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草甸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12.2
【图文】:
过肉眼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古菌、细菌、真菌、病毒藻类等(陈森林,2010)。在自然界中,土壤微生物资源最为约有 5×l05种细菌存在于土壤中,每克土壤中大约含有 104 al., 2002)。土壤微生物种类多样,如此数量巨大且种类丰富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难以被预测(Fitter et al., 2005;潘根兴,微生物碳循环与固碳途径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更是构成有机体的必需元素,碳的生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生态系统固碳主农田、湿地和海洋等生态系统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自然捕获大气扬等,2013)。
图 1-2 微生物驱动的碳循环过程物固定碳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异养固定和自养固定。异养固定是通以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在代谢过程中固定少量的 CO2,CO2一碳源,通过自养微生物以光能或还原性无机物氧化时所产生的化源同化 CO2生成有机物。二者固定 CO2区别较大,自养微生物固超异养微生物。光能自养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生长与代谢,主要包括光合微生物和藻类,而化能自养微生物通过电位电子供体的氧化反应提供生长代谢的能量,比较常见的有硫、氢氧化细菌等(Madigan, 2000)。已经发现了 6 条微生物的碳固定途径:卡尔文循环、还原柠檬酸辅酶 A 途径、3-羟基丙酸双循环、3-羟基丙酸/4-羟基丁酸循环
图 1-3 卡尔文循环途径(Tabita, 1988)多种生态系统固碳土壤微生物的研究 RubisCO 编码基因的固碳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研究主要是在基传多样性,现有研究多集中在水生生态系统(Xu et al., 1996;Br ue凤云,2016),而有关陆地生态系统中固碳微生物的研究多数集件区域内,常见的多为陆地大块农田区域土壤(Hanson et al., et al., 2007),通过特定环境中重要因素的变化,研究其对土壤固样性的影响。然陆地范围内,对于不受植被影响的环境研究,Nanba 等在 200州的盐沼和基拉韦厄火山灰中的兼性自养细菌 rbcL(cbbL)基布进行研究,来自火山灰的微生物克隆序列属于 rbcL IC 分支,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种植固碳森林 守护多彩地球[J];浙江林业;2018年06期
2 魏文俊;;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过程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林业科技;2017年01期
3 王秀云;宋绪忠;徐晓云;高美蓉;陈秀娟;杨华;徐高福;方柄富;;林分结构与固碳功能的耦合关系模型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7年03期
4 江娴;王润发;黄开耀;魏凤;;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中国生物固碳领域研发态势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5年06期
5 飞雪;;集三域生物之力,合成一条高效的固碳通路[J];中国科技教育;2017年04期
6 刘柳松;施建成;;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固碳量对气温升高的响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7 高扬;何念鹏;汪亚峰;;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及其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3年07期
8 李其营;杨光耀;刘炜;;园林植物固碳功能景观构建[J];科技创业家;2013年20期
9 宋华伟;丰剑利;;绿色住宅的固碳技术与应用[J];华中建筑;2011年06期
10 黄永梅;龚吉蕊;张新时;;我国开展生物固碳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及其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科学基金;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德仁;;内蒙古森林固碳动态变化[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刘建军;康永祥;马长欣;姚正阳;;陕西省森林固碳增汇功能评估[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勇;章守宇;;浒苔光合固碳生态动力学研究综述[A];2016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6年
4 王丽勉;秦俊;高凯;黄娟;胡永红;;室内植物的固碳放氧研究[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芮雯奕;李玉娥;路明;张卫建;;保护性耕作下我国农田土壤的固碳效应估算及其政府补贴策略[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6 ;第11章 森林的固碳功能与全球温暖化[A];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森林问题卷[C];2002年
7 徐明岗;张文菊;张会民;段英华;丛日环;;长期不同施肥下我国农田土壤固碳与增产协同效应[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章银柯;董延梅;马婕婷;包志毅;;基于园林植物固碳效益评价的低碳植物景观设计研究——以杭州西湖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6年会论文集[C];2016年
9 宁堂原;田慎重;李增嘉;;多样性耕作有利于协调麦玉两熟农田的作物生产和固碳减排[A];2016年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与生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10 史军辉;史彦江;刘茂秀;王新英;;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固碳效益评价——以疏附县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温瑾;森林草地固碳课题启动[N];科学时报;2010年
2 记者 耿倩;“设施蔬菜高效固碳技术研究”成果一箩筐[N];科学导报;2017年
3 林小春;科学家发现固碳新方法[N];人民政协报;2017年
4 记者 王永锋;去年全省森林与湿地固碳1338.49万吨 释氧2927.14万吨[N];陕西日报;2017年
5 记者 吴清泉;我省生物固碳项目获法国开发署贷款[N];云南日报;2010年
6 记者 李长青;近50年森林固碳量呈增加趋势[N];中国气象报;2009年
7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王效科 刘魏魏 逯非;影响森林固碳的因素[N];中国科学报;2019年
8 本报记者 吴月辉;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家底首次摸清[N];人民日报;2018年
9 记者 朱筱杰;市林业局:兴林固碳 助推发展[N];威海日报;2011年
10 ;固碳,改变人类家园[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鸿翔;核诱变及碳胁迫促进微藻光合作用及生长固碳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2 岳军伟;甘肃主要森林类型固碳动态、潜力及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年
3 邸佳颖;长期施肥下典型农田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饱和亏缺特征及驱动因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4 梁丰;我国典型农田土壤固碳效率的时空差异特征及驱动因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5 孙文娟;中国农田土壤碳氮变化及氮素对稻麦作物固碳效益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郑国侠;南黄海浮游植物的固碳强度与污染物胁迫下海水碳源/汇格局的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7 李刚;中国南海浮游植物光合固碳与阳光紫外辐射关系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8 芮雯奕;长三角农田土壤固碳技术的固碳潜力及激励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于洋;高寒沙地不同林龄乌柳人工防护林固碳功能[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10 赵鑫;基于Meta-analysis对我国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固碳减排效应及其潜力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北辰;青藏高原北部湖泊沉积物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固碳功能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9年
2 狄亚楠;腐朽对木材固碳量的影响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3 王哲;青藏高原草甸土壤中固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年
4 肖永良;高浓度CO_2条件下稻田土壤自养固碳细菌群落结构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5 赵娟;土壤淹水和有机肥添加对自养固碳菌群群落结构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6 李立峰;Fe(Ⅱ)添加对水稻土细菌与自养固碳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7 王春杰;我国长江中下游稻田不同施肥模式的固碳减排效应及推广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8 申家朋;甘肃省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固碳效益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陈弘俊;微藻脱硝固碳净化烟气工艺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10 徐晓丹;烟气CO_2溶解传质及光合转化促进微藻生长固碳产油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92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79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