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调控基因rpoE的鉴定及缺失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7 20:47
【摘要】:沙门菌能够引起人和动物的感染,是一种常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同时也给畜牧业及食品加工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沙门菌能够形成生物被膜,生物被膜的形成使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增强,从而不易被消毒剂和抗生素清除,导致细菌的持续感染和反复感染。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主要是由RpoS蛋白调控的,但也存在RpoS蛋白非依赖型生物被膜形成株。本研究利用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测定120株沙门菌分离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通过触酶试验测定RpoS蛋白活性,确定rpoS基因依赖型和非依赖型生物被膜形成株;利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比较rpoS基因依赖型和非依赖型生物被膜形成株在指数期和生物被膜形成期不同Sigma因子的基因表达差异;运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rpoE基因缺失株,并测定了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致病性,为进一步阐明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1.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Sigma因子的鉴定利用结晶紫染色定量法对120株不同来源的沙门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测定,通过接种于刚果红和考马斯亮蓝平板、荧光增白剂平板测定生物被膜成分,触酶试验测定生物被膜形成株的RpoS蛋白活性,最后利用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对6个Sigma因子在指数期和生物被膜形成期的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沙氏菌能在刚果红和考马斯亮蓝平板上生长出四种菌落形态,分别是红色干燥粗糙型、棕色于燥粗糙型、粉色干燥粗糙型和白色光滑型菌落。荧光增白剂平板在紫外线下的荧光强度与生物被膜中纤维素的含量成正比。75%的沙门菌能够形成生物被膜,其中rpoS基因非依赖型生物被膜形成株11株,rpoS基因依赖型生物被膜形成株79株。构建6个Sigma因子的重组质粒标准品,利用绝对定量绘制出6个Sigma因子的扩增标准曲线。选取3株代表株检测4-24h不同Sigma因子的基因表达量,结果显示rpoS基因非依赖型生物被膜形成株在24 h生物被膜形成时期rpoE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5个Sigma因子。说明rpoE基因可能为rpoS基因非依赖生物被膜形成株中参与生物被膜形成的Sigma因子。2.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Sigma因子缺失突变株的构建选取两株rpoS基因非依赖型生物被膜形成株鸡白痢沙门菌S6702和鼠伤寒沙门菌S016,以及一株rpoS基因依赖型生物被膜形成株鼠伤寒沙门菌S025。采用Red同源重组法分别构建rpoS和rpoE基因的缺失突变株,利用PCR、RT-PCR和回复试验鉴定证明6个基因缺失突变株构建成功。生长曲线测定显示,rpoS基因缺失株与野生株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在鸡白痢沙门菌S6702中,rpoE基因缺失株的生长速度高于野生株,而在鼠伤寒沙门菌S016和S025中,rpoE基因缺失株的生长速度低于野生株。结晶紫染色定量法测定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结果显示,在rpoS基因依赖株S025中,rpoS基因缺失后不能形成生物被膜;在非依赖株S6702和S016中,rpoS基因缺失后仍能形成生物被膜。rpoE基因缺失后均不能形成生物被膜。回复试验结果显示,rpoS回复株与rpoE回复株和野生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类似。由此证明,rpoE基因为参与生物被膜形成新的Sigma因子。3.沙门菌rpoE基因缺失株的致病性研究对3株野生株S6702、S016、S025和6株基因缺失株(S6702△rpoE、S6702△rpoS, S016△rpoE, S016△rpoS, S025△rpoE, S025△rpoS)进行HeLa细胞的黏附和侵入试验以及HD11巨噬细胞内增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rpoS与野生株差异不显著;在鼠伤寒沙门菌中缺失株△rpoE与野生株相比黏附率、侵入率和增值率均有所降低,而在鸡白痢沙门菌中缺失株△rpoE的黏附率、侵入率和内增殖率均有所升高。1日龄SPF鸡致死性试验结果显示,缺失株△rpoS的LD50均与野生株相似。在鸡白痢沙门菌S6702株中,缺失株△rpoE的LD50有所下降;但在鼠伤寒沙门菌S016、S025株中,缺失株△rpoE的LD50均有所上升。细菌体内分布试验结果表明,经口攻毒12 h后,6株缺失株与野生株在各脏器之间的分布无明显差异。48 h时,鸡白痢沙门菌S6702中缺失株△rpoE比野生株在脾脏和胆汁中分布显著增多;鼠伤寒沙门菌中缺失株△rpoE比野生株在脾脏和胆汁中分布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因此,rpoE基因对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致病性影响不一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彤;陈晶瑜;韩北忠;李春雷;;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控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年02期

