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致林麝猝死的病原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发布时间:2019-02-22 20:41
【摘要】:为了确定引起两头圈养林麝猝死的主要病原菌,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和预防方案,本研究采用血平板对死亡林麝的心、肝、脾、肺、肾等组织器官中可疑病原进行分离,通过菌落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及药敏试验(DST)进行鉴定。通过16S rDNA基因的系统进化研究发现,从猝死林麝体内分离的细菌与豚鼠气单胞菌S5-3株的同源性高达99.9%,结合生化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致林麝猝死的致病菌为豚鼠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卡那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较敏感,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为中敏,对红霉素、青霉素、利福平、头孢拉定、呋喃妥因存在多重耐药性;通过PCR检测分析,发现该菌株携带耐药基因bla-OXA和bla-PER;动物试验表明,给予小鼠接种3.9×10~8 CFU/0.3 m L的剂量会导致小鼠全部死亡,说明该菌株具有较强致病性。本研究结果对林麝养殖生产中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causing sudden death in two captive forest musk deer, and to determine the rational clinical medication and prevention plan, this study used blood plate to isolate suspicious pathogens in the heart, liver, spleen, lung, kidney and other tissues and organs of the dead forest musk deer. Colony morphology, Gram staining, 16s rDNA sequence analysis, biochemical test, pathogenicity test and drug sensitivity test (DST) were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The phylogenetic study of 16s rDNA gene showed that the homology of bacteria isolated from sudden death forest musk deer and Aeromonas guinea-pig S5-3 strain was 99.9%. The pathogen causing sudden death of musk deer was Aeromonas guinea-pig. The results of drug sensitiv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strain was sensitive to ampicillin, kanamycin, streptomycin, ciprofloxacin, cefoperazone, ceftazidime, piperacillin, gentamicin, compound sulfamide, tetracycline as medium sensitivity and erythromycin, Penicillin, rifampicin, cefradine, furantoin have multidrug resistance; The results of 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train carrying the drug resistance gene bla-OXA and bla-PER; showed that the dose of 3.9 脳 10 8 CFU/0.3 mL could lead to the death of all the mic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strain had strong pathogenic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clinical use of musk deer in the production of forest musk deer.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夹金山逢春养殖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SZ0132)
【分类号】:S858.9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华;岳乃鱼;张洪峰;;陕西省家养林麝资源现状与分析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2 陈桂兰;徐柳;岳碧松;邹方东;;林麝γ-干扰素基因的克隆、分析及表达、纯化[J];四川动物;2007年01期

3 裴俊峰;吴家炎;;陕西秦岭西部林麝养殖现状及存在问题[J];四川动物;2007年04期

4 ;林麝产业化养殖项目论证会在京召开[J];中国现代中药;2009年08期

5 王坤;郝新强;刘树强;;中国林麝养殖的发展现状、研究概述和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0年18期

6 王晓霞;;陕南野生林麝的历史分布变迁及原因[J];农业考古;2012年01期

7 闵泓翔;王洪军;;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复壮措施初探[J];四川林勘设计;2013年01期

8 邓凤鸣,姚云宣,杨昌金;林麝“控制放牧”的探讨[J];动物学杂志;1982年01期

9 朱承嗣;易庭宗;;试用脑垂体后叶素治疗林麝难产[J];畜牧兽医杂志;1988年02期

10 杨金昌;胡龙;程正兰;黄修福;董龙;易庭宗;;林麝吐沫病的防治[J];特产研究;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中凯;戚文华;冉江洪;何迟酩;岳碧松;陈艺兴;;初产仔林麝与非初产仔林麝产仔行为的对比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迟酩;李旭鑫;屈羽;岳碧松;;林麝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的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戚文华;张修月;岳碧松;;圈养林麝繁殖生物学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韩增胜;杨长锁;李青旺;;林麝胚胎移植研究初报[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03~2004)[C];2004年

5 赖彬;邹方东;岳碧松;;林麝白介素2基因的克隆及分析[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薛程;肖宇;徐宏发;;圈养林麝春季昼夜活动规律和时间分配[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三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戚文华;王中凯;岳碧松;李旭鑫;郭延蜀;;林麝行为谱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邹方东;岳碧松;张义正;;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微卫星的分离与多态性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邹方东;岳碧松;张义正;;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染色体制备方法及核型与G-带带型研究[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马炳存;王红宁;徐鹏伟;杨鑫;张安云;邹立扣;;林麝肠道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分型及乳酸菌的应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八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革风;凤县成立林麝养殖协会[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孙海 青松;凤县养林麝 发展逾千头[N];宝鸡日报;2009年

3 记者 王永锋 通讯员 韩莹;我省林麝养殖规模位居全国首列[N];陕西日报;2013年

4 杨俊林;凤县人工养麝西北第一[N];宝鸡日报;2007年

5 记者 王成栋;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林麝首现都江堰[N];四川日报;2014年

6 土艳丽;珍贵的经济动物——林麝[N];西藏日报;2004年

7 渭南市野生动物管理站 李亚红 赵玲爱;林麝人工驯养技术[N];陕西科技报;2009年

8 ;林麝[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记者 杨一苗 梁娟;喜!延安发现林麝 悲!全被歹徒猎杀[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通讯员 本兵 章华 陈超;科技创新天地宽[N];安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文霞;林麝食源植物的营养学特征及食物选择主导因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姚刚;林麝种群密度及环境适应性能力评估[D];浙江大学;2014年

3 郎冬梅;圈养麝类固醇激素和免疫球蛋白的非损伤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赵莎莎;圈养林麝遗传多样性及泌香性能关联标记的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邹方东;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细胞遗传学及分子标记微卫星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李灵;林麝Ⅱ类MHC基因分离与化脓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刘春燕;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养殖种群死亡原因及其生命生理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忠军;陕西凤县紫柏山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恢复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治;四川马尔康圈养林麝的行为与繁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葛小芳;福建圈养林麝麝香分泌与繁殖行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3 夏胜吾;林麝虹膜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周冉;单宁酸对林麝的摄食、消化、睾酮及甲状腺激素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魏雨婷;林麝粪便三碘甲腺原氨酸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6 华继;林麝野化放归规划和放归栖息地选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7 蔡瑞波;圈养林麝MHC基因和线粒体序列的遗传多样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8 施奇静;四川圈养林麝分娩节律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9 胡志强;面向J2EE架构的林麝管理系统研究和实践[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周鑫;林麝肺源致病性大肠杆菌部分耐药基因检测及crl毒力基因缺失株的构建[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4286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4286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a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