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RS47D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06:38
【摘要】: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又称弓浆虫,能感染人和200多种其他脊椎动物,寄生于所有有核细胞。作为机会性致病寄生虫,其终末宿主为猫科动物,人及其它畜禽均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属人兽共患寄生虫。弓形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给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弓形虫发育过程可见速殖子、缓殖子、配子体、包囊、裂殖体五种阶段。在中间宿主体内,当环境适宜时,以速殖子形式存在于有核细胞内,进行内二分裂或内芽生增殖;在终末宿主猫科动物体内,大小配子体结合形成卵囊,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发育成熟。弓形虫感染形式多种,可经消化道黏膜、胎盘、血液、损伤的皮肤等途径感染,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到达全身有核细胞内。作为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经消化道感染弓形虫是其主要的感染途径,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人感染弓形虫。作为机会性致病寄生虫,机体的免疫状况对弓形虫感染及病程起重要作用。发达地区血清阳性率相对欠发达地区为低。随着猫狗等伴侣动物饲养的日益普遍,经猫狗粪便污染食物感染弓形虫的比重逐渐升高;而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生熟不分导致交叉污染也增加了弓形虫感染的风险。本文首先对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urface antigen glycoprotein 1-related sequences)SRS47D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免疫原性及功能。利用在线软件ProtParam、SOSUI、SOPMA、TMHMM、MotifScan和SYFPEITHI,预测SRS47D的一、二、三级结构、组成、抗原表位及潜在功能。结果显示,SRS47D蛋白含有376个氨基酸,分子质量约为40 ku。在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则卷曲分别占23.14%、19.68%、2.39%和54.79%。SRS47D蛋白具有信号肽序列、18个亲水区域(临界值为1.9)、8个柔性区域(临界值为2)和17个表面可及性区域(临界值为1.9),但无跨膜结构区。其翻译后修饰位点中包含两个糖原合成酶激酶位点和两个O-GlcNAc糖基化位点,而不存在N-GlcNAc和C-GlcNAc糖基化位点。与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1(SAG1)蛋白三级结构比对发现,在β折叠处存在重叠。SRS47D蛋白具有24个限制性CTL细胞表位、13个限制性Th细胞表位和10个B细胞抗原表位,提示SRS47D蛋白的免疫原性较好,是潜在的弓形虫病疫苗候选分子。为表达弓形虫SRS47D基因、确定SRS47D蛋白在弓形虫中的定位,通过RT-PCR方法扩增SRS47D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ColdⅠ,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后,通过SDS-PAGE分析重组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分析重组蛋白的反应原性;利用His柱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抗血清,通过间接ELISA检测血清效价;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蛋白在弓形虫速殖子中的定位。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ColdⅠ-SRS47D,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以包涵体形式表达,表达产物大小约为55 ku;重组蛋白能与感染弓形虫的小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免疫兔血清效价达到1:51 200;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SRS47D蛋白分布在弓形虫速殖子表面,尤其是前部和后部表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弓形虫SRS47D的特性和功能奠定了基础。为探究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RS47D与SRS37A、SRS23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以及不同结构域间的互作模式,构建了SRS47D、SRS37A和SRS23基因,以及SRS47D、SRS37A蛋白各2个结构域编码基因的双分子荧光互补质粒,分别共转染Vero细胞,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观察其是否存在互作关系;同时,利用免疫荧光共定位和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进一步检测SRS47D与SRS37A、SRS23蛋白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成功地构建了SRS47D、SRS37A和SRS23基因,以及SRS47D、SRS37A蛋白各2个结构域编码基因的双分子荧光互补质粒;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显示,SRS47D与SRS37A发生相互作用,而与SRS23不发生相互作用;SRS47D-D1、SRS47D-D2与SRS37A-D1、SRS37A-D2均发生相互作用;免疫荧光共定位显示,SRS47D与SRS37A共定位在弓形虫速殖子表面多个部位,尤其是前、后部外膜。根据这些结果,推测SRS47D的两个结构域与SRS37A的两个结构域之间存在紧密的两两互作关系,而SRS47D与SRS23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首次探究了重组蛋白rSRS37A、rSRS47D、rSRS37A与rSRS47D联合免疫对小鼠弓形虫感染的保护效果。对免疫小鼠产生的抗体水平、抗体的体外阻断能力、脾淋巴细胞增值能力、细胞因子消长变化、T淋巴细胞亚型鉴定及感染小鼠存活时间等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rSRS37A、rSRS47D、rSRS37A和rSRS47D蛋白联合免疫小鼠均能使小鼠产生显著的IgG水平(p0.0001)。50、100、200、300、400μg/mL兔抗rSRS47D IgG均能显著抑制弓形虫入侵Vero细胞(p0.05),且随着IgG浓度的提高,阻断效果不断提高。3个免疫组均能极显著地刺激脾淋巴细胞的增殖(p0.0001),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rSRS47D、rSRS37A和rSRS47D试验组IL-17A分泌水平在1免后2 w显著升高(p0.05),而此时IL-6分泌水平才刚开始上升;2免后1 w,IL-17A分泌水平较1免后2 w有所下降,而IL-6分泌水平达到最高;3免后,IL-6分泌水平随IL-17A分泌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提示IL-6的分泌滞后于IL-17A。TNF分泌水平呈现先升高,再有所下降,然后再次升高的过程。rSRS37A实验组在1免后2 w IFN-γ分泌水平即显著升高(p0.0001);3个试验组及PBS+佐剂组在第3 w均极显著升高(p0.0001),此后有所下降。人工感染弓形虫强毒株后,3个对照组小鼠均在第7 d-第9 d之间全部死亡,rSRS37A、rSRS47D、rSRS37A+rSRS47D免疫组分别在第8 d-第10 d、第9 d-第12 d、第11 d-第15 d死亡,存活时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提示rSRS37A、rSRS47D、rSRS37A+rSRS47D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免疫保护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了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RS47D蛋白的结构和潜在功能;体外重组表达了SRS47D蛋白;发现SRS47D蛋白主要分布于弓形虫速殖子表面,尤其是前部和后部表膜;SRS47D与SRS37A蛋白之间存在互作关系,且SRS47D的两个结构域与SRS37A的两个结构域之间存在紧密的两两互作关系;rSRS37A、rSRS47D、rSRS37A与rSRS47D联合免疫对小鼠弓形虫感染存在部分保护效果。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RS47D的功能和特性、利用该分子开展弓形虫病防控新策略研究打下了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52.72
【图文】:

