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关中黑猪与关苏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9 22:22
【摘要】:关中黑猪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优良、风味佳、杂种优势突出等特征,作为提供高档猪肉的猪种深受市场消费者的喜爱和认可。但近年来,随着前期的研究发现,由于缺乏系统的选育,目前关中黑猪的繁殖性能等主要经济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苏太猪是以太湖猪为基础培育而成的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种,不仅保持了我国地方猪种高繁殖性能及风味口感佳的特性,而且兼具国外猪种生长速率快、瘦肉率高的优势。因此,苏太猪是生产瘦肉型猪的理想母本。本试验以关中黑猪和关苏猪(以苏太猪为母本与关中黑猪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两组猪的生长发育性能、育肥性能、胴体性能和肉品质,并对肌肉和脂肪组织形态学进行分析,同时检测了real-time qPCR肉质相关基因的表达,旨在对关中黑猪和苏太猪的杂交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生长发育性能对比:关苏猪二月龄时的体长显著高于关中黑猪(P0.05);关苏猪四月龄时的体重、体长、体高显著高于关中黑猪(P0.05),胸深极显著高于关中黑猪(P0.01);关苏猪六月龄时的体重、体高、胸围、腿臀围、胸深显著高于关中黑猪(P0.05),腹围极显著高于关中黑猪(P0.01)。综合来看关苏猪育肥期生长发育性能比关中黑猪更具有优势。2、育肥性能对比:关苏猪育肥期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均显著优于关中黑猪(P0.05),生长速度更快,饲料报酬更高。3、胴体性能对比:关苏猪的脂肪率显著低于关中黑猪(P0.05),瘦肉率有所提高。4、肉质性能对比:(1)关苏猪肌肉的剪切力显著低于关中黑猪(P0.05),因此关苏猪的肉质较为细嫩。(2)关苏猪肌肉粗蛋白含量高于关中黑猪,其中背最长肌中的粗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关中黑猪(P0.01);关苏猪肌内脂肪含量比关中黑猪低,其中半腱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关中黑猪(P0.05)。(3)关苏猪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高于关中黑猪,但是各氨基酸组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4)关苏猪半腱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关中黑猪(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关中黑猪(P0.05)。(5)关苏猪背最长肌肌纤维面积显著小于关中黑猪(P0.05);关苏猪的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小于关中黑猪(P0.01),脂肪细胞直径显著小于关中黑猪(P0.05)。(6)关苏猪背最长肌中与成脂相关的LPL和FAS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关中黑猪(P0.05);关苏猪半腱肌中与成脂相关的PPARγ、FAS、SCD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关中黑猪(P0.05);关苏猪皮下脂肪与成脂相关的SCD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关中黑猪(P0.05)。综上所述,关苏猪的生长性能显著优于关中黑猪,脂肪沉积能力较关中黑猪有显著性降低,肉质营养价值有所提高,但肉质风味不如关中黑猪。
【图文】:

背膘厚,图像,猪生长性能,背膘


第二章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生长性能的比较为进一步对比两组猪的生长发育性能,通过活体背膘仪分别测定了两组猪六月龄时的背膘厚和肌肉厚度,测定部位为猪倒数第三肋骨距离背中线 5cm 处;测定图像和结果分析整理后分别如图 2-1 及表 2-3 所示。由表 2-3 中数据可知关中黑猪的背膘厚大于关苏猪,肌肉厚度比关苏猪小,,但是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GBP GSP

形态图,猪组织,HE染色,背最长肌


Real-time qPCR 分别对背最长肌、半腱肌的肌纤维类型和肌内脂肪脂质相关基因以及脂肪组织的脂质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检测流程分为三步进行,分别是:一总 RNA 提取;二 RNA 反转录体系及程;三 Real-time qPCR 反应体系及程序。具体步骤和方法详见附录 C。5.1.5 数据分析与处理见附录 B。5.2 结果与分析5.2.1 关中黑猪和关苏猪组织形态的比较取背最长肌和皮下脂肪样品分别制作成组织切片,固定好后用 HE 染色,在(10X)倍物镜显微拍照后,并用 Image-pro 分析软件对肌纤维和脂肪细胞的直径及面积进行测量分析。形态图像和统计数据结果如图 5-1 所示。由图 5-1 中数据可知,关中黑猪的背最长肌的肌纤维面积和直径都大于关苏猪,其中背最长肌的肌纤维面积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关中黑猪的脂肪细胞面积极显著大于关苏猪(P<0.01),脂肪细胞直径显著大于关苏猪(P<0.05)。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2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宇明;;浅谈地方猪种育种工作[J];中国畜禽种业;2019年06期

