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其与植被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6 12:20
   草地鼠害(rondent pests)是草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掌握鼠类种群动态及其与植被的作用关系是实施鼠害生态防控的前提。本研究于2005-2016年间对甘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的两个主要鼠种——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种群动态规律及其与植被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两种鼠类种群密度的季节及年际动态规律、两个鼠种的共栖关系及种群数量的时空特征,探讨了植被性状作为预测鼠类种群动态趋势的可行性,同时分析了植被调控措施(补播垂穗披碱草)对抑制鼠群(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扩张的作用机理,以期为高寒草甸鼠害防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同年度内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数与种群的绝对密度间存在不相关性。有效洞口数在鼠兔绝对密度最小的月份最高,而在绝对密度最大的月份反而相对较低,因此,有效洞口数不能用于同年度不同时段鼠群密度的比较。高原鼠兔种群密度的变动周期包含“潜伏-上升-高峰”三个时期,无衰退期,潜伏期2年,上升期2年,高峰期1年,高峰期之后种群出现“断崖式”的下降,密度趋近于零,波动周期为5年。2.同年度内高原鼢鼠新土丘数与种群绝对密度间存在不相关性。因此,新土丘数不能用于同年度不同时段鼢鼠种群密度的比较。高原鼢鼠新鼠丘数与其寻偶觅食活动密切相关,1年中出现2个挖掘活动高峰期,4月至5月出现第1次挖掘高峰,10月出现第2次挖掘高峰。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波动周期包含“潜伏-上升-高峰-衰退”四个时期,潜伏期3年,上升期1-2年,高峰期1年,衰退期1年,波动周期约为6-7年。3.物种丰富度随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禾草生物量比重、莎草生物量比重随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p0.05),杂类草生物量比重随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杂类草生物量比重、地上生物量和植被盖度与高原鼠兔有效洞口密度之间高度相关(R~2=0.984~0.949),可用于预测高原鼠兔现时密度及未来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4.就高原鼢鼠种群消长的全过程而言,物种丰富度随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植被高度随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随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p0.05),禾草生物量比重、莎草生物量比重和杂类草生物量比重与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若将鼢鼠衰退期排除在外,禾草生物量比重则表现为随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杂类草生物量比重和物种丰富度随鼢鼠新土丘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莎草生物量比重与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植被高度和盖度与高原鼢鼠新土丘密度之间高度相关(R~2=0.813~0.942),可用于预测高原鼢鼠现时密度及未来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5.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可出现短期共栖的现象,时间一般为3年。在此过程中,高原鼢鼠种群密度随高原鼠兔密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因此,若在高原鼢鼠栖息地发现有高原鼠兔的侵入,鼠害的防控重点应及时转为高原鼠兔。6.对高原鼠兔鼠害地实施围封并补播垂穗披碱草后,高原鼠兔采食9种植物,采食率5%只有垂穗披碱草、矮呰草、草地早熟禾、细叶苔草和线叶嵩草5种,而在对照样地中鼠兔采食8种植物,且这8种植物的采食率均大于5%。与对照相比,围封并补播垂穗披碱草后:高原鼠兔运动速度由原来的1.25m/s增加到2.08m/s;警戒距离由原来的13.18m降低到7.35m;警戒比例由原来的23.88%增加到31.41%。植被高度和盖度与高原鼠兔的运动速度和警戒时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警戒距离呈显著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表明,植被高度对鼠兔的影响大于植被盖度。围封并补播垂穗披碱草可显著提高植被的高度和盖度,强化了高原鼠兔的捕食风险,是导致高原鼠兔种群密度下降的重要原因。7.对高原鼢鼠鼠害地实施围封并补播垂穗披碱草后,鼢鼠种群密度呈下降趋势,随着补播年限的延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莎草类生物量比重和土壤含水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杂类草生物量比重、地下轴根生物量、土壤硬度和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禾草生物量比重和须根生物量呈增加趋势;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围封补播样地中的高原鼢鼠相对种群密度与土壤硬度、土壤容重、轴根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和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轴根系植物的地下生物量与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之间高度相关(R~2=0.918)。围封补播垂穗披碱草导致高原鼢鼠的生境适合度下降,进而对其种群密发展产生抑制作用。其中,轴根系植物的减少是导致高原鼢鼠种群密度下降的根本原因。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81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海玲;;刚察县高原鼠兔防治现状[J];青海农牧业;2008年03期

2 ;成都生物所在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研究中获进展[J];江西饲料;2017年02期

