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畜牧兽医论文 >

Circ-8073协同miR-449/34家族调控奶山羊容受性子宫内膜建立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1 05:01
  在雌性家畜生殖过程中,容受性子宫内膜是胚胎成功植入的必要条件之一。有研究报道容受性子宫内膜受损是造成胚胎植入失败的重要原因,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研究发现,非编码RNAs(ncRNAs)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并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包括胚胎植入期容受性子宫内膜的建立。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miRNAs可能在奶山羊容受性子宫内膜的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circRNAs能够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eRNA)通过“分子海绵”吸附miRNAs,并解除miRNAs对靶基因的抑制作用,从而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然而,circRNAs在奶山羊容受性子宫内膜建立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在奶山羊容受期(RE,D15)和容受前期(PE,D5)子宫内膜组织中差异性表达的circRNAs,通过RNA干扰(siRNA)、过表达、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系统、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扫描电镜、EdU、Western Blot等技术方法,从circRNA、miRNA和mRNA三个层面,研究其对奶山羊胚胎植入期间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Circ-8073协同miR-449/34家族调控奶山羊容受性子宫内膜建立的机制研究


子宫内膜Fig1-1Endometrium

子宫内膜,胚胎,胞饮


图 1-2 胚胎与子宫内膜Fig 1-2 Embryo and endometrium 胞饮突-容受性子宫内膜的形态标志物.1 胞饮突的发现胞饮突,于 1958 年首次在小鼠上被描述,是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膜顶端上的大球状突起物,呈蘑菇状(Nilsson, 1958)。由于此突起物具有胞饮和胞吞功能,为“胞饮突”(Psychoyos and Mandon, 1971a; Psychoyos and Mandon, 1971b)。之它哺乳动物子宫内膜上也观察到胞饮突(Guillomot and Guay, 1982; Guil4),包括在人类上(Nikas et al., 1995)。.2 胞饮突的结构特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为微绒毛细胞和纤毛细胞,其中微绒毛细胞比例远远多胞。在生理周期的黄体期,纤毛细胞相对恒定,而微绒毛细胞表面经过一系成小的膜突起物,不断增大,最后微绒毛短暂融合形成胞饮突(Bentinley, 200

胞饮


图 1-3 胞饮突的表达量Fig 1-3 Pinopodes expression另外,根据胞饮突在子宫内膜腔上皮顶端形态变化的情况,又将其划分成三个段(图 1-4):A 是发育中(平滑细小的突起物);B 是发育充分(成熟的胞饮突);是衰退期(胞饮突表面出现皱褶,逐渐消失)(Acosta et al., 2000; Kabirsalmani et a2005; 魏丽坤, 2008)。研究表明,胞饮突的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 48 小时(Nikas aAghajanova, 2002)。此外,胞饮突的形态随着黄体期的推进而改变,其中胞饮突在体期第 5 天首次出现,并在黄体后期(第 8~10 天)成熟且广泛表达(Usadi et al., 200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宫颈癌组织中FoxM1及下游相关靶分子表达量的探究[J]. 袁毅翀,杨琼.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10)
[2]miR-181a促进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催乳素的表达[J]. 张群,刘红玉,蒋玥,王玢,颜桂军,孙海翔,胡娅莉.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2(02)
[3]胞饮突的相关研究进展[J]. 刘琴,李佩玲,刘梅梅.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2(01)

博士论文
[1]奶山羊子宫内膜容受期差异表达miRNA和lncRNA调控作用的研究[D]. 张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2]白血病抑制因子、胞饮突与子宫内膜容受性关系的实验研究[D]. 郭艺红.郑州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miR-449a对LGR4在奶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中靶向调控作用的研究[D]. 刘晓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胞饮突、整合素β3和骨桥蛋白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植入窗期子宫内膜的表达与分析[D]. 魏丽坤.河北医科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905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29905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e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