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见植物出苗及生长繁殖对增温的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4 09:24
   种子出苗是植物最早的生活史阶段,种子出苗特性(出苗时间、出苗率、出苗速率等)对植物后续功能特征的表达以及适合度都具有深远影响。种子出苗也是植物生活史最脆弱的阶段,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最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因此对植物出苗特性及其与生长繁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暖对植物种群动态、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种子出苗生态学特征,同时通过人工模拟增温的手段研究了植物出苗特性、生长、繁殖对增温的响应,以及各响应间的相互关系。本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野外实验:1)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265个物种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种子出苗特性;2)采用开顶式增温箱模拟气候变暖,研究了气候变暖对以上植物出苗行为的影响;3)以12个高寒草甸物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增温箱模拟气候变暖,研究了气候变暖对植株高度、总生物量干重、根冠比、繁殖投入和繁殖分配等植物功能特性的影响,并分析这些植物功能性状与种子出苗特性的关系。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和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的出苗特征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的野外出苗率普遍较低,大部分物种的出苗高峰期出现在春季,出苗高峰期出现在秋季和夏季的物种相对较少。系统发育和种子大小是影响野外种子出苗时间的两个最大因素。植物的出苗特征具有显著的系统发育保守性,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往往具有相似的出苗行为。总体水平上,小种子植物的出苗显著早于大种子植物。出苗时间对出苗率有显著影响,早出苗的物种往往具有较高的出苗率,也就是说在种子成熟扩散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苗率将逐渐降低。植物的出苗时间是其根据自身特征进行权衡的结果,较早的出苗可使植物获得较高的出苗率,也有利于其提前占据资源空间,但是它们却会因此面临更长时间的低温和霜冻带来的伤害。(2)增温对高寒草甸植物出苗行为的影响增温导致部分物种的出苗受到限制,导致整体水平上物种平均出苗率下降,种间出苗时间趋于集中。增温对一年/两年生物种种子出苗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增温后多年生物种的种间出苗率出现分化,种间出苗时间趋向集中。这就意味着在将来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多年生物种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增加,因此其将经历更大的种间竞争压力。增温后大种子植物和小种子植物的出苗时间趋向一致,同时增温显著提高了大种子植物的出苗率,这表明增温有助于群落中大种子植物种群的增长。系统发育和增温对出苗率和出苗时间的影响存在显著地交互作用。植物出苗对增温的响应往往会因不同的科而异,增温后有些科内植物的出苗变好,而有些科内植物的出苗变差。因此增温可能会改变群落内的系统发育组成(谱系结构)。增温导致群落中的优势种出苗时间推迟且种间出苗时间趋于集中,而稀有种的种间出苗率出现分化,这也可能会使群落结构在气候变暖后发生变化。(3)增温对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及其与植物出苗行为特征的关系增温导致出苗高峰期在秋季的物种平均出苗时间推迟,而出苗高峰期在春季/夏季的物种平均出苗时间提前。增温使整体水平上物种的平均植株高度和生物量显著增加,但是出苗高峰期在秋季的物种的平均株高和生物量在增温后并未明显增加,这可能与增温导致秋季出苗推迟有关。在整体平均水平上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的根冠比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气候变暖后,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根系对水分和营养物质吸收的难易程度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因此该地区植物不需要通过改变资源在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分配来调节自身对水分和营养的吸收能力。增温后植物营养生长比例增加,繁殖分配下降。另外,在对照条件下植物的出苗时间对繁殖投入仅有直接作用而没有间接作用,而增温条件下出苗时间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繁殖投入,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植物性状间接影响繁殖投入。这说明气候变暖后出苗时间对其他植物性状的影响更加显著。增温与物种在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方面均存在显著地交互作用,这表明植物的生长繁殖对增温的响应会在不同的物种间存在差异。因此,增温后各物种在群落内的相对优势度可能会改变。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S8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青措;;氮磷钾不同施肥配方对高寒草甸植物养分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年05期

2 杨福国;;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简介[J];生态学杂志;1987年06期

3 杨福囤;;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简介[J];中国草业科学;1987年05期

