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重组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的表达

发布时间:2020-06-16 04:52
【摘要】: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是一种主要由镰刀菌产生的具有假雌激素作用的霉菌毒素,会对动物的生殖系统造成损伤,影响生育功能。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及饲料来源,同时也是受到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主要农作物,近年来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范围和程度有扩大上升趋势,因此如何降解受污染农作物中玉米赤霉烯酮正成为亟需解决的安全和经济问题。本实验采用的生物方法是酶法降解,选用一种玉米赤霉烯酮内酯水解酶,该酶能够打开玉米赤霉烯酮分子中的内酯环,使得开环后的玉米赤霉烯酮不再能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从而起到毒素降解的作用。本实验成功在毕赤酵母中表达了一段来源于粗糙脉孢菌的玉米赤霉烯酮内酯水解酶基因,该基因全长888 bp,表达产物含有296个氨基酸,具有三联催化位点,属丝氨酸蛋白酶家族。通过电转化成功将该基因转入毕赤酵母中,获得重组毕赤酵母,并对该酶进行了摇瓶发酵和30L发酵罐发酵。甲醇诱导72 h后,重组毕赤酵母的摇瓶产量为40 U/ml;在摇瓶发酵之后还进行了30L发酵罐发酵,在发酵90 h,亦即甲醇诱导72 h时发酵罐酶活达到最大,为290.6 U/ml,验证了该酶进行大规模发酵生产的可行性。将该酶纯化后检测了其酶学性质,该酶最适pH 8.0,最适温度45℃,对玉米赤霉烯酮的K_m值为38.63±5.868μM,V_(max)为23.8μM/s/mg,对浓度为5 mM的Zn~(2+)、Mg~(2+)和Ca~(2+)等离子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EDTA和SDS、Mn~(2+)的耐受性较差。当处于pH 6.0-8.0,37℃的环境条件时,酶活可以稳定存在1 h,24 h后酶活仍保持近一半。该酶在对10μg玉米赤霉烯酮纯品进行降解时,反应10 min可降解82%的玉米赤霉烯酮,反应15min则可降解99%的玉米赤霉烯酮,液质联用检测产物为无毒物质。实验还研究了该酶在常见饲料原料和发酵麸皮中的玉米赤霉烯酮降解效果。其在DDGS、玉米副产物及玉米皮中降解实验中的降解率分别可以达到70.9%、88.9%和94.7%;其在发酵麸皮中的降解率最高可达51%,且加入发酵菌粉比发酵菌液更有利于降解。此外还尝试了对该酶应用固定化技术,提升了该酶对pH和温度的耐受性并且可以多次循环使用。其中以活化CNBr琼脂糖珠和活化NH_2琼脂糖珠为载体的固定酶表现最佳,其在pH 5.0条件下相较于游离酶能够保持更多的酶活,分别为52.5%和56.2%;在60?C条件下的酶活分别为50.9%和32.4%。本实验对该酶进一步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有重要指导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齐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Q814;S859.8
【图文】:

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式


图 1-1 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式Fig.1-1 Chemical structural formula of Zearalen来源及分布由镰刀菌分泌产生,镰刀菌是小麦赤霉病到土壤中霉菌沾染和作物收获后在处理加受到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污染[23]。作物被便容易滋生霉菌,从而被霉菌毒素污染[24米则是最不易受霉菌毒素污染的作物[25]。类粮食作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玉米赤霉烯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最高可达 1362μ均含量为 1700 μg/kg[27];荷兰的玉米作利的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少,均不超过物包括大麦小麦和玉米等,它们中的玉米为 647μg/kg[33],其余作物含量不超过 100

氨基酸序列,表达质粒,电泳分析,水解酶


ENC 总共 196 个密码子根据毕赤酵母偏好性进行了密码子优化,优化量从 57.7 %降低至 44.81 %,密码子适应指数由 0.58 提升至 0.95。目的隆进 pPIC9K 质粒,并进行了酶切验证(图 2.1.a 和图 2.1.b)。使用 NCBINC 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推断成熟的 ZENC 蛋白包含 296 个氨基酸残基源于 N. tetrasperma 的推测蛋白具有 97 %的同源性,与经过实验验证stachys rosea 的玉米赤霉烯酮水解酶(ZHD101)具有 29 %的同源性。对守结构域同源性分析结果还表明, ZENC 与来源于 日本慢orhizobiumjaponicum)的 2-乙酰氨基亚甲基琥珀酸水解酶(2-acetamidate hydrolase,NCBI 检索号:WP_010914326.1)具有 23 %的保守结构 与来源于慢生根瘤菌的 2-乙酰氨基亚甲基琥珀酸水解酶都具有 α/β 水解有相同的三联催化位点,该三联催化位点是丝氨酸水解酶家族的主要特亚甲基琥珀酸水解酶的催化位点已经被研究阐明,因此在保守域数据库氨基酸序列进行对比后发现,ZENC 具有 Ser117、Asp141和 His274三联断 ZENC 属于丝氨酸水解酶家族(图 2.1.c)。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峰;王烽凡;;粮食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的测定[J];现代农业研究;2019年07期

