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dM蛋白在鸭疫里默氏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S852.61
【图文】:
spr 及其同源性基因在拟杆菌门中的分布Fig 1.1 Distribution of gld and spr orthologs in completed Bacteroidetes genom(Mcbride and Yongtao, 2013)泌系统力因子的释放有赖于专属的分泌系统,自 1982 年 Goebel W 等(G现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依赖分泌系统分泌毒力因子溶血素 A 以种蛋白质分泌系统,包括:I 型、II 型、III 型、Ⅳ型、V 型、Ⅵ型泌系统一般都横跨细菌的内膜,周质和外膜,不同分泌系统的分Ⅳ型、Ⅵ型分泌系统的分泌物在胞内合成后可直接穿过细胞膜孔II 型、V 型则是先通过内膜的双精氨酸转运途径(Sec/Tat system至周质,再通过外膜转运系统将底物运送至相应位置,这种方015),Ⅶ型、Ⅷ型则与细菌的Ⅰ型菌毛和 curli 蛋白分泌有关(De菌的繁殖传播和适应环境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它们能够促进细、抵御宿主的抗菌系统,抵御生物和化学试剂的杀伤以及在真核
数细菌降解几丁质的关键酶(Rhodes, et al., 2011)。滑行运动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无滑行运动的菌中同样存在着 gld 基码产物,这提示了该类基因存在更多功能上的潜力。牙龈卟啉单胞菌(Por)也是拟杆菌门的成员,但无滑行运动能力,缺乏传统的分泌系统,但该菌分的毒力因子,可引起人的牙周疾病,Keiko S 等通过基因组序列分析和比对泌与十一种蛋白有关,包括 PorK, PorL, PorM, PorN, PorW, PorT, PorX , PorY, rN, PorP 和 Sov 等。有趣的是,这十一个蛋白中有七个蛋白(PorK, PorL, P,PorT) 与约氏黄杆菌的滑行运动相关蛋白在序列上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并且缺失后牙龈卟啉单胞菌不能正常分泌牙龈素,而当约氏黄杆菌 porT 的同源基的滑行运动,ChiA 的分泌及细胞表面与滑行运动相关的蛋白 SprB 分泌都出在拟杆菌门中存在着某种特殊的蛋白分泌系统且这种分泌系统和细菌的滑行并将这种分泌系统称之为 Por 分泌系统(PorSS)(Sato, et al., 2010)。2013 年,M性分析比对了拟杆菌门中的几十种菌,发现 Por 分泌系统存在于该门的大多该分泌系统组分在拟杆菌门中高度保守,系统组分和分泌底物特点都与其 I有着显著差异,并与细菌的致病能力相关,因此将其命名为一种新的分泌系,该分泌系统为拟杆菌门所特有(Mcbride and Yongtao, 2013)。
硕士学位论文 泌系统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八种分泌系统,是因为其分泌底物蛋白的方是分泌蛋白氨基端具有信号肽结构,该结构使蛋白能够被内膜 Sec 系周质,另一个更重要的特点是在分泌蛋白的羧基端含有一段大约 60-1称之为 CTDs,该结构在外膜被Ⅸ型分泌系统所识别并切割,从而使胞表面(Abhishek, et al., 2013; Glew et al., 2012; Keiko et al., 2012; Seer表明,所有的CTDs都属于TIGRFAM家族,该家族分为TIGR04131 和统所分泌的外分泌蛋白 ChiA、牙龈素等属于 TIGR04183,也叫 A 型动相关蛋白 SprB、RemA 等属于 TIGR04131,也叫 B 型 CTDs(Abhish012; Mcbride and Yongtao, 2013)。对分泌蛋白来说,CTDs 是分泌蛋白旦蛋白的 CTDs 结构损伤或是Ⅸ型分泌系统损伤,虽然这种损伤并不泌蛋白都不能分泌至胞外,从而造成蛋白在细胞周质内的聚集(Glew, e更多菌种的研究进一步阐明了拟杆菌门的这种新型分泌系统的机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莲;潘明辉;李烈东;马先合;卢景华;黄冲;;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报告[J];广西畜牧兽医;2019年04期
2 胡积清;;一起雏鹅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当代畜牧;2018年20期
3 张相奎;杨庆磊;向华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研究进展[J];兽医导刊;2019年09期
4 杨金生;李琳;刘云志;宫江;;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J];农村新技术;2018年04期
5 许雪玲;张海文;王学梅;吴科榜;管庆丰;;预防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技术措施[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7年11期
6 任晓梅;王小兰;韩文龙;张雪梅;陈宗超;李涛;丁铲;于圣青;;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8年04期
7 许其华;李艳;;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治[J];家禽科学;2016年12期
8 汪志铮;;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J];贵州畜牧兽医;2016年06期
9 李迎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和棘口吸虫病混合感染诊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年22期
10 郑志强;张永红;郑世学;;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研究进展[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航;程荣华;苏双;姚新华;邵洪泽;;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诊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鸭疫里默氏杆菌基因组测序及比较分析[A];第六届(2015)中国水禽发展大会论文汇编[C];2015年