2 丁玫;;中国地方猪种资源概况[J];今日畜牧兽医;2018年08期

3 王小鹏;唐建红;王成斌;李奕娉;任军;黄路生;丁能水;;中国地方猪种品种特异性遗传标签构建——以莱芜猪为例[J];猪业科学;2016年11期

4 沈富林;陆雪林;许栋;;关于地方猪种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J];猪业科学;2016年11期

5 郭源梅;李龙云;赖昭胜;黄黎斌;黄智勇;涂金敏;邱恒清;黄路生;肖石军;;中国地方猪种利用现状与展望[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6 姚国强;;优良地方猪种:嘉兴黑猪[J];农村百事通;2017年15期

7 胡慧艳;贾青;刘津;侯胜奎;赵思思;张伟峰;;中国地方猪种线粒体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7年08期

8 ;下大力气保护地方猪种[J];民主;2016年01期

9 崔超;雷蕾;刘忠良;;地方猪种饲喂生饲料的技术要点[J];猪业科学;2016年05期

10 ;关于举办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十一届年会征文活动的通知[J];中国猪业;201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娅;史开志;王德凤;尚以顺;;贵州省地方猪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现状[A];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15年

2 连林生;;中国地方猪种的保种及开发[A];《2010中国猪业进展》论文集[C];2010年

3 黄瑞华;;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的成立与活动[A];养猪三十年记——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文集(1978-2007)[C];2010年

4 经荣斌;;江苏省地方猪种的保存和选育的演变[A];养猪三十年记——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养猪30年文集(1978-2007)[C];2010年

5 尚丽娟;边连全;刘显军;陈静;王胤;;辽宁地方猪种间肉质的分析[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永泰;;中国地方猪种的肉质优势[A];2004东北养猪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罗明;;地方猪种保种时要重视生活环境的影响[A];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赵连生;;我国地方猪种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A];中国猪业发展大会暨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立贤;程笃学;;中国地方猪种资源利用的探讨[A];山东畜牧兽医学会养猪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崔超;雷蕾;郭建华;朱高照;刘正良;;里岔黑猪品种特征和保护利用现状[A];中国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南日报记者 孟姣燕 通讯员 曾勇波;宁乡花猪:绝处逢生成“新贵”[N];湖南日报;2017年

2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王楚端 教授;我国地方猪种的类型与特性(下)[N];河北农民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徐若滨;我国地方猪种危机浮现[N];新农村商报;2014年

4 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体系十年结硕果[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5 全国畜牧总站畜禽资源处;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需加大力度[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

6 王金保 徐武正;乐平花猪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N];农民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邹学润;我省地方猪种造就国际先进配套系[N];云南科技报;2007年

8 ;我国地方猪种与国外猪种的比较[N];陕西科技报;2007年

9 王永康;如何保护我国优良地方猪种[N];中国特产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张在杰;莱芜黑猪实现地方猪种突围[N];山东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究成;浙江省地方猪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门小明;肌肉纤维类型组成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衡;关中黑猪与关苏猪生长性能及肉品质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侯勇;影响猪产仔数的AHR基因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8年

3 王小鹏;基于60K芯片的中国地方猪种品种特异性遗传标签构建[D];江西农业大学;2016年

4 贺强;江苏省地方猪种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MDMs)PRRSV易感性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5 胡倩;贵州地方猪种肉质功能基因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6 王昕;中国部分地方猪种微卫星DNA指纹的群体遗传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7 赵秀娟;氟烷基因在中国地方猪种中的分布及其PCR产物序列多态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8 黄龙;安徽地方猪种胴体与肉质性状候选基因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9 宋铁花;中国地方猪种生殖器官生长曲线拟合[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10 杨德明;猪MLH1、KLK7基因的分子鉴定、多态性及产仔数关联分析[D];云南农业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6450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6450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4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