4 赵新全;皮南林;;高寒草甸草场主要生态因子与绵羊体重变化的通径分析[J];家畜生态学报;1987年02期

5 刘海原;;玉树地区高寒草甸的类型及其利用价值[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8年03期

6 杨豫海;王延宁;;鼠类对高寒草甸草场土壤肥力破坏的调查报告[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1988年04期

7 张树源;;海北高寒草甸植物群体的贮存能量和积累能量[J];中国草原;1988年04期

8 皮南林;王启基;赵新全;;青海高寒草甸草场优化放牧方案及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1988年01期

9 张金霞,陈伟民,王在模,曹勇,师治贤;青海海北高寒草甸土壤中的硒[J];环境科学学报;1989年04期

10 赵新全,王启基,皮南林,周兴民,冯金虎,张堰青;青海高寒草甸草场优化放牧方案的综合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广民;杜岩功;梁东营;王长庭;王启兰;;高寒草甸两种类型植物对甲烷汇的影响[A];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李月梅;曹广民;;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的初步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王秀红;郑度;;青藏高原高寒草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王文颖;;高寒草甸土地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植被碳氮含量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植物生态学前沿论坛第三届全国克隆植物生态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闫霜;张黎;;氮添加对高寒草甸植被光合作用的影响[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6 王启兰;宋磊;曹广民;王长庭;;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土壤酶活性的研究[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孙飞达;龙瑞军;;鼠类活动对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初级生产力的影响[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褚晖;郭松长;郭新异;刘力华;孙嘉辰;赵亮;;高寒草甸雀形目鸟类子代性别鉴定和微卫星引物筛选及应用[A];第三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9 张力;刘彩琴;郑中朝;周学辉;肖西山;焦婷;冯瑞林;李伟;苗小林;;青海三角城种羊场高寒草甸草场氮、硫的季节变化及其盈缺分析[A];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议论文集(2003~2004)[C];2004年

10 韩发;李以康;周华坤;吴兵;师生波;王学英;冉飞;;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记者 马新;中科院生物所高寒草甸研究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N];青海日报;2016年

2 记者 张目 朱国亮;丰腴的青藏高寒草甸草枯畜减[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3 记者 崔国辉;极端降雨对高寒草甸生态效应影响显著[N];中国气象报;2016年

4 记者戴随刚;三江源高寒草甸区域生态逐渐恢复[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姜辰蓉 戴随刚;三江源区高寒草甸区域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西藏高原生物研究所供稿;高原精灵 藏羚羊[N];西藏日报;2003年

7 ;青藏铁路与环保同行[N];大众科技报;2004年

8 顾玲 马勇 樊曦;大西北如何养活更多人?[N];中国民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中华;基于土壤及植物生物标记物的高寒草甸退化研究[D];青海大学;2018年

2 曹素珍;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常见植物出苗及生长繁殖对增温的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3 刘阳;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放牧系统温室气体排放[D];兰州大学;2018年

4 王辉;玛曲高寒草甸沙化特征及沙化驱动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牛克昌;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主要组分种繁殖特征对施肥和放牧的响应[D];兰州大学;2008年

6 杨振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被土壤系统对放牧和氮添加的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7 芦晓飞;西藏米拉山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周小龙;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组建和生产力对施肥的响应机制[D];兰州大学;2016年

9 李君勇;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功能对环境干扰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6年

10 张仁懿;亚高寒草甸不同功能群植物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贤;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开花植物花寿命的变异及影响因子[D];兰州理工大学;2018年

2 徐颖怡;气候变化对若尔盖高原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年

3 牛钰杰;高寒草甸土壤裂缝形成原因及其生态学影响评估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4 周杰;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冻融退化过程中群落及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5 余开亮;亚高寒草甸不同退化程度冠层截留容量及其与冠层特征的关系[D];兰州大学;2012年

6 王钊齐;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放牧侵蚀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王苗苗;三江源区高寒草甸草产量遥感监测及植物碳汇动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张骥;氮磷添加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降解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7年

9 刘洋;氮、磷添加对青藏高原亚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10 周显辉;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种子库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55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8255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7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