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稻鸭共育技术运用生态学原理,实现动物和植物间的互利共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举措。当前,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了稻鸭共育对土壤肥力、温室气体排放、水生生物、水稻生长等的影响,然而,结合温室气体排放综合评估稻鸭复合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的研究尚显薄弱。因此,本研究通过2009~2010两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稻鸭共育对稻田土壤和水体营养元素、水生生物、温室气体等的影响,并综合分析了稻鸭共育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本研究结果为实现绿色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鸭共育显著改善稻田土壤氧化还原状况,增强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稻鸭共育处理较常规稻作处理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增幅达28.8~44.0 mV(P0.05)。与常规稻作处理相比,稻鸭共育处理使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与蛋白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28.3%~48.3%(P0.05)、27.2%~30.3%(P0.05)、13.3%~156.2%(P0.05)和19.9%~27.6%(P0.05)。稻鸭共育模式下,NH_4~+-N、NO_3~--N和微生物量氮含量分别较常规稻作提高了32.5%~42.7%(P0.05)、24.6%~26.2%(P0.05)和12.6%~16.7%(P0.05)。(2)稻鸭共育显著提高田面水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浓度,增加田面水无机氮和总磷含量,增加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相对于常规稻作处理,稻鸭共育处理田面水DO平均含量增加了20.0%~22.0%(P0.05)。在稻鸭共育期间,与常规稻作处理相比,稻鸭共育处理总氮含量提高81.1%~101.1%(P0.05),总磷含量提高32.7%~41.2%(P0.05),NH_4~+-N含量增加45.4%~80.0%(P0.05),NO_3~--N含量增加11.8%~18.3%(P0.05)。(3)稻鸭共育显著降低田面水藻类和水生动物种类与生物量,导致稻田水体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与常规稻作处理相比,稻鸭共育处理绿藻门与蓝藻门种类显著降低了21.3%~26.7%(P0.05)与29.9%~32.9%(P0.05),硅藻门、绿藻门与蓝藻门生物量分别下降46.7%~52.9%(P0.05)、27.1%~29.0%(P0.05)与13.6%~47.1%(P0.05),藻类辛普森指数和香农指数分别降低11.6%~24.5%(P0.05)与9.9%~21.3%(P0.05)。与常规稻作处理相比,稻鸭共育处理轮虫生物量、枝角类与桡足类水生生物量和总原生动物生物量分别降低36.1%~48.2%(P0.05)和34.6%~41.0%(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硅藻门、蓝藻门、绿藻门的种类数、生物量均与各种氮、磷营养盐呈显著负相关,裸藻门种类数、生物量则与所有氮、磷营养盐呈显著正相关。(4)稻鸭共育可影响稻田N_2O和CH_4排放,进而影响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与常规稻作处理相比,稻鸭共育处理N_2O排放量提高6.1~15.5倍(P0.05),CH_4排放量下降32.0%~32.7%(P0.05),GWP显著降低约28%(P0.05)。稻鸭共育处理较常规稻作处理增产2.7%~3.6%(P0.05),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reenhouse gas intensity,GHGI)显著下降41.3%~44.8%(P0.05)。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稻鸭共育主要通过三个过程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即通过鸭子活动(例如觅食等)抑制水生生物和促进土壤与大气交换,提高田面水DO浓度和土壤Eh;或通过鸭子排泄和活动等行为提高土壤无机氮;或通过觅食行为抑制水稻无效分蘖,促进水稻生长,进而影响N_2O和CH_4排放。(5)基于N_2O和CH_4排放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表明,与常规稻作处理相比,稻鸭共育处理经济效益(Economic benefit,EB)显著提高37.8%~39.2%(P0.05),生态经济效益(Net ecosystem economic benefits,NEEB)提高39.7%~40.8%(P0.05),表明稻鸭共育是一项低碳丰产的稻田种养模式,是符合当前国家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之一。综上所述,稻鸭共育系统可有效提高土壤与水稻速效养分,改善土壤氧化性,显著降低CH_4排放,降低综合温室潜势。同时,由于稻鸭共育抑制杂草、藻类与原生动物生长,使得系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了水稻产量、系统经济与生态效益,因此,稻鸭共育模式是当前是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对于确保国家口粮安全、推进绿色兴农、实现质量兴农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511;S834
【图文】: 结合土壤与田面水养分的变化规律,探明温室气体排放与浮游生物间的关系,最终分析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图1-1)。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稻鸭共育对土壤与田面水养分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水稻关键生育期的土壤与田面水采样,分析土壤全氮、全磷、无机 N、有效 P 含量的季节变化,研究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探究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动态
试验期间稻田气温的季节性变化
图 3-2 不同处理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2 Sesonal changes in soil temperature under differ 年稻鸭共育对稻田土壤温度没有显著影响 ℃,2010 年土温变化范围在 24.48℃~30.1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世凯;谢平;倪乐意;张琳;;氮磷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浅水湖泊群浮游植物类群的影响(英文)[J];集成技术;2015年06期
2 褚素贞;张乃明;史静;;云南省设施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趋势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年15期
3 孙文通;张庆阳;马旭洲;王武;王昂;;不同河蟹放养密度对养蟹稻田水环境及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4 王昂;王武;马旭洲;;稻蟹共作模式的发展历程和前景展望[J];吉林农业科学;2013年03期
5 冯尚宗;唐开平;王世伟;赵桂涛;刘启智;;稻鸭共育生态栽培模式对有机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6 张帆;陈源泉;高旺盛;;“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稻季磷循环[J];生态学杂志;2012年06期
7 张帆;;“稻鸭共生”养分归还特征及水稻植株对氮、磷的吸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年03期
8 蒋建斌;陆建学;;海水桡足类的营养及在鱼、虾、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J];渔业信息与战略;2012年01期
9 张帆;陈源泉;隋鹏;高旺盛;;“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稻作季节氮循环[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1期
10 聂泽宇;梁新强;邢波;叶玉适;钱轶超;余昱葳;边金云;顾佳涛;刘瑾;陈英旭;;基于氮磷比解析太湖苕溪水体营养现状及应对策略[J];生态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霍元子;黄海浮游动物功能群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刘小燕;稻鸭鱼生态种养对稻田甲烷减排及水稻栽培环境改善的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尤国生;稻—鸭共作对山区水稻田杂草控制效果及增产效应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2 郑敏;稻鸭共育稻田水体藻类多样性及其与氮磷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3 赵火华;湖北省稻鸭共育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评价[D];石河子大学;2009年
4 张建宁;稻鸭共育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环境影响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
2787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87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