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黄土高原草地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26 00:25
【摘要】:研究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和土壤质量评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文在黄土区选取森林草原带的安塞坊塌流域和草原带的神木六道沟为研究区,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近40年草地恢复过程对土壤孔隙度、容重、团聚体等19个土壤物理性质指标的影响;基于统计学方法,筛选草地恢复驱动变化的关键土壤物理特性指标;运用土壤物理质量综合指数定量评价草地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旨在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草地恢复能显著改变土壤结构性特征。黄土区森林草原带各样地土壤质地无显著差异,均为粉壤土。土壤容重随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小,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随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在草地恢复30年后达到稳定状态。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1.04~1.45g/cm~3,与农地相比,10年、20年、30年和40年草地土壤容重减小了4.2%、2.6%、2.2%和5.3%;毛管孔隙度减小了12.1%、32.4%、23.9%和29.5%;总孔隙度增加了1.2%、1.2%、3.8%和6.2%;通气孔隙度增加了9.9%、13.1%、16.7%和20.9%;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49.4%、24.6%、80.2%和83.6%;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大了108.1%、63.1%、289.0%和271.2%。草原带样地土壤为粉壤土和壤土,土壤容重显著降低,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显著增大,毛管孔隙度随草地恢复的进行呈现出波动变化趋势。容重、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在草地恢复30年后趋于稳定。草原带土壤容重变化范围为1.26~1.62g/cm~3,10年、20年、30年和40年草地土壤容重减小了3.4%、6.0%、6.1%和11.6%;总孔隙度增加了10.9%、13.2%、12.1%和24.9%;通气孔隙度增大了1.8%、3.1%、11.8%和24.5%,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了27.5%、48.8%、72.1%和63.7%,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增大了107.3%、125.5%、155.5%和167.8%。(2)草地恢复过程显著改变了土壤水文物理特征。森林草原带土壤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随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大,土壤持水性和比水容量均随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表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特征。土壤田间持水量在草地恢复20年后达到稳定状态。草原带不同恢复年限草地的土壤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随草地恢复年限的增加呈波动性变化。土壤持水性和比水容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且在草地恢复的第10年达到峰值。10年、20年、30年和40年草地土壤饱和含水率分别较农地增加15.4%、22.5%、10.4%和30.5%,田间持水量变化了22.7%、18.3%、-4.7%和-0.6%。(3)草地恢复显著提高土壤的入渗能力。与农地相比,森林草原带10年、20年、30年和40年草地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增加109.9%、25.9%、148.1%和121.8%;草原带10年、20年、30年和40年草地分别增加83.6%、234.7%、35.1%和73.2%。森林草原带土壤饱和导水率和稳定入渗速率在草地恢复30年后达到稳定状态。Horton模型在森林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两个研究区对入渗过程的模拟效果均为最佳,森林草原带稳定入渗速率大小排序为:草地40年(2.089mm/min)草地10年(1.997mm/min)草地20年(1.786mm/min)草地30年(1.777mm/min)农地(1.729mm/min);草原带稳定入渗速率大小为:草地40年(1.542mm/min)草地30年(1.246mm/min)草地20年(1.181mm/min)农地(0.923mm/min)草地10年(0.740mm/min)。(4)构建饱和导水率传递函数。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粘粒含量和粉粒含量是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主要因素。森林草原带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传递函数可由通气孔隙度(AP)、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粉粒含量(Silt)推求:Ks_1=0.005 WSA+0.016 AP-0.015 Silt+0.544(R~2=0.534,P0.01);草原带土壤饱和导水率的传递函数可由总孔隙度(TP)、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粘粒含量(Clay)推求:Ks_2=0.005TP+0.004 WSA-0.011 Clay-0.022(R~2=0.439,P0.01)。(5)草地恢复显著提高土壤物理质量,且土壤的容重、通气孔隙度、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田间持水量和土壤饱和导水率是响应黄土区草地恢复的关键土壤物理特性指标。与农地相比,森林草原带10年、20年、30年和40年草地土壤物理质量综合指数分别增加657.4%、928.1%、936.9%和957.4%;草原带10年、20年、30年和40年草地土壤物理质量综合指数分别较农地增加5139.2%、4613.5%、11004.5%和17438.6%。
【图文】:

