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一株黑斑蛙源蛙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9 21:46
【摘要】:2016年4月,四川双流某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养殖场的蝌蚪爆发一种流行性传染病,死亡率近90%,主要临床特征为腹部肿胀,下颌与腹部等体表出血;剖检见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肝肿大充血,肠道空虚,腔内充有大量黏液,脾肿大。组织病理学上,患病蝌蚪心、肝、肾、肠与脾等全身多组织器官受损,出现明显的变性与坏死病灶,且在肝细胞与肠上皮等细胞胞浆内发现嗜碱性包涵体。患病蝌蚪组织匀浆液接种鲤鱼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cell line,EPC),25℃恒温培养4d,出现明显的CPE,Reed-Muech法测得其滴度为10~7 TCID_(50)/0.1 mL。用5%浓度的病毒液浸泡8h对健康蝌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感染蝌蚪表现出与自然发病蝌蚪相似的症状,死亡率达到80%,证实分离病毒为该病病原。电镜观察发现病毒颗粒为正六边形、有囊膜,对角线直径约135±8nm,在胞质中呈晶格状排列或游离状;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aior capsid protein,MCP)序列分析表明其与蛙病毒属病毒的相似性在99%以上。综上,判断此次黑斑蛙蝌蚪大量死亡的病原为虹彩病毒科蛙病毒属病毒,将其命名为黑斑蛙蛙病毒(Rana nigromaculata ranavirus,RNRV)。采用常规研究方法,对RNRV的病毒滴度、酸碱敏感性、胰蛋白酶敏感性、有机试剂敏感性、温度敏感性以及病毒最适培养细胞系、最适培养温度、增殖特性等理化特性与表型进行测定。结果显示RNRV具有与蛙病毒属病毒相似的理化特性与表型,其对过酸(pH≤3)、过碱(pH≥10)、有机试剂及胰蛋白酶敏感;60℃作用30min可被灭活;最适培养细胞系为EPC和GCO,最适培养温度范围为25℃-28℃;在25℃条件下感染EPC细胞,12-24h内病毒增殖速度达最大,36h后病毒增殖速度减缓,在72-96 h则进入生长平台期。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HiSeq2000测序仪对RNRV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该病毒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04286 bp,包括104个ORFs,其中已知功能的有55个,未知功能的有49个,它们所编码蛋白的氨基酸长度在41-1293AA之间,分子量在4.4-140.8KDa之间,整个基因组GC含量为55.2%,且在基因组序列中的79069-79186bp位置间存在59个CA重复。通过点阵分析发现RNRV基因组与RGV最为相似;以RNRV 26个核心基因编码蛋白的串联氨基酸序列与其他14株虹彩病毒相关序列根据邻近法共同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RNRV归属于蛙病毒属FV3病毒类群,且在进化关系上与分离自中国的RGV、STIV的亲缘关系最近。
【图文】:

蛙病毒,囊膜


质囊膜约厚4nm,其表面镶嵌着内层囊膜蛋白(Intramembranousproteioxvirus)相似,该内层囊膜可能来源自宿主细胞的高尔基体或内质网,配和病毒感染方面参与重要作用[29];病毒衣壳由衣壳蛋白亚单位排列位主要由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组成,该蛋白是保守的结构蛋白,大小约为48kDa,一般情况下能占到病毒总蛋白的45%的囊膜位于粒子的最外层,是病毒出芽过程中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释放蛙病毒区别于其他DNA 病毒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囊膜中存在有能够与入侵能力的受体结合蛋白[31],这对有囊膜病毒对宿主的感染力的提用。蛙病毒在感染宿主细胞时,,通常会在胞浆中形成一片电子密度较浅毒的DNA 与编码好的病毒衣壳蛋白在该区域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病毒颗粒在胞浆中游离或聚集成整齐的晶格状结构(Paracrystallinearray),该的照射下呈蓝紫色虹彩,故名虹彩病毒,且电子显微镜下的晶格状排列病毒的典型特征之一。

蝌蚪,临床症状


剖检可见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肝肿大充血,肠道空虚且腔内充有大量黏液,脾肿大(图2.1 C、D)。患病蝌蚪体表粘液与肠腔内均未检测到寄生虫存在;患病蝌蚪肝脏与腹水的组织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也未观察到细菌。图 2.1 患病蝌蚪临床症状。A、B 为患病蝌蚪体表症状,箭头所示位置可见腹部肿胀,体表多处出血,C、D 为患病蝌蚪剖解病变,箭头所示为肝肿大出血。Fig.2.1 Clinical symptoms of moribund tadpoles. A, B represent symptoms of diseased tadpoles’ bodysurface, the arrowhead area shows swollen abdomen and hemorrhage on body surface. C, D representsymptoms of diseased tadpoles’ inner organs. the arrowhead area shows congestion and swelling of theliver.20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5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忠文;;黑斑蛙养殖管理技术要点[J];农村新技术;2019年01期

