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H4N2亚型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
发布时间:2021-01-17 06:38
H4亚型禽流感病毒(AIV,avian influenza virus)属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其感染宿主后通常无疾病症状表现。但已有报道表明该亚型禽流感病毒已逐渐具备结合人样受体的能力并已感染哺乳动物—猪,引起猪群爆发严重呼吸道疾病。H4亚型AIVs逐渐适应哺乳动物,部分毒株可引起动物发病甚至死亡。因此加强H4亚型AIV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基础研究对公共卫生安全意义深远。本研究对一株A/Duck/JiangXi/S21046/2012(DKJX, H4N2)进行遗传演化分析,同源性比对显示各基因来源复杂,但均来源于欧亚系毒株。HA蛋白裂解位点为典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NA蛋白和M2离子通道蛋白均未发生耐药性突变,表明该病毒对奥司他韦与金刚烷胺/金刚乙烷等抗病毒药物仍敏感。PB2蛋白627位为E,701位为D,均为典型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DKJX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不经适应直接感染哺乳动物模型小鼠,并在其鼻甲骨和肺脏达到较高的复制滴度。受体结合特性试验表明该病毒已经具有了a-2,6-唾液酸受体结合特性,进一步评价了其在哺乳动物间的水平传播能力,发现该毒株可以在豚鼠模型...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A型流感病毒复制过程和抗原型分类Fig.1.1ReplicationandantigenicclassificationofinfluenzaAviruses(RafaelA,etal,2011)
图1.2 2009大流行HlNl流感病毒发生和“抗原冻结”Fig.1.2 Emergence of an 'antigenically frozen,2009 pandemic HlNI virus(Rafael A,et al,20I J),病毒HA对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是宿主嗜性和传播的关键因素(Fig.1.3)。例如,1918年行H1N1毒株在雪紹模型上空气传播由HA的190、225位氨基酸调节。D225G突变降低了2,6-唾液酸受体的亲和力(Srinivasan,etal,2008),导致减少了病毒与人气管杯状细胞的接触和紹间的传播能力(Tumpey,etal,2007)。D225G与D190E双突变与禽HlNl毒株氨基酸一致,受体结合嗜性转向为a-2,3-唾液酸受体。尽管这一病毒能够在雪紹上呼吸道有效复制,但己传播。有效的人-人传播HPAIH5N1尚未在自然界和试验哺乳动物传播模型上产生(Steel,J?et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疾病甚至死亡的D225G(Chan,etal,20】l;Kilander,etal,2010)。这些病毒分离株a-2,3-唾液酸受体结合能力得到增强,表明这一突变给予双重受体特异性(011^11丨111丨11011,613丨,2010; Liu,etal,2010)。相对于2009年前出现的主要结合a-2,6-唾液酸受体,导致2009年大流行H1N1 SOIV主要由于结
本文编号:2982381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A型流感病毒复制过程和抗原型分类Fig.1.1ReplicationandantigenicclassificationofinfluenzaAviruses(RafaelA,etal,2011)
图1.2 2009大流行HlNl流感病毒发生和“抗原冻结”Fig.1.2 Emergence of an 'antigenically frozen,2009 pandemic HlNI virus(Rafael A,et al,20I J),病毒HA对受体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是宿主嗜性和传播的关键因素(Fig.1.3)。例如,1918年行H1N1毒株在雪紹模型上空气传播由HA的190、225位氨基酸调节。D225G突变降低了2,6-唾液酸受体的亲和力(Srinivasan,etal,2008),导致减少了病毒与人气管杯状细胞的接触和紹间的传播能力(Tumpey,etal,2007)。D225G与D190E双突变与禽HlNl毒株氨基酸一致,受体结合嗜性转向为a-2,3-唾液酸受体。尽管这一病毒能够在雪紹上呼吸道有效复制,但己传播。有效的人-人传播HPAIH5N1尚未在自然界和试验哺乳动物传播模型上产生(Steel,J?et
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疾病甚至死亡的D225G(Chan,etal,20】l;Kilander,etal,2010)。这些病毒分离株a-2,3-唾液酸受体结合能力得到增强,表明这一突变给予双重受体特异性(011^11丨111丨11011,613丨,2010; Liu,etal,2010)。相对于2009年前出现的主要结合a-2,6-唾液酸受体,导致2009年大流行H1N1 SOIV主要由于结
本文编号:29823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982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