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Ⅵ型分泌系统基因vca0107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31 12:47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xPEC)是一类能引起人畜肠外组织与器官感染的重要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可通过其特有的毒力因子(菌毛、粘附素、铁相关蛋白等)侵袭并定植于肠外的不同组织与器官,诱发不同宿主产生脑膜炎,败血症与泌尿道感染等症状。随着ExPEC对养猪业的危害以及相应的全球医疗业上巨额的财政支出,并且发现ExPEC的危害甚至高于广受关注的E.coli0157: H7,应该受到公共卫生意义上的广泛关注。人们对ExPEC的认识和研究越来越多,ExPEC可以通过食物源进行传播,饮用水与食物等污染可导致疾病的爆发,严重者,可危及人和动物的生命。对家畜业而言,该菌群能够导致家畜产生肺炎、肾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病症。ExPEC是诱发猪产生肺炎和新生儿脑膜炎等症状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细菌的许多分泌性蛋白和毒素都是通过分泌系统而被运输到细胞体外或者直接运输到宿主细胞体内,然后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而使分泌蛋白和毒素发挥毒性。目前为止已经发现至少六种分泌系统(T1SS-T6SS),而T6SS虽然是最近几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分泌系...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大肠杆菌病原学
1.2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以及危害
1.3 ExPEC致病机理
1.3.1 UPEC致病机理
1.3.2 NMEC致病机理
1.4 细菌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1.4.1 分泌系统的概述
1.4.2 T6SS的研究进展
1.4.3 T6SS的主要成分
1.5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疫苗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质粒、菌株和培养条件
3.1.2 工具酶、试剂、试剂盒与主要仪器
3.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1.5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1.6 试验动物和细胞
3.2 方法
2转化法)"> 3.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转化法)
3.2.2 细菌的增殖及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3.2.3 重组质粒的小量提取(碱裂解法)
3.2.4 琼脂糖凝胶回收
3.2.5 PCR扩增
3.2.6 DNA与载体连接
2转化法)"> 3.2.7 连接产物的转化(CaCl2转化法)
3.2.8 重组质粒的鉴定
3.2.9 T6SS中vca0107基因前后臂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3.2.10 重组自杀性质粒pRE△vca0107的构建
3.2.11 接合转移与基因缺失株PCN033△vca0107的构建
3.2.12 缺失菌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3.2.13 缺失菌株对小鼠的毒力试验及LD50的测定
3.2.14 细胞粘附入侵实验
3.2.15 细胞吞噬实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目的基因VCA0107的分析
4.2 重组自杀性质粒PRE△VCA0107的构建
4.2.1 vca0107基因上下游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4.2.2 质粒pSK△vca0107的构建
4.2.3 质粒pRE△vca0107的构建
4.3 缺失株的筛选和鉴定
4.4 突变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4.5 缺失菌株对小鼠的毒力试验及LD50的测定
4.6 EXPEC缺失突变株PCN033△VCA0107的粘附入侵能力
4.7 EXPEC缺失突变株PCN033△VCA0107的抗吞噬能力
5 讨论
5.1 基因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
5.2 基因缺失株的筛选鉴定
5.3 靶基因的选定以及下一步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J]. 徐引弟,王治方,朱文豪,梁跃,郭成留.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1(07)
[2]细菌的IV型分泌系统[J]. 赵岩,李明,胡福泉. 生命的化学. 2011(01)
[3]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J]. 徐引弟,王治方,朱文豪,梁跃,郭成留. 河南农业科学. 2011(01)
[4]细菌Ⅵ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J]. 张海方,王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5)
[5]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抗菌药耐药性的调查[J]. 王秀梅,蒋红霞,廖晓萍,张万江,朱恒乾,张悦,刘雅红.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9)
[6]临床分离肠外致病大肠杆菌及其与肠内致病大肠杆菌相关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唐志君,黄文祥,董一山,郑行萍,刘成伟,余登高.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08)
