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性质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12.2
【图文】:
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沙棘灌丛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性质的影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2.1 试验样地概况本试验样地设置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及其毗邻的夏河县,地藏高原东缘,平均海拔 2900 m,该地区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点,温为 1.7℃,无四季之分,只有冷季和暖季。
图 3-1 中国沙棘灌丛和草本植物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特征Fig 3-1 The variation of root biomass with soil depth beneath the shrub of Hippophaerhamnoides L. ssp. sinensis and herbaceous plants outside the Hippophae rhamnoides L. ssp.sinensis canopy.3 块样地,在 1 米深的土壤剖面里,中国沙棘灌丛根生物量均值(15.3 kg m-2)比草本植物(8.4 kg m-2)高 45%。中国沙棘灌丛和草本植物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且同一土层之间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㩳0.001)。中国沙棘灌丛根生物量在 0.6 米土壤深度以下迅速减少,说明它的根主要分布在 0-0.6 米之间;而草本植物根生物量在土壤深度 0.3 米以下迅速减少,说明它的根主要分布在 0-0.3 米之间。在 0.6-1.0 米土壤深度,二者之间根生物量差异并不明显。由上述可知:中国沙棘灌丛根的分布范围更广更深,灌丛根系能够截获更多的土壤养分,供自身利用。同时,它的根际分泌物和脱落物能够改变周围土壤养分含量(图 3-1)。
213-2 亚娄贡玛、麻当、博拉 3 块样地,中国沙棘灌丛和草本植物根中碳含量和碳储深度的变化特征(*,**,***分别表示在 P㩳0.05,P㩳0.01 和 P㩳0.001 水平上差ns 表示没有差异即 P㧐0.05;V 表示植被类型,D 表示土壤深度,V × D 表示植被壤深度的交互作用,B 表示区组) 3-2 The variation of Root C content and Root C stock beneath the shrub of Hippomnoides L. ssp. Sinensis and neighboring herbaceous plants at different depths in meadoe separate sites Yalou, Madang and Bola. Results of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 not significant at P ≥ 0.05; *: P < 0.05; **: P < 0.01; ***: P < 0.001) are included inre, with vegetation type of plots (V) and soil depth (D) as fixed factors (interaction betetation type and soil depth is abbreviated as V × D) and a consideration of block- strucign (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洋洋;杨雪芳;王斌;张琼姝;郭海利;张小民;;中国沙棘与丰宁雄叶中芦丁含量的比较[J];山西农业科学;2017年05期
2 马玉花;刘品高;周至远;高英;向前胜;;干旱胁迫对青海野生中国沙棘生理特性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23期
3 栗宏林;杨文姬;;中国沙棘、俄罗斯沙棘及杂交子代光合特征比较研究[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11年03期
4 鲁先文;马瑞君;孙坤;;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ssp.sinensis Rousi)的开花特性及风媒传粉距离的检测[J];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5 史玲芳,罗红梅,李运学;丘依斯克与中国沙棘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J];沙棘;2000年01期
6 王军宪,刘万军,尤晓娟,布哈里且木,常永红;中国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测定初报[J];沙棘;1999年02期
7 陈体恭;曾丽静;李茸;赵鸿志;;甘肃省渭源中国沙棘不同部位生化成份的比较和最佳采集期的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1987年01期
8 张佑文;;药用植物中国沙棘的开发利用——记中国沙棘阶段科研成果[J];医学研究通讯;1987年10期
9 刘本立;李霓;贾凌云;张辉;苏雪;侯勤正;孙坤;;黑河上游灌丛建群种中国沙棘自由授粉子代父本分析和花粉流[J];植物科学学报;2019年02期
10 黄铨;;中国沙棘育种研究进展[J];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单金友;;沙棘种质资源引进与创新研究概述[A];第四届全国果树种质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单金友;吴立仁;丁健;王丽东;;沙棘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A];现代果树示范区创建暨果树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闫晓玲;孙耀胜;张文明;杨莉;;黄土高原沟壑区美国白蜡的引种试验及栽培方式研究[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4 李甜江;李根前;徐德兵;贺斌;;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灌水强度的响应[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4 人工林培育理论与技术论文集[C];2009年
5 刘洪章;齐洁;;沙棘糖、酸、维生素C和SOD动态变化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顾恒;张浩;陈雏;刘显波;;青藏高原地区中国沙棘的资源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李根前;陈诗;;克隆植物中国沙棘种群动态及其机理[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吴林;霍焰;李亚东;张志东;;沙棘叶片组织结构观察及其与抗旱性的关系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高国雄;史常青;贾俊姝;李文忠;;祁连山南麓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的土壤效应[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10 黄铨;;沙棘的遗传改良及其进展[A];持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包乌云;左中倾力打造“中国沙棘之乡”“中国海棠之乡”[N];通辽日报;2019年
2 李瑞芳;我市致力打造“中国沙棘之都”[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志军;中国沙棘汁 与日本市场[N];经济观察报;2006年
4 钟勇;中国沙棘在玻开花结果[N];中国水利报;2003年
5 记者 王雨;漳县被命名为“中国沙棘之乡”[N];甘肃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铁铮;中国沙棘在玻利维亚成长[N];中国绿色时报;2003年
7 记者 贾达明 通讯员 许新桥;“中国沙棘开发利用与生态工程建设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N];中国绿色时报;2002年
8 阎培华;中国沙棘将落户玻利维亚[N];中国水利报;2001年
9 洛桑才让;争流逐浪悬征帆[N];青海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田春杰;中国沙棘、云南沙棘和江孜沙棘居群的化学成分与遗传多样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2 徐刚;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不同种群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差异与干旱诱导蛋白的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7年
3 李俊;中国沙棘体细胞胚胎的发生及BADH遗传转化拟南芥相关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李甜江;中国沙棘人工林衰退的水分生理生态机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旭;中国沙棘平茬萌蘖特征的基因表达差异[D];西南林业大学;2018年
2 赵灵;中国沙棘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9年
3 康莹;中国沙棘叶黄酮提取精制工艺优化及其活性的初步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年
4 王瑞雪;中国沙棘谱系地理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玮;沙棘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6 曾诚;中国沙棘克隆生长调节的光合生理机制[D];西南林业大学;2016年
7 王官;6个大果沙棘品种在山西引种栽培初期的适应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8 雷庆哲;阜新地区沙棘杂交子代对比试验及新品种选育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栗宏林;沙棘杂交子代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10 张英楠;中国沙棘不同品系有效成分的比较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72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72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