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10 21:43
【摘要】:现有高产奶牛在妊娠晚期至泌乳初期的围产期,为满足胎儿生长和乳腺发育的高能量和高营养需要,会受到严重的代谢压力,这阶段额外的环境应激,尤其是温热环境应激会对围产期奶牛的机体、胎儿以及之后的生产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一直以来,温热环境对泌乳奶牛的影响被广泛报道,其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却鲜有研究。而找出围产期奶牛适宜的温热环境范围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试验在春(4-5)、夏(7-9)、秋(10-11)、冬(12-1)试验期内,测定产前共335头、产后共315头健康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呼吸频率、心率、直肠温度(RT),采集产前共97头、产后共101头健康围产期荷斯坦奶牛的血浆,测定其生化指标。探讨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旨在找出南方围产期奶牛适宜的温热环境范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理指标的影响围产期奶牛四季呼吸频率差异显著(P0.05),且夏季呼吸频率、RT显著高于其它三个季节。奶牛的呼吸频率和RT分别与温湿指数(THI)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这可作为围产期奶牛对温热环境应答的敏感指标。围产期奶牛在夏季呼吸频率低于泌乳中期奶牛,而RT高于泌乳中期奶牛。2.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生化指标的影响围产期奶牛和泌乳中期奶牛总抗氧化能力(T-AOC)在夏、秋季节降低。高温高湿加剧了围产期奶牛和泌乳中期奶牛的氧化应激。3.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指标的影响夏季围产期奶牛免疫抑制程度增加,除夏季外,泌乳中期奶牛免疫能力高于围产期奶牛。4.温热环境对围产期奶牛内分泌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四季围产期奶牛血浆中内分泌指标的测定,发现夏、冬季节,围产期奶牛孕酮(P_4)和皮质醇(Cort)分泌量均增加,且四季各分泌量差异显著(P0.05),血浆甲状腺激素T_4和催乳素(PRL)浓度在夏、秋季节较低。结果表明:夏季不利于围产期奶牛产犊和发情。5.围产期奶牛适宜温热环境范围的初步确定通过对围产期奶牛呼吸频率的回归分析,初步确立了围产期奶牛适宜温热环境限值范围,围产期奶牛温热环境上限THI在59-64之间;围产前期奶牛温热环境下限在50-52之间,围产后期在49-50之间。
【图文】:

核温度,产热,动物体,环境温度


由于其生物学特性(郑会超 2013),使得奶牛尤其是高产奶牛具有耐怕热,对高温敏感的特点。前人根据奶牛对温热环境的反应,将环境温度分为奶牛的热中性区域 T(Thermoneutral zone)、热应激区域(Heat stress)和冷应激区域(Cold stresTNZ 指在奶牛正常 RT 下,其产热量最少的环境温度区域(Kadzere et al 2002通常在TNZ范围内(图 1),奶牛可达到生理耗能最少和生产性能最大化(John1987)。TNZ 包括下限临界温度和上限临界温度,其范围的大小受到遗传、粮、年龄、生理阶段、生理状态、采食量以及饲养环境等的影响(Yousef 198下限临界温度(Lower critical temperature ,LCT)是指当环境温度下降时,恒动物为维持体温恒定开始增加产热时的环境温度;上限临界温度(Upper critemperature, UCT)是指当环境温度升高时,,恒温动物物理调节不能维持体恒定而开始导致代谢率升高的环境温度(Yousef 1985)。Brou ek 等(1991)赵宗胜等(2011)研究发现,当温度低于-5℃时,奶牛出现冷应激。Hamada出日产奶量为 30kgFCM(脱脂奶)奶牛的 LCT 范围为-16℃至-37℃(Hama1971);Berman 等发现荷斯坦奶牛的 UCT 范围为 25℃-26℃(Berman et al 198

变化曲线,牛舍,围产期奶牛,温热环境


不同季节牛舍THI变化曲线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子玲;夏成;肖鑫焕;舒适;许楚楚;王刚;;系统兽医学方法的代谢组学技术在围产期奶牛疾病中的应用概况[J];中国兽医学报;2017年04期