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硕士学位论文,相关序列


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 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 SRS47D 的生水性分析小调整为 11(默认为 9)时,ProtScale 输出图形显示,SRS47D 存在1.5)峰,分别位于 20-29、313-315、362-369 氨基酸残基处,最高峰值处。而 14 个低分值(scare<0)峰位分别位于第 9-12、14-15、37-38、52、155-180、190-204、208-221、230-249、261-265、277-307、319-3值位于第 325 位的脯氨酸。(图 2.1)

蛋白信号,位点


图 2.2 蛋白信号肽分析Fig 2.2 Protein signal peptide analysisS47D 蛋白序列前 70 个位氨基酸残基;Y 轴为计分(score);C 值表示剪切位点号肽计分,用绿色显示;Y 值是基于 S 值和 C 值的综合计分值,用蓝色表示。is showed the amino acid residues in the first 70 positions of the SRS47D sequence. The. C value indicated the scores of the shearing site, marked in red. S value presented tere displayed in green. The Y value were a comprehensive scores based on the S valueue.后蛋白修饰位点预测化修饰位点分析,当给定阈值大于 90%时,预测结果显示有 25 个丝氨酶位点,0 个酪氨酸激酶位点,0 个组氨酸激酶位点。25 个丝氨酸激酶激酶位点,分别位于第 213 位和 346 位氨基酸残基,有 3 个 Auated kinase,Aurora)的磷酸激酶位点;其余 20 个均为共济失调症突变 mutated,ATM)磷酸激酶位点。Ac 糖基化位点分析,当给定阈值大于 90%时,预测结果显示在 173 位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冬辉;;羊弓形虫病的诊治[J];养殖与饲料;2019年06期

2 郭敏;;羊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当代畜牧;2018年29期

3 罗潇;张莉;吕艳;李海龙;;我国弓形虫病误诊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年05期

4 李秀萍;薛海莹;王刚;金莲军;;青海省湖东种羊场羊弓形虫病流行病学的调查[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7年01期