样地,月降雨量,半干旱,季风气候


图 2-1 样地位置示意图Figure. 2-1 Location of the sample plot原带研究区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延河流域的坊塌小流域。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和温度分别为 505.3平均水面蒸发量为 1486.7mm,干燥指数 K=1.48。该地区降,6~9 月降雨量占全年 71%。土壤类型以黄绵土为主。植被类水土流失治理的加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流域植被有较大恢以人工林为主体的植被景观。人工林以刺槐(Robinia pseudoacaopulus simonii)、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沙棘(Hip)为主,草地主要为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茭蒿(A长芒草(Stipa bungean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研究区位于陕北榆林市神木县西沟乡六道沟小流域,地处毛乌气候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和mm 和 8.9℃,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 1336.6 毫米,干旱度指数 K年内分配不均匀,6~9 月降雨量占全年 77.4%。土壤类型以风

技术路线图,技术路线


基于此Dexter建立土壤物理质量综合指数SDexter(1 m)Dexter1S =-n( ) ( )1 ms r + +s 为土壤饱和含水率,%;r 为土壤残余含水率;析el、R和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与整理进行作图;利用ArcGIS10软件进行地理图像的处理线土区草地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带选择适宜样地,采集土壤样品。其次分别分析草地壤质地、容重、三级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和征曲线、饱和导水率、田间持水量、入渗速率)的影带与草原带草地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最后,复的响应。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昂伦;张卫青;;阿巴嘎旗不同牧户草场土壤物理性质比较[J];城市地理;2016年24期

2 卫茂荣;一次取样连续测定土壤物理性质的方法[J];辽宁林业科技;1990年01期

3 田积莹;黄义端;雍绍萍;;黄土地区土壤物理性质及与黄土成因的关系[J];水土保持研究;1987年01期

4 R.J.MacRae;G.R.Mehuys;方明;;绿肥对温带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土壤学进展;1988年01期

5 王久志,巫东堂;沥青乳剂、聚乙烯醇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土壤学报;1988年03期

6 张光远;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几种主要土壤的物理性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7 陈明亮,吕国安;水旱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8 唐德琴;彭祖厚;;秸秆还田培肥地力试验[J];陕西农业科学;1988年06期

9 Richard E.Terry;Sheldon D.Nelson;戴良香;;聚丙烯酰胺和灌溉方法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土壤学进展;1989年03期

10 朱永绥,王云翔,万建伟;聚乙烯醇(PVA)对土壤物理性质及葡萄、菊花生育的影响[J];土壤学报;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毅;张玉龙;;秸秆集中深还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郑曙峰;王维;徐道青;屈磊;;覆盖免耕对棉田土壤物理性质及棉花生理特性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佳佳;;蒲洼小流域不同地类对土壤物理性质及抗冲性的影响[A];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5 水土保持与生态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4 李根明;孙虎;刘青利;任彦周;赵香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土地利用质量变化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5 杨光;汪季;高永;郭建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修复效果的研究——以陕西省安塞县为例[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6 马宁宁;李天来;张恩平;;长期施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甜椒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侯悦龙;陈学勋;常伟东;;敖汉旗人工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8 张鲁;周跃;许树克;;西南纵向岭谷区坡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9 魏天兴;陈致富;赵健;夏菁;;陕北风蚀水蚀交错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入渗性能差异性研究[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0 周义贵;李贤伟;张健;范川;宫渊波;白燕;袁晖;;土壤抗冲性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如何学习土壤学知识[N];云南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郑存德;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生长影响及高产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2 李潮海;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的生态生理效应及其调控[D];河南农业大学;2002年

3 康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黎建强;三峡库区植物篱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王立;黄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质及水土流失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6 刘月梅;EN-1固化剂对黄土性土壤与黑麦草的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赵溪竹;小兴安岭主要森林群落类型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周转[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学进;黄土高原草地恢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年

2 季星桐;灌水与秸秆还田共同作用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生长的影响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3 李海明;基于土壤物理性质的垃圾填埋场覆土厚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伍海兵;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及其改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5 阳小聪;红壤丘陵区生态适宜性评价与土壤物理性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王彦军;兴安落叶松林下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峥嵘;生物炭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张明月;生物炭对土壤性质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9 王丽丽;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价[D];宁夏大学;2017年

10 邓江;砾石和坡度对植烟土壤物理性质及烤烟生长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80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680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b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