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后的排毒规律及病毒在血液、组织中含量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9 19:15
【摘要】:2010年,曹贞贞、张大丙首次在我国报道了坦布苏病毒感染,该病最初被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DHO),随着对该病研究的深入,通过试验证明该病是由一种新型黄病毒引起的,即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坦布苏病毒感染自爆发以来,迅速波及福建、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该病的发生严重威胁着我国水禽业的发展,对我国养鸭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已经建立的坦布苏病毒的检测方法有很多,包括套式RT-PCR、LAMP、ELISA、地高辛、荧光定量RT-PCR等,其中荧光定量RT-PCR方法具有快捷、精确、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在多个领域都有较广泛的应用。本研究利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旨在探索坦布苏病毒在樱桃谷雏鸭体内的排毒规律,明确病毒在血液及组织中含量的高峰期和变化趋势,同时记录病鸭发病情况,确定樱桃谷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后的潜伏期。为坦布苏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试验从疑似感染坦布苏病毒的病鸭体内分离到一株坦布苏病毒。将110只10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分为3组,其中,静脉接种组70只,点眼滴鼻组及自然感染组各20只。经静脉、点眼滴鼻分别接种坦布苏病毒(TMUV)AHQY株,每只3.5 mL病毒尿囊液(3.11×10-3EID50/只),自然感染组不接种病毒,与静脉接种组混养。接种后,每隔2 d采集泄殖腔棉拭子和血液,并随机剖杀3只,应用建立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病毒的排毒规律及血液、组织中病毒载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分离的病毒经RT-PCR检测及克隆测序证明为坦布苏病毒。3个组的樱桃谷雏鸭感染坦布苏病毒的潜伏期均一致,平均为24 h,试验鸭在感染24 h后出现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排白绿色及棕色稀便的症状。樱桃谷雏鸭在接种病毒后的1~25 d均可排毒,静脉组及点眼滴鼻组在感染后5 d出现排毒高峰,其次为11 d和17 d出现两个小排毒高峰,自然感染组出现高峰的时间比静脉及点眼滴鼻组晚2 d。静脉接种组病毒在血液内的载量较其他两组明显低,高峰出现在感染后7 d及19 d,点眼滴鼻组高峰同静脉接种组一致,出现在感染后7 d及19 d,自然感染组血液中的病毒载量高峰出现在感染后9 d及21 d。组织中坦布苏病毒载量较高的器官主要有脑、胸腺、法氏囊、胰腺、心脏,其次是脾脏、肝脏、肾脏,腺胃、气管、肺脏和肠道,病毒的相对表达量较少。接种病毒后的1-5 d,胸腺、脑、心脏中坦布苏病毒的载量自感染后持续升高至5 d,之后降低,降低至第7 d,然后又升高,并于感染后13 d达到高峰。法氏囊、胰腺、肠道中病毒载量升高至感染后5 d达到高峰而后逐渐降低。肝脏、肾脏、脾脏中病毒载量自感染后随天数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并于第13 d达到高峰后降低。腺胃、气管、肺脏中的病毒载量自感染后随天数的增加而降低,持续至7 d后升高,于第13 d达到高峰后降低。研究表明,坦布苏病毒对樱桃谷雏鸭的感染能力较强,潜伏期短,病毒可通过泄殖腔向外界排毒,排毒时间较长,病毒随血液循环迅速侵入各组织器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8.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玉峰;马秀丽;于可响;高巍;王友令;徐怀英;黄兵;王生雨;秦卓明;;一种新病原——鸭黄病毒的分离与初步鉴定[J];家禽科学;2011年05期

2 卿柳庭,屈小玲;核酸探针和PCR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00年01期

3 孟凡磊;刁有祥;王辉;王妮;刘方娜;刘霞;;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地高辛标记探针检测方法的的建立和应用[J];福建农业学报;2007年01期

4 郝明飞;张琳;胡北侠;崔言顺;张秀美;;鸭坦布苏病毒包膜蛋白的原核表达和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J];动物医学进展;2012年12期

5 赖芳芳;陈孝明;张健,

本文编号:2405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405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5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