5 宋玉英;;家兔弓形虫病的防治[J];中国养兔;2017年03期

6 胡小林;;羊弓形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湖南畜牧兽医;2017年05期

7 何彦春;李珊;李旭蓉;钱振波;;甘肃省张掖市动物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J];中国动物检疫;2016年03期

8 马超锋;;河南信阳地区羊弓形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与兽医;2016年09期

9 马超锋;孙何云;张轶;饶兵;;河南信阳犬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兽医杂志;2016年09期

10 肖思宇;吕芳丽;;眼弓形虫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热带医学杂志;201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书江;董雪艳;刘全;许应天;;笼养黑熊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全国寄生虫学青年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2 黄建荣;;弓形虫病诊治进展[A];全国寄生虫病高峰论坛暨2016年浙江省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6年

3 赵鹏;张守发;贾立军;于龙政;;吉林省长春地区牛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4 王正松;聂浩;方瑞;肖犟;冯辉辉;涂攀;周艳琴;赵俊龙;;湖北省规模化猪场弓形虫病动态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文韬;路义鑫;鹿凌岩;穆永才;刘俊超;戴丽梅;宋铭忻;;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牛弓形虫病血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李辉;张健;;一例犬弓形虫病的诊断与治疗[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9年

7 李祥瑞;;弓形虫病的流行的新趋势[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崔平;秦建华;方素芳;;河北省动物弓形虫病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朱引洁;吴文学;贺国强;;弓形虫病的诊断现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孙秀涛;谢银杰;杨建发;李树荣;段纲;邹丰才;;云南省部分地区家畜弓形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六次代表大会暨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陆琦;天津工大开展弓形虫病数学模型研究[N];科学时报;2011年

2 小郭;弓形虫病危害不轻[N];中国商报;2000年

3 记者 周俏春;专家敬告:“准妈妈”慎养猫[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戴培红;北京友谊医院探索治疗弓形虫病的新途径[N];中国医药报;2000年

5 杜长明;当心宠物身上的“宠物”[N];中国医药报;2001年

6 王志海 邵芹;犬弓形虫病[N];中国畜牧报;2003年

7 临城县畜牧局 李路民;猪得弓形虫病 吃了猫的亏[N];河北科技报;2002年

8 李水源;当前猪场弓形虫病的防控[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3年

9 刘延年;家畜弓形虫病的防治[N];中国畜牧水产报;2001年

10 邢台市兽医院 邢兰君 高社朝;猪高烧不退 没准是弓形虫病[N];河北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萌;弓形虫感染早期家猫小肠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王铭;弓形虫移动联结复合物成员棒状体颈部蛋白4的功能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

3 陈小庆;不同基因型弓形虫多组学分析及其对小鼠肝脾代谢组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8年

4 闻慧琴;弓形虫多态性毒力相关效应分子GRA15_Ⅱ/ROP 16_(Ⅰ/Ⅲ)致小鼠不良妊娠结局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5 刘卿;弓形虫MIC6/7/8及GRA15互作蛋白的筛选、鉴定及GRA15对宿主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7年

6 韩亚莉;弓形虫扁菱形蛋白酶4和组织蛋白酶C1的免疫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7 徐颖;弓形虫RH、PRU和VEG虫株中ROP38功能的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8 张晓;雌二醇和孕酮对弓形虫侵染的影响及其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2018年

9 司进;弓形虫病免疫诊断及靶向生物治疗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5年

10 王洪法;弓形虫ROP2基因在大肠杆菌和卡介苗中的表达及免疫原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倩玉;弓形虫TR基因与ROP18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刘辉;弓形虫表面抗原糖蛋白相关序列SRS47D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白梦捷;弓形虫致密颗粒蛋白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4 陈运通;弓形虫自噬相关蛋白TgATG12促进TgATG8在顶质体外膜定位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5 熊乙丁;弓形虫profilin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其抗体对弓形虫增殖影响[D];遵义医科大学;2019年

6 马群山;弓形虫3种钙依赖蛋白激酶的克隆表达及对小鼠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张雅岭;弓形虫病免疫胶体金诊断试纸条的研制[D];广西大学;2014年

8 朱丙伦;刚地弓形虫SHR虫株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9 冯q

本文编号:27349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349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4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