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乳用母牛淘汰原因分析与养殖效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1 01:32
【摘要】:奶牛淘汰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有计划地主动淘汰老龄和低产奶牛,即主动淘汰;另一种是被动的淘汰由于各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和本身生产缺陷的奶牛,即被动淘汰。我国奶牛饲养管理比较粗放,以被动淘汰为主。据估计,我国奶牛的平均利用年限不足4胎,被动淘汰率过高,严重制约了奶牛养殖效益的发挥。因此,如何降低被动淘汰率和如何决策主动淘汰,是我国奶牛养殖中需要解决的现实技术问题。根据2014年《中国奶业年鉴》的统计,我国奶牛存栏1470万头,一般牛群的淘汰率为15%-20%,这些淘汰奶牛和育肥奶公犊大部分销售给了屠宰场或者个体屠宰户,加工成牛肉制品,成为了我国牛肉市场的重要补充。淘汰奶牛交易双方也经常规避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特别是一些因病淘汰的奶牛,一部分未经检验检疫进入了屠宰场,这为牛肉产品质量带来安全隐患。本研究调查的奶牛场规模从120头到13500头不等,牛群结构比例差异较大,成母牛占整个牛群的比例最小为38.08%,最高为80.35%,平均为55.7%,这主要和奶牛场的成母牛淘汰率有关,成母牛淘汰率为10%-30%的养殖场占调查奶牛场的49%。淘汰原因分析表明,繁殖疾病是致使成母牛淘汰的主要疾病,占到了总淘汰母牛数的49%,肢蹄病和代谢病分别占21%和27%,传染病最少,仅占3%。淘汰胎次统计表明,成母牛淘汰时的胎次主要集中在第1-4胎,占到总淘汰数量的86%,其中第1-2胎的淘汰率高达54%,说明我国奶牛场普遍存在淘汰母牛过早的问题,奶牛的利用年限短,与国外奶牛的利用年限相比,差距太大。本调查研究发现成母牛淘汰率影响奶牛场的牛群结构,奶牛场淘汰奶牛普遍以被动淘汰为主,随意性大,因此,牛场需要制定合理的牛群淘汰计划;另外,初产牛易发生繁殖疾病,其淘汰率高、淘汰发生时间早,产奶潜力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因此,建议牛场加强初产奶牛饲养管理,降低繁殖障碍类疾病的发生率。奶牛场的收入主要是生鲜乳出售收入,奶牛单产水平是单位生鲜乳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决定奶牛场养殖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所以,高度重视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和综合饲养管理,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是养殖场的首要工作内容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戴金星;;奶牛产犊后短期内淘汰的原因分析[J];中国奶牛;1993年03期



本文编号:2586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586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8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