2 陈莉莉;邹杰明;;令人鼓舞! 黑斑蛙养殖迎来3好消息,行情涨,标准出,市场需,2019年值得期待[J];当代水产;2019年01期

3 苟印;王均;白林;唐鹏;龚鹏;高宣;谢碧文;王永明;;一例黑斑蛙歪头病的诊治[J];科学养鱼;2019年07期

4 王晓旭;;黑斑蛙养殖试验总结[J];河南水产;2019年03期

5 陈登遵;;黑斑蛙实用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9年16期

6 刘勇;陈亮;;洞庭湖区黑斑蛙稻田高效养殖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9年08期

7 庞涛;;又一品种成华中地区新风口!一场会议汇聚科研、饲料、动保、养殖,黑斑蛙大有崛起之势[J];当代水产;2018年01期

8 ;黑斑蛙养殖前景看好,同时也存在不少隐忧[J];当代水产;2018年01期

9 林荣坤;黑斑蛙的变色实验[J];生物学教学;1997年05期

10 敖鑫如;黑斑蛙的保护利用[J];江西植保;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刚;刘江东;余其兴;;黑斑蛙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备的新方法[A];基因开启未来:新时代的遗传学与科技进步——湖北省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2 毛敏;黄燕;米志平;刘彦宏;周材权;;中国四川的一个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种群的年龄,寿命以及生长的骨龄学研究[A];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3 折志刚;睢天林;秦文斌;;几种两栖动物血红蛋白不与人血红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进化意义[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谭磊;周湘;刘雪松;孔小鲜;刘毅;刘伟;;基于ITS基因分析黑斑蛙裂头蚴种系发育关系[A];第五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7年

5 许乐仁;陈红;王开功;杨冬梅;;黑斑蛙裂头蚴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五次、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生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伟东;李明;汪建国;龚小宁;;寄生于沼蛙和黑斑蛙肠道内Protoopalina pingi的形态学再描述[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高登慧;李朝波;;黑斑蛙器官组织结构和肥大细胞组织化学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许乐仁;陈红;王开功;;肥大细胞与裂头蚴病组织病理学病变的关系[A];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圆圆;徐伟;秦占芬;;群勃龙对黑斑蛙性腺分化和发育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C];2014年

10 陈红;王开功;杨冬梅;江萍;许乐仁;;黑斑蛙裂头蚴感染的调查及动物感染实验[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全媒体记者 姜国 通讯员 王贞瑾;合养黑斑蛙 增收顶呱呱[N];长沙晚报;2019年

2 本报记者 刘银昌 本报通讯员 耿文娟;稻蛙特色种养助农增收[N];淮南日报;2019年

3 特约记者 罗春雷;蛙声阵阵唱响致富歌[N];黔西南日报;2019年

4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徐国平 蔡青;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N];湖北日报;2019年

5 贺旭艳 易自然;市科技局扶持引进黑斑蛙养殖项目[N];邵阳日报;2017年

6 记者 刘海锋;黑斑蛙繁殖经营本月放开办证[N];长江日报;2017年

7 记者 罗乐;产业带动 安居为民[N];自贡日报;2017年

8 陈正铙;警惕!黑斑蛙油冒充蛤蟆油[N];医药经济报;2002年

9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刘建平;通城37个易迁点均配套产业[N];湖北日报;2019年

10 本报记者 吴巍;忠诚履责积极建言 担当使命服务社会[N];淮南日报;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琼霞;典型双酚A类污染物对黑斑蛙蝌蚪发育及成蛙雄性生殖毒效应机理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9年

2 牟维豪;一株黑斑蛙源蛙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3 秦振阳;黑斑蛙“歪头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测序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8年

4 王剑;黑斑蛙皮肤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生物活性检测[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晓平;哈尔滨地区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夏季皮肤抗菌肽多样性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黎建华;郴州市黑斑蛙裂头蚴感染情况调查及pnad5和prrnS基因分子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高昆;三氯生对两栖动物蝌蚪内分泌干扰作用及急性毒性的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6年

8 李朝波;黑斑蛙器官组织结构和肥大细胞组织化学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9 陈红;贵阳市花溪地区黑斑蛙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10 祝文兴;硒盐对黑斑蛙蝌蚪(Rana Nigromaculata)毒性效应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05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05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d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