3 王志洁;汪洋;安志芳;魏琳娜;魏莲;魏登邦;;高原鼠兔组织中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的作用机理[J];四川动物;2017年06期

4 ;高原鼠兔——朋友还是敌人[J];军事文摘;2017年22期

5 弘湘;;高原鼠兔和它的邻居与天敌[J];课外语文;2015年Z1期

6 湘泓;;高原鼠兔和它的邻居与天敌[J];百科知识;2014年09期

7 贺连选,崔芳年,赵青山;互助县灭治高原鼠兔取得成效[J];青海草业;2005年02期

8 张毓;刘伟;王学英;;高原鼠兔贮草行为初探[J];动物学研究;2005年05期

9 刘发央,刘荣堂;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的研究现状及最新进展[J];甘肃科技;2002年03期

10 叶润蓉,曹伊凡;高原鼠兔血清无机元素含量的分析[J];兽类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洁;汪洋;安志芳;魏琳娜;魏莲;魏登邦;;高原鼠兔组织中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的作用机理[A];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代谢、比较生理与应激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7年

2 魏登邦;;高原鼠兔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的特性[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丁晓涛;何秀琼;曹玉琼;李发明;谢文彬;;高原鼠兔繁殖及种群年龄结构的初步研究[A];四川草业科技十年进展[C];2004年

4 李波;王勇;张美文;陈剑;王忠全;扎西;洛桑达娃;小扎西;;藏北草原应用特杀鼠2号防治高原鼠兔现场试验效果观察[A];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第四届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建梅;张堰铭;王德华;;高原鼠兔体重调节和产热适应的季节性变化[A];第二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苏建平;蔡振媛;曹伊凡;崔庆虎;;高原鼠兔种群恢复期繁殖潜能释放的证据[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李来兴;李明财;易现峰;朱筱佳;;高原鼠兔生物控制——补草祛鼠研究初报[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李来兴;李明财;易现峰;朱筱佳;;高原鼠兔田间统计技术——礼佛法[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王建梅;张堰铭;王德华;;青藏高原高原鼠兔的能量代谢、产热能力和体重的季节性调节[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10 蒋巍;魏万红;杨生妹;;单宁酸对高原鼠兔脂代谢的影响初探[A];第七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供稿;高原鼠兔[N];西藏日报;2004年

2 司马宪光 包万智;高原鼠兔养殖前景看好[N];中国特产报;2002年

3 团州委;康巴草原的“守护神”[N];甘孜日报(汉文);2007年

4 记者 熊裕华;守护绿色草原[N];西藏日报(汉);2011年

5 张泽远 卫韦华;甘肃草原上的人鼠较量[N];西部时报;2010年

6 记者 马延芳;高原土著动物适应低氧环境机理研究获突破[N];科技日报;2015年

7 州总工会供稿;把爱写在草原[N];甘孜日报(汉文);2010年

8 李维东;鼠害、兔害?还是鼠兔害?[N];中国绿色时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卫万荣;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种群消长规律及其与植被关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2 聂海燕;植食性小哺乳动物种群进化生态学研究:高原鼠兔种群生活史进化对策[D];浙江大学;2005年

3 白振忠;高原鼠兔对缺氧、寒冷极端高原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研究[D];青海大学;2015年

4 殷宝法;高原鼠兔性比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扬州大学;2011年

5 杨甲芳;青藏高原三种小哺乳动物CRFR1α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孙飞达;高原鼠兔洞穴密度对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及土壤特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7 陈海燕;基于视频序列的高原鼠兔检测与跟踪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6年

8 刘群秀;藏狐的活动规律、家域特征及生境选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洁;高原鼠兔组织中精子特异性乳酸脱氢酶的作用机理[D];青海大学;2018年

2 王帆;基于改进CV模型的高原鼠兔图像分割方法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3 倪艳婷;食物变化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8年

4 于成;高原鼠兔干扰对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的空间多尺度分析[D];兰州大学;2018年

5 游群;高原鼠兔种群动态与种群统计特征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6 麻安卫;植物次生代谢物对高原鼠兔摄食及生理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年

7 陈林;VEGF_(XXX)剪切体在高原鼢鼠与高原鼠兔各组织中表达的研究[D];青海大学;2014年

8 王世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及其结合蛋白参与低氧应激的调节[D];浙江大学;2005年

9 王立英;青南高原多房棘球绦虫中间宿主分布与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10 朱瑞娟;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肝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系统的功能差异[D];青海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198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8198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3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