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乳杆菌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Abstract]:The aim of this experiment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botanica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on rumen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orn and rice stalks in dairy cows in vitro. Using single factor random block design, corn straw and rice straw were used as fermentation substrates to analyze different adding levels [0 (control)]. 0.25 脳 10 ~ 7, 0.50 脳 10 ~ 7 and 0.75 脳 107CFU/m / L] the in vitro gas production of Lactobacillus botanica to the fermentation substrate (1, 2, 4, 6, 12, 24, 36, 48 h), gas production parameters, dry matter degradation rate (DMD), neutral detergent degradation rate (NDFD),) Effect of volatile fatty acid (VFA), ammonia nitrogen (NH3-N) concentration and pH in fermentation bro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ctobacillus botanica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gas production rate and gas production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corn straw fermentation (1 脳 107CFU/m / L, P 0.05), and the best effect was 0.75 脳 107CFU/m / L; The addition of Lactobacillus botanica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gas production of rice straw at the end of in vitro fermentation (36 h / 48 h) (P0.05), and the effect of adding 0.25 脳 107CFU/m / L was the best. With the increase of Lactobacillus botanica addition level, the concentration of NH3-N in fermentation broth of the two substrates in vitro showed a significant linear increase (P0.05). The concentration of VFA (acetic acid, propionic acid, isobutyric acid, butyric acid and valproic acid) and pH in NDFD,DMD, fermentation broth fermented by two substrat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different levels of Lactobacillus botanica (P0.05).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actobacillus botanica could promote the in vitro fermentation and nitrogen metabolism of corn and rice stalks, and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maintaining the stable balance of pH. The optimum addition levels were 0.75 脳 10 ~ 7 and 0.25 脳 107CFU/m 路L ~ (- 1),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湖南省畜禽健康养殖工程技术中心农业部中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湖南畜禽安全生产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娟姗牛生产性能与乳品质提升营养调控关键技术研究(西藏自治区财政专项)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14B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1024)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青年人才领域项目(ISACX-LYQY-QN-1105)
【分类号】:S8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隋鸿园;侯成立;周雨霞;;适合作青贮接种剂植物乳杆菌的筛选[J];饲料研究;2012年12期
2 范丽平;王丽娟;张海松;;植物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长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35期
3 陈臣;周方方;任婧;刘振民;陈卫;;特异性检测植物乳杆菌的多重PCR方法[J];南方农业学报;2013年07期
4 吕利军;季海峰;张董燕;黄建国;格日乐;;菊粉对植物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的影响[J];饲料研究;2008年04期
5 徐莹;米恒振;冯金晓;孙邈;;植物乳杆菌发酵对牡蛎成分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8年05期
6 王英;周剑忠;黄开红;朱丹宇;李剑;李莹;;泡菜中一株植物乳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J];江苏农业学报;2010年01期
7 王水泉;包艳;董喜梅;苏芳;姚国强;张和平;;植物乳杆菌的生理功能及应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年04期
8 关秀艳;胡梦坤;曹阳;;植物乳杆菌生长条件的优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年01期
9 辛国芹;辛国民;徐海燕;武香玉;张志焱;谢全喜;;一株植物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年08期
10 于志会;刘志强;;植物乳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肖仔君;钟瑞敏;陈惠音;杨汝德;;植物乳杆菌的研究进展[A];第三届“益生菌、益生元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广敏;王炜;崔卫东;龙萱杞;常伟;包慧芳;詹发强;林瑞峰;杨蓉;;植物乳杆菌高密度增殖发酵条件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徐为民;徐幸莲;周光宏;;肉用发酵剂对肠道菌生长影响的研究[A];2001年肉类科技交流会暨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第三届肉类科技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杨锡洪;吴海燕;解万翠;杨磊;李思东;陈建娣;;咸鱼风味快速形成技术[A];“亚运食品安全与广东食品产业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2009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黄怡;王士长;刘金萍;;一株植物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A];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赵运星;肖萍;王菁蕊;王金菊;王艳萍;;植物乳杆菌KF5产抑菌物质发酵条件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何志刚;梁璋成;陆东和;任香芸;李维新;林晓姿;;枇杷酒植物乳杆菌R23苹果酸乳酸发酵动力学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王海宽;陈冲;王应东;;酸粥中抗真菌活性乳酸菌的筛选以及在酸奶中的应用[A];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行服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植物乳杆菌[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川;植物乳杆菌NCU116的益生功能及其作用机制[D];南昌大学;2015年
2 张莉;植物乳杆菌的黏附特性研究及其在益生菌干酪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3年
3 于志会;益生性降胆固醇植物乳杆菌的筛选、发酵特性及体内功效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王辑;产胞外多糖植物乳杆菌的分离筛选、分子表征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冯美琴;植物乳杆菌胞外多糖发酵、结构鉴定及其功能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田丰伟;缓解氧化应激乳酸菌的筛选、表征和功能评价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7 赵山山;植物乳杆菌ST-Ⅲ盐应激反应及其协同保护作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4年
8 陈臣;植物乳杆菌ST-Ⅲ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及其对低聚果糖代谢通路的解析[D];江南大学;2014年
9 李维新;优良MLF乳酸菌选育及其产酶特性研究与应用[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10 胡斌;植物乳杆菌胆盐耐受评价及内在影响因素分析[D];江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爱茹;豆渣固定化植物乳杆菌的特性研究及其干粉制备[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梁丛丛;富硒益生菌的筛选及饲喂对蛋硒含量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朱敏;乙醇胁迫对乳酸杆菌代谢活力及膜结构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4 姜雄韬;植物乳杆菌ZJ316产细菌素遗传性状改造的初探[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5 辛跃强;低聚半乳糖对肠道益生菌作用机理的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晓慧;人参多糖联合植物乳杆菌抗氧化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栾畅;植物乳杆菌Sc52联合牛蒡低聚果糖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王明慧;降解亚硝酸盐的高效植物乳杆菌的电子束诱变育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9 刘华擎;酿酒酵母异源表达植物乳杆菌素防控乙醇发酵中乳酸菌污染[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王欣;植物乳杆菌及其培养物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48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448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