[7]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分析[J]. 张璇,汤细彪,吴斌,陈石,夏欣,满晓营,陈焕春.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9(08)
[8]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 CFT073全基因组分析及致病机制的新认识[J]. 罗成伟,胡钢清,朱怀球. 生物物理学报. 2009(04)
[9]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免疫保护性研究[J]. 李晓霞,邱玉玉,王海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7(05)
[10]细菌Ⅴ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J]. 原志伟,朱国强. 生物技术通讯. 2007(01)
本文编号:3010899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大肠杆菌病原学
1.2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以及危害
1.3 ExPEC致病机理
1.3.1 UPEC致病机理
1.3.2 NMEC致病机理
1.4 细菌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1.4.1 分泌系统的概述
1.4.2 T6SS的研究进展
1.4.3 T6SS的主要成分
1.5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疫苗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质粒、菌株和培养条件
3.1.2 工具酶、试剂、试剂盒与主要仪器
3.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1.5 PCR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3.1.6 试验动物和细胞
3.2 方法
2转化法)"> 3.2.1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CaCl2转化法)
3.2.2 细菌的增殖及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3.2.3 重组质粒的小量提取(碱裂解法)
3.2.4 琼脂糖凝胶回收
3.2.5 PCR扩增
3.2.6 DNA与载体连接
2转化法)"> 3.2.7 连接产物的转化(CaCl2转化法)
3.2.8 重组质粒的鉴定
3.2.9 T6SS中vca0107基因前后臂片段的克隆与鉴定
3.2.10 重组自杀性质粒pRE△vca0107的构建
3.2.11 接合转移与基因缺失株PCN033△vca0107的构建
3.2.12 缺失菌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3.2.13 缺失菌株对小鼠的毒力试验及LD50的测定
3.2.14 细胞粘附入侵实验
3.2.15 细胞吞噬实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目的基因VCA0107的分析
4.2 重组自杀性质粒PRE△VCA0107的构建
4.2.1 vca0107基因上下游片段的扩增与测序
4.2.2 质粒pSK△vca0107的构建
4.2.3 质粒pRE△vca0107的构建
4.3 缺失株的筛选和鉴定
4.4 突变株生长特性的研究
4.5 缺失菌株对小鼠的毒力试验及LD50的测定
4.6 EXPEC缺失突变株PCN033△VCA0107的粘附入侵能力
4.7 EXPEC缺失突变株PCN033△VCA0107的抗吞噬能力
5 讨论
5.1 基因缺失株的生物学特性
5.2 基因缺失株的筛选鉴定
5.3 靶基因的选定以及下一步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展[J]. 徐引弟,王治方,朱文豪,梁跃,郭成留.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1(07)
[2]细菌的IV型分泌系统[J]. 赵岩,李明,胡福泉. 生命的化学. 2011(01)
[3]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J]. 徐引弟,王治方,朱文豪,梁跃,郭成留. 河南农业科学. 2011(01)
[4]细菌Ⅵ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J]. 张海方,王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5)
[5]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抗菌药耐药性的调查[J]. 王秀梅,蒋红霞,廖晓萍,张万江,朱恒乾,张悦,刘雅红.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9)
[6]临床分离肠外致病大肠杆菌及其与肠内致病大肠杆菌相关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 唐志君,黄文祥,董一山,郑行萍,刘成伟,余登高.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0(08)
[7]肠外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及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分析[J]. 张璇,汤细彪,吴斌,陈石,夏欣,满晓营,陈焕春.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9(08)
[8]致病性大肠杆菌UPEC CFT073全基因组分析及致病机制的新认识[J]. 罗成伟,胡钢清,朱怀球. 生物物理学报. 2009(04)
[9]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免疫保护性研究[J]. 李晓霞,邱玉玉,王海荣.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07(05)
[10]细菌Ⅴ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J]. 原志伟,朱国强. 生物技术通讯. 2007(01)
本文编号:3010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01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