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草原植硅体封存碳潜力及其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

发布时间:2020-05-24 20:48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二氧化碳(CO_2)浓度的持续升高和全球气候不断暖化,迫使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寻求固定大气CO_2的有效途径。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固碳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长期固碳途径,增加陆地生态系统中生物地球化学固碳正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植物固定的有机碳中,植硅体闭蓄有机碳,简称植硅体碳(PhytOC),可长期存留于土壤,对减缓大气CO_2浓度增加具有重要意义。草原生态系统面积辽阔,增碳潜力巨大,但对草原植硅体固碳潜力的研究目前只有依据植物地上净初级生产力而做的估算,地下部分完全忽略;不同草地利用方式对植硅体碳生产的影响尚无研究;不同类型草原由于植被组成、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不同,也会造成植硅体碳生产潜力不同,但是相关研究的报道极少见。基于草原地下净初级生产力是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约十倍的事实和人为利用对草原植物组成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我国草原类型复杂多样,我们推测草原植物地下生产是植硅体碳生产的主要部分,并且草原利用将降低植硅体碳的生产,以及由于荒漠草原植物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偏湿润草原植物,及净初级生产力偏低,我们推测不同类型草原植硅体碳生产通量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偏干旱型)典型草原(偏湿润型)。因此本论文选择内蒙古草原为研究对象,测定在天然状态下草原优势植物地上与地下生产力及其植硅体碳含量,计算草原植硅体碳生产通量,通过测定典型草原不同利用方式草地植硅体的封碳潜力,以及对比不同类型草原植硅体碳的生产通量,为草原植硅体碳汇计算和草原增碳措施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内蒙古不同类型草原和不同草原利用方式下植物群落主要优势植物为研究对象,计算其植硅体碳含量,并研究植硅体在不同植物、不同部位的积累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而估算草原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植硅体碳生产通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典型草原天然植物群落主要植物种地下部分的植硅体碳含量(0.67 g kg~(-1))显著高于地上部分的植硅体碳含量(0.20 g kg~(-1))(p0.05),并且植物群落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是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的8-15倍。因此,地下生物量植硅体碳储量(12.50 kg ha~(-1))是地上生物量植硅体碳储量(0.31 kg ha~(-1))的40倍左右,地下部分植硅体碳生产速率为8.1-15.8 kg ha~(-1) yr~(-1),是地上部分植硅体碳生产速率的25-51倍。因此,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在植硅体碳生产中起着主要作用。2)通过测定典型草原不同利用方式(放牧、长期围封、短期围封和割草)草地植物群落生物量和优势植物植硅体碳含量,我们发现不同利用方式草地植物群落地上和地下植硅体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8-0.20 g kg~(-1)和0.18-0.66 g kg~(-1),但草原家畜放牧和割草草地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有减少的趋势,而地下生物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与围封相比,草原家畜放牧和割草利用并未降低草原植硅体碳生产。3)三种草原类型植物植硅体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的变化范围为4.23-126.01g kg~(-1)和0.23-3.63 g kg~(-1),植硅体封存有机碳的变化范围为0.66-28.96%,并且藜科、菊科及豆科等植物植硅体封存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p0.05)。不同草原类型气候及植被组成不同,气候较干旱及土壤pH值较低的草原植物群落植硅体碳含量较高,但是较干旱的草原净初级生产力低于较湿润的草原类型,导致不同草原类型植硅体碳生产通量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偏干旱型)典型草原(偏湿润型),草原植物植硅体碳生产潜力受不同草原类型的影响较大。本研究估测的草原植硅体封存碳潜力要比之前仅依据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估测的植硅体封存碳潜力要大一个数量级。本研究建议需要进行更多有关植硅体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在植物地上和地下的分布及生产的研究,以更准确量化植物植硅体碳的生产。
【图文】:

分布图,地理位置,分布图,草地生态学


12图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分布图Fig 2.1 Location map of the study reg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9 月,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进行样品采集林浩特市东北方向 55km 处的内蒙古大学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标为 44 101′N-44°128′N 和 116 101′E-116 127′E,气候为温带均气温为 2.6℃,冬季寒冷,平均气温为-19.03℃,夏季温凉38℃。年平均降水量为 270mm,一年内降水量变化较大,变化,并且夏季 6 月至 8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60-80%左右。

植硅体,碳含量,生物量,枝叶


23 典型草原优势种不同部位植硅体含量(A:植硅体含量/生物量,g kg-1)量(B:植硅体碳含量/生物量,g kg-1),,地上枝条:地上枝叶部分;地下地表土壤中的茎秆和分蘖部分;地下根系:包括地下根状茎。平均值:7的植硅体含量和植硅体碳含量平均值。 3.1 Phytolith concentration (A: phytolith/dry biomass) and phytolith-occludedn concentration (B: phytOC/dry biomass) in different parts of major plant spec steppe on the Mongolian Plateau. Shoots - the aboveground shoots; Stumps - t buried below the soil surface; Roots - including rhizomes; Average - mean of concentration and PhytOC concentration of seven species.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成;李戈;李仁成;梁婉怡;温梦丹;陶欣悦;;植物燃烧微炭屑与植硅体的比值研究[J];微体古生物学报;2019年01期

2 王丹;王奥博;龙高飞;李云;蒲玉琳;张世熔;贾永霞;叶春;;湿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与植硅体碳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7年12期

3 温昌辉;吕厚远;左昕昕;葛勇;;表土植硅体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年09期

4 郭凤山;宋照亮;Leigh Sullivan;王海龙;刘学炎;王旭东;李自民;赵玉营;;岩粉施加对水稻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的增汇作用[J];科学通报;2015年10期

5 杨杰;李永夫;黄张婷;姜培坤;项婷婷;应雨骐;;碱溶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硅体碳含量[J];分析化学;2014年09期

6 郭梅娥;介冬梅;葛勇;王婷;李荣麟;王刘奎;王培明;刘洪妍;刘利丹;李楠楠;;长白山区湿地表土植硅体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古地理学报;2012年05期

7 张建;郭雯;漆良华;胡璇;丁霞;程昌锦;雷刚;;中国竹类植物植硅体碳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9年04期

8 郭凤山;宋照亮;Leigh Sullivan;王海龙;刘学炎;王旭东;李自民;赵玉营;;施加岩粉对水稻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的增汇作用(英文)[J];Science Bulletin;2015年06期

9 梁宇;;你了解“植硅体”吗?[J];百科知识;2010年14期

10 李泉,徐德克,吕厚远;竹亚科植硅体形态学研究及其生态学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昕昕;吕厚远;;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顾延生;Deborah M.Pearsall;赵志军;;东南亚栽培水稻、野生水稻植硅体形态特征对比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泉;;关于国际植硅体分类命名进展的介绍[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杨石磊;郝倩;许子娟;宋照亮;;植硅体稳定碳同位素在气候变化与草地演化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6届学术年会文集[C];2017年

5 安晓红;吕厚远;储国强;;喜马拉雅南坡表土植硅体对植被和海拔的指示[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会第九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5年

6 王灿;吕厚远;;水稻扇型植硅体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八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吕厚远;廖淦标;;植硅体在海岸带环境和飓风沉积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徐德克;李泉;吕厚远;;棕榈科植物植硅体形态分析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孢粉学分会七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马超;顾延生;刘春根;左祖发;;鄱阳湖东南部地区全新统植硅体组合与古环境分析[A];2017年江西省地质学会论文汇编集Ⅲ[C];2017年

10 蔡U

本文编号:2678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678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9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