2 田淑丽;李维;;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研究进展与防控[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7年12期

3 张天姝;;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状况及其毒性研究进展[J];畜禽业;2018年10期

4 陈云富;;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断及防治[J];兽医导刊;2017年05期

5 崔继良;;廊坊地区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况检测[J];中国畜牧业;2017年18期

6 王春红;魏星;杨可欣;;母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治[J];吉林畜牧兽医;2012年04期

7 王春梅;王庆林;;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的危害及其控制[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0年04期

8 杨春林;;养猪要防玉米赤霉烯酮中毒[J];养殖技术顾问;2008年03期

9 陈晓华;刘广琚;詹廷保;;一例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断[J];河南畜牧兽医;2006年03期

10 钱利纯,尹兆正;玉米赤霉烯酮对畜禽的毒害作用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0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亚宁;张勇;;玉米赤霉烯酮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2 刁晨曦;张圆圆;周妍;陆涛峰;陈洪岩;;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A];2017年第十五届中国北方实验动物科技年会论文集[C];2017年

3 成建国;张印;郭建凤;;猪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研究新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杨建英;崔胜;;玉米赤霉烯酮及代谢物α-玉米赤霉烯醇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九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刘吉山;肖跃强;唐世云;谢金文;姚春阳;田启友;;獭兔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疗[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6 李宇敏;刘亚娟;谷子林;陈宝江;;玉米赤霉烯酮对后备母兔生长性能及粪尿残留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分会第二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8年

7 杨建英;王国新;刘佳利;罗昊澍;崔胜;;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烯醇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A];全国动物生理生化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刘诚诚;顾威;;玉米赤霉烯酮对大鼠甲状腺功能影响的研究[A];第十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9 吴庆华;黄玲利;袁宗辉;;镰刀菌毒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研究[A];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建梅;陈静;汪官保;谷巍;;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状况及生物脱毒研究进展[A];2012首届饲料脱霉技术研讨会暨霉菌毒素吸附剂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中农业大学营养卫生实验室 涂华莱邋齐德生;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及防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2 上海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 高怀涛;一例疑似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诊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3 ;规模养殖场应警惕玉米赤霉烯酮中毒[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4 ;规模养殖场应警惕玉米赤霉烯酮中毒[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5 ;规模养殖场应警惕玉米赤霉烯酮中毒[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6 ;王克强:猪患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病咋办[N];吉林农村报;2008年

7 河北农业大学山区研究所 谷子林;腹胀:发病普遍化损失严重化[N];河北农民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刘浩;4款犬粮真菌毒素超限值[N];中国消费者报;2019年

9 上海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 高怀涛;生物脱酶剂与普通脱酶剂的区别[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4年

10 ;引发兔腹胀的原因及治疗要点[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亚宁;玉米赤霉烯酮免疫学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2 王相生;玉米赤霉烯酮及其降解酶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3 王元凯;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高通量定性、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王定发;玉米赤霉烯酮联合大豆异黄酮对青年母猪生殖器官发育、肝脏损伤和组织玉米赤霉烯酮残留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5 杨振东;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评价真菌毒素毒性毒理机制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6 姜淑贞;玉米赤霉烯酮对断奶仔猪的毒性初探及改性蒙脱石的脱毒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雨哲;玉米赤霉烯酮对生殖靶器官细胞毒性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8 宋慧君;真菌毒素及潜藏性产毒真菌液相芯片多重测试方法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9 何庆华;基于模拟表位的玉米赤霉烯酮全抗原生物合成及其免疫学检测性能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纪剑;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对昆明小鼠和巨噬细胞ANA-1代谢组的联合毒性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瑜杰;乳及乳制品中6种玉米赤霉烯酮类化合物残留量测定[D];河北工程大学;2019年

2 毕可;重组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的表达[D];齐鲁工业大学;2019年

3 刘盼;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发酵工艺优化及其降解产物分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8年

4 韦丽婷;玉米赤霉烯酮可视化检测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8年

5 李靖;食品中F-2真菌毒素生物降解酶Prx的表达、纯化与产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6 王悦;有效清除玉米赤霉烯酮并正向调节肠道菌群的菌株分离与研究[D];西北大学;2018年

7 刘玉洁;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H6发酵条件的优化和转录组测序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8年

8 李宇敏;玉米赤霉烯酮对后备母兔生产性能、血液指标和生殖器官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

9 高丽芳;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HPLC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D];福州大学;2017年

10 梁冠;玉米赤霉烯酮诱导子宫内膜Ishikawa细胞有丝分裂灾难与凋亡的机制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15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15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0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