原饲料。接种L26、L35、L37和L71菌株的发酵饲料组的乳酸含量分别为249mmol/kg、243 mmol/kg、259.56 mmol/kg 和 234 mmol/kg,显著高于对照组(102.58 mmol/kg)(P0.05);接种L22号菌株的处理组的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L22、L37和L71菌株的发酵饲料在挥发性脂肪酸以及饲料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计数上的结果显示,除L37和L71号菌株在丙酸和异戊酸上有差异外,其他各挥发酸含量并无差异。较原料相比,上述三株菌以及自然发酵能增加了饲料中乳酸菌数量,但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低于自然发酵组饲料(P0.05),结果说明,L22、L37和L71菌株在发酵饲料中可产生大量乳酸等物质,进而降低了饲料pH值;此外,上述菌株还可增加发酵饲料的乳酸菌数量,抑制饲料中大肠杆菌数量,结果显示,L22、L37和L71菌株均可用于发酵饲料生产接种菌株。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书芳;王雁萍;;乳酸菌在泡菜生产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1期

2 郭召媛;贺魁荣;雷邦星;;蛋液乳酸菌发酵及蛋饮料研制初报[J];贵州畜牧兽医;1992年04期

3 孔庆学,张东杰;植物性原料乳酸菌发酵饮料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赵红霞 ,詹勇 ,许梓荣;乳酸菌的研究及其应用[J];江西饲料;2003年01期

5 梁锐萍,胡慧强,宋亚鹏,张敏爱,黄素珍;乳酸菌发酵骨泥液生产工艺的优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5年11期

6 云月英;王文龙;;乳酸菌与健康[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年01期

7 李少英,敖敦格日勒,孟克毕力格,郝永清,乌尼;乳酸菌发酵骨泥的研究[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8 郝永清,张爱荣,周树玲,雷霞;乳酸菌发酵骨泥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9 ;食用菌乳酸菌发酵饮料的加工[J];农家之友;2013年07期

10 丰宗清;;酸牛奶乳酸菌培养工艺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云鹏;胡新宇;周静;王安平;刘惠瑜;;乳酸菌及其在乳品工业中的应用与展望[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2008年

2 李勇;董翠芳;欧国兵;;乳酸菌产香机理和特性的研究[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下册)[C];2008年

3 张翠英;孙健;;乳酸菌发酵多肽饮料的工艺研究[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下册)[C];2009年

4 刘琼;王春凤;;乳酸菌免疫调节功能研究进展[A];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赵铭;中国乳酸菌行业稳健发展标准与科技双重支撑驱动[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2 华岳;乳酸菌解决养猪三大难题[N];农民日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郑春蕾;市场持续增长 乳酸菌产业成乳业发展黄金板块[N];中国工业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杜薇;乳酸菌产业向好[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何建昆;发酵型乳酸菌奶饮料掀起乳业新变革[N];科技日报;2005年

6 苗君莅 陈有容 齐凤兰 郭本恒;乳酸菌在乳制品及其他食品中的应用拓展[N];中国食品报;2011年

7 记者 黄哲雯;乳酸菌“喂”出“生态蛋”[N];工人日报;2011年

8 单其珍;幼儿与酸牛奶[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9 陈忠权邋杜洋洋;本市应用乳酸菌养猪 猪肉达到有机品质[N];天津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包秋华;甘肃和四川省牦牛奶制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2 杨吉霞;牦牛奶酪中乳酸菌的表型、基因型和益生特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王乃富;乳酸菌发酵酶解豆粉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4 程新;以菊芋为主要基质的乳酸菌培养与发酵活力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5 田鸿;川西高原自然发酵牦牛酸奶中乳酸菌遗传多样性及优良菌株筛选[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6 闵伟红;乳酸菌发酵改善米粉食用品质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莉;酸奶及发酵剂中分离乳酸菌药物敏感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袁世超;优良乳酸菌的选育及在保育猪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李院;酱菜中抑霉菌的乳酸菌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物质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刘少敏;不同乳酸菌抗氧化能力比较及其机制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利娟;木瓜上降解亚硝酸盐乳酸菌的筛选及其应用[D];海南大学;2014年

6 唐超群;青海部分牧区牦牛乳制品中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D];青海大学;2016年

7 何赛;含硒乳酸菌亚硝酸盐还原性和抗氧化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8 南晓芳;豆豉和腐乳中耐盐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9 何晓峗;乳酸菌发酵类型对老酵馒头风味特性的影响[D];江南大学;2016年

10 白友菊;传统发酵型泡菜中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直投式发酵剂的制备[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3668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3668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9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