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加外源碳对川西北沙化土壤团聚体重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08 23:55
施加外源碳是促进退化土壤团聚体形成及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有效途径,然而外源碳种类和施加比例在沙化土壤团聚体重构中研究较少。以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施加不同种类(玉米秸秆、牦牛粪和有机肥)和不同比例(1%、3%和9%)外源碳对沙化土壤团聚体重构的影响。结果显示:施加玉米秸秆和牦牛粪相比有机肥更有利于沙化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土壤大团聚体含量随着施加比例和培养时间增加明显增多,但有机肥处理变化较小;沙化土壤团聚体MWD和GMD随着外源碳施加比例和培养时间呈现出玉米秸秆>牦牛粪>有机肥;三种外源碳施加比例较低时,沙化土壤有机碳增加幅度较接近,当比例增大到9%时,施加牦牛粪土壤有机碳增幅(196.40%)显著大于玉米秸秆(145.99%)和有机肥(99.02%)。因此,施加3%~9%的玉米秸秆和牦牛粪,能够显著提高川西北沙化土壤有机碳浓度,有效促进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的转化。
【文章来源】:中国草地学报. 2020,42(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外源碳处理下沙化土壤团聚体组成
沙化土壤有机碳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现不同的变化(图2)。在MS1、OF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浓度随着培养时间变化不明显,在MS3、OF3、YD9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浓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在YD1、MS9和OF9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浓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2.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
施加不同种类和不同比例外源碳导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不同培养时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呈现如下特点(图3)。施加不同种类外源碳与对照相比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浓度均增大,但对于同一粒级不同外源碳之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浓度差异显著(P<0.05)。>2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浓度总体表现为MS>YD>OF;0.5~2mm和0.25~0.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浓度总体表现为YD>OF>MS;而<0.25mm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浓度在3种外源碳处理下差异较小。
本文编号:2965560
【文章来源】:中国草地学报. 2020,42(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外源碳处理下沙化土壤团聚体组成
沙化土壤有机碳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现不同的变化(图2)。在MS1、OF1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浓度随着培养时间变化不明显,在MS3、OF3、YD9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浓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在YD1、MS9和OF9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浓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2.2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
施加不同种类和不同比例外源碳导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发生明显变化,不同培养时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呈现如下特点(图3)。施加不同种类外源碳与对照相比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浓度均增大,但对于同一粒级不同外源碳之间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浓度差异显著(P<0.05)。>2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浓度总体表现为MS>YD>OF;0.5~2mm和0.25~0.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浓度总体表现为YD>OF>MS;而<0.25mm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浓度在3种外源碳处理下差异较小。
本文编号:2965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96556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