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褐黄血蜱、长角血蜱的ITS序列及线粒体基因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00:11
【摘要】:蜱是一类以吸血为生的体外寄生虫,对人、兽具有直、间接危害。人们一直依据蜱类的形态、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但一些近缘蜱种的形态特征常常难以区分。近年来,人们借助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及某些线粒体DNA(mtDNA)基因分析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已成为分类的辅助手段。本项研究拟对褐黄血蜱和长角血蜱的核糖体ITS rDNA、线粒体部分基因及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褐黄血蜱和长角血蜱ITS-1、ITS-2序列的长度分别为1302 bp、1160 bp和1582 bp、1610 bp;褐黄血蜱ITS-1、ITS-2的种内和种间差异分别为0-1.2%,0-1.6%和50.66-52.77%,37.0-52.0%;长角血蜱ITS-1、ITS-2的种内与种间差异分别为0-2.0%,0-2.2%和35.1-55.2%,37.0%-52.0%。暗示,两种血蜱的ITS rDNA序列种内较为保守,种间差异较大,可作为蜱类分类鉴定的遗传标记。褐黄血蜱、长角血蜱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分别为14689 bp,14693 bp;都包含37个基因,即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在13个蛋白编码基因中,nad5基因长度最长(褐黄血蜱为1656 bp,长角血蜱为1658bp);atp8基因长度最短(褐黄血蜱为162 bp,长角血蜱为154 bp);ML分析显示,褐黄血蜱与长角血蜱处于同一分枝上,与形态学的分类结果一致。对褐黄血蜱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x1)、NADH脱氧酶亚基I(nad1)、NADH脱氧酶亚基4(nad4)和长角血蜱的cox1、核糖体大亚基(16S)、NADH脱氧酶亚基5(nad5)的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褐黄血蜱(cox1、nad1、nad4)的种内与种间差异分别为0-0.4%、0-0.4%、0-0.3%,和2.5-14.3%,13.6-24.8%,14.8-19%;长角血蜱(cox1、16S、nad5)的种内与种间差异分别为0-2.84%、0-3.0%、0-6.7%和13.8-15.34%,14.73-15.66%,13.3-18.11%。ML分析结果显示,两省的褐黄血蜱没有出现地区分化,而三省的长角血蜱已出现地区分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S852.7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于志军;刘敬泽;;蜱传疾病及其媒介蜱类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5年05期

2 廖芷卉;陈宏智;唐昊;程天印;;羊源长角血蜱吸血后中肠优势菌群分析[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5年04期

3 严芬;程天印;;褐黄血蜱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J];中国兽医学报;2015年06期

4 曹允;;蜱的危害及防治措施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2015年02期

5 丁淑军;林艺;张晓梅;王显军;于学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4年05期

6 袁明龙;王进军;;蜱螨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J];昆虫学报;2012年04期

7 李春红;周勇志;赵素华;刘毅;张厚双;曹杰;周金林;;长角血蜱肠道细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1年08期

8 郝雪峰;殷宏;罗建勋;;蜱的化学和免疫学防治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8年12期

9 谢俊仁;刘光远;田占成;李知新;贾宁;;长角血蜱雌蜱唾液腺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本文编号:2721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21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5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