2 张凡建;乔立东;王明利;侯引绪;王九峰;;围产期奶牛代谢健康的监控措施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17年06期

3 赵莉媛;;围产期奶牛免疫抑制的研究进展[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7年04期

4 龙淼;邢欣;张日和;刘国文;朱连勤;;围产期奶牛生产性疾病研究进展[J];中国奶牛;2009年04期

5 王春华;;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要点[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17年04期

6 陈雁;姜婧;于洪祥;姜惠洁;王明河;张志刚;;预防围产期奶牛脂肪肝的营养调控措施[J];中国饲料;2014年14期

7 唐小虎;;浅谈围产期奶牛的产科管理要点[J];中国奶牛;2012年18期

8 刘秀丽;林久锋;胡冰;;围产期奶牛营养与代谢病、免疫和繁殖的关系[J];中国畜禽种业;2008年05期

9 刘庆平 ,Dirk Axe;镁离子在围产期奶牛营养中的作用[J];中国饲料;2002年04期

10 叶耿坪;刘光磊;张春刚;刘祯;杨光;陆相龙;;围产期奶牛生理特点、营养需要与精细化综合管理[J];中国奶牛;201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筱诗;余超;蔡传江;何家俊;刘宝龙;姚军虎;;生物素和烟酰胺对围产期奶牛能量和糖脂代谢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王仕乎;;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9(上册)[C];2009年

3 叶耿平;刘光磊;;围产期奶牛生理特点、营养需要与精细化综合管理[A];第六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C];2015年

4 王亮;张克春;;分娩应激对围产期奶牛免疫机能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5 张银;杨文艳;杨连玉;;围产前期添加阴离子盐和植物提取物对围产期奶牛机体免疫力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十二次动物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6 丁进国;;围产期奶牛脂肪肝防治[A];第三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夏成;杨龙蛟;桑松柏;张洪友;徐闯;吴凌;郑家三;;日粮阴阳离子差对围产期奶牛血钙稳态机制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兽医临床大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吕建存;苑方重;;加味四君子散对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曹荣;王加启;胡菡;卜登攀;雒秋江;;1,25-(OH)_2D_3对体外培养围产期奶牛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及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A];中国奶牛协会2007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10 吴文旋;刘建新;叶均安;;降低日粮阴阳离子平衡对围产期奶牛血钙稳恒、酸碱平衡及健康的影响[A];动物营养与饲料研究——第五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 张晓峰 徐元年;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N];中国畜牧报;2005年

2 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 边四辈 陈国梁 徐元年 陈小弟;日粮离子平衡对围产期奶牛健康的影响[N];中国畜牧报;2003年

3 刘国信;围产期奶牛脂肪肝的综合防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4 ;影响高峰产奶量的因素[N];中国畜牧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大刚;阴离子盐和维生素D对围产期奶牛钙调控机制和健康作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2 熊桂林;硫辛酸对围产期奶牛的抗氧化作用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3 王晓旭;围产期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变化及微生态制剂的调控作用[D];吉林大学;2012年

4 王建国;围产期健康奶牛与酮病、亚临床低钙血症病牛血液代谢谱的比较与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林;山楂和黄芪对围产期奶牛血液生化及代谢物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9年

2 张慢;四季温热变化对围产期奶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8年

3 古丽努尔·阿曼别克;发酵番茄渣的功能性成分及其对围产期奶牛抗氧化性能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17年

4 李远杰;围产期奶牛补饲N-氨甲酰谷氨酸对产奶性能、免疫及血液代谢物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

5 杨龙龙;饲用乳酸菌的分离筛选及其活菌制剂在围产期奶牛和新生犊牛保健中的初步应用[D];石河子大学;2014年

6 王小虎;产前日粮营养调控对围产期奶牛血钙水平影响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7 隋晨;黄冈市围产期奶牛添加锌锰硒和二氢吡啶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8 雒国彬;不同水平酵母硒对围产期奶牛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机能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曹荣;维生素D_3对围产期奶牛免疫功能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10 张国华;日粮不同维生素E水平对围产期奶牛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068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068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c7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