2 郭生玉,李胜岐,刘勇,孙继梅,周秀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豚鼠后生物被膜形成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3年04期

3 王玎;李兴禄;;生物被膜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防治[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4 张连波;高庆国;张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年01期

5 梁歌宏;宋诗铎;孙二琳;王哲;祁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天津医药;2011年08期

6 金城;;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J];微生物学通报;2011年09期

7 梁林慧;刘德稳;;生物被膜与细菌相关感染的机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9期

8 高宗良;谷元兴;赵峰;刘永生;;生物被膜主动分散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年02期

9 丁进亚;黄前川;徐娟;陈鹏;曹军皓;;置入性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与生物被膜形成[J];医学综述;2012年06期

10 邹自英;杨继勇;朱冰;汪璐;曾平;熊杰;;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及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中秋;赵光举;;呼吸道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研究进展[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危重病、急救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赵善良;;生物被膜与生物被膜病——呼吸系统致病细菌耐药的又一个问题[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6年

3 卜倩倩;伍勇;;粪肠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早期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创新药物及新品种研究、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聪然;钱皎;王睿;;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密度感知系统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蔡芸;柴栋;梁蓓蓓;白楠;王睿;;细菌生物被膜研究文献计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刘原;柯蕊;和平;潘双;李亚明;赵玉杰;杨芬;;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与耐药性及外排泵系统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金卉;周锐;康名松;罗锐;蔡旭旺;陈焕春;;副猪嗜血杆菌地方分离株和标准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周颖;曲迪;侯征;薛小燕;罗晓星;;RIP衍生物抑制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试验研究[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3年

10 邹彬彬;漆涌;伍勇;;粪肠球菌相关基因,QS-frs系统与生物被膜形成关系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北京朝阳医院 张洪玉教授;生物被膜病在作怪[N];健康报;2000年

2 张洪玉;生物被膜病与慢性肺部感染[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3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曾立明;细菌盖“棉被”药物难显效[N];大众卫生报;2004年

4 李聪然 钱皎;密度感知系统研究——为控制PA耐药提供新思路[N];中国医药报;2007年

5 记者 董敬民;北京局科研工作再传捷报[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光琪;Shewanella oneidensis呼吸作用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其分子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侯博;TolC在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3 陆秀红;十字花科黑腐病菌转录后全局调控蛋白RsmA_(Xcc)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4 赵玉林;大环内酯类药物对S.suis体外生物被膜QS系统及毒力因子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连波;密度感应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崔冬清;氧浓度变化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生成的影响[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7 孔晋亮;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的体外和体内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董洪燕;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鉴定、缺失株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9 王瑛;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对流感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10 达来宝力格;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物被膜突变体的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颖佳;双J管生物被膜细菌耐药及其相关基因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黄卫锋;以群感效应分子为靶点的鱼腥草素钠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机制的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冯凡;干酪乳酸杆菌代谢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被膜体外抑菌效果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煜琛;基于群体感应分析对虾优势腐败菌对副溶血弧菌毒力因子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5 李晓博;猪源粪肠球菌Esp的原核表达及部分LPXTG基序样物质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6 许晶;蒲公英水提物对猪链球菌生物被膜体外干预作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黄骏;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调控基因rpoE的鉴定及缺失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8 孟祥朋;猪链球菌生物被膜的生物学特性及噬菌体裂解酶对生物被膜的降解作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梁歌宏;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生物被膜的鉴定和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年

10 尚俊丽;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转录水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404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404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c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