3 于圣青;胡青海;韩先干;王小兰;丁铲;王少辉;邹洁驰;;鸭疫里默氏杆菌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4 周小进;胡青海;韩先干;朱寅玉;丁铲;于圣青;;鸭疫里默氏杆菌交叉反应性单克隆抗体的研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廖永洪;邵华斌;杨峻;罗玲;王红琳;罗青平;温国元;张蓉蓉;艾地云;;湖北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柴虹;马康康;王永明;朱万光;李士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杨芳芳;孙亚妮;李井新;王辉;赵梦娇;苏晶;张振军;柳洪洁;谢之景;朱岩丽;姜世金;;鸭疫里默氏杆菌中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基因的检测及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胡青海;朱寅玉;屠晶;韩先干;丁铲;于圣青;;应用转座子随机诱变技术筛选鸭疫里默氏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钟雯;;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危害及防治[A];2007第二届中国水禽发展大会会刊[C];2007年
10 王永坤;庄国宏;周继宏;钱忠明;朱国强;王建业;严维巍;;水禽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诊断与防治的探讨[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沙河市示范饲料厂 张占江;如何防治鸭疫里默氏杆菌病[N];河北科技报;2015年
2 山西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部 高怀涛;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7年
3 林东祥;鸭疫里默氏杆菌病[N];中国畜牧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Kanwar Kumar;鸭疫里默氏杆菌AS87_08785基因编码IX型分泌系统的功能组分GldK[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刘洪明;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株外膜蛋白(omp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单克隆抗体制备[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3 王小兰;鸭疫里默氏杆菌烟酰胺酶基因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4 王小兰;鸭疫里默氏杆菌毒力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李继祥;鸭疫里默氏杆菌致病相关因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高继业;RaGAPDH的发现及其在R.anatipestifer致病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7 王晓佳;不同血清型的鸭疫里默氏杆菌全基因组结构特点[D];四川农业大学;2013年
8 仲崇岳;鸭疫里默氏杆菌基因分型及耐药机理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宗超;GldM蛋白在鸭疫里默氏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2 杨永胜;鸭疫里默氏杆菌gldN和tbdR3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3 吉果;鸭疫里默氏杆菌RA-GD株RecA基因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4 李生斗;鸭疫里默氏杆菌ABC外排泵的RIA_1614基因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年
5 税芸;鸭疫里默氏杆菌CH-1株B739_1343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免疫保护效果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6 李岭;鸭疫里默氏杆菌HmuY-like蛋白的功能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7年
7 温雅雯;鸭疫里默氏杆菌四环素耐药基因M949_RS06330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调控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8 高萌萌;鸭疫里默氏杆菌获铁系统的初步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9 张雪梅;鸭疫里默氏杆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免疫胶体金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8年
10 任晓梅;鸭疫里默氏杆菌生物素合成相关基因bioF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年
本文编号:2807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807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