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山羊消化道蠕虫调查及分析
发布时间:2021-03-10 20:34
【目的】本文调查了攀枝花地区山羊消化道蠕虫感染情况。【方法】对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攀枝花不同地区屠宰后山羊消化道分离到的蠕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从而确定种类。【结果】共鉴定出山羊消化道蠕虫6种,其中线虫5种,分别是粗纹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a sperum)、羊仰口线虫(Bunostomum trigonocephalum)、捻转血矛线虫(Haemonchus contortus)、羊毛尾线虫(Trichuris ovis)以及绵羊夏伯特线虫(Chabertia ovina);吸虫1种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吸虫与线虫之间存在混合感染,以2和3种蠕虫混合感染为主。进化分析显示:攀枝花地区捻转血矛线虫的COI基因差异较大,在2.4%~5.1%之间。【结论】综上所述,攀枝花山羊消化道蠕虫感染多为混合感染,需进一步加强山羊寄生虫病的监测及防控。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20,33(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山羊消化道蠕虫的形态
长期以来,形态学鉴定方法是寄生虫鉴定的基础,但此法要求工作人员需要丰富的经验,且对于形态相近以及未正确保存的虫体较难准确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的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用于物种鉴定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18SrRNA和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基因之一,已被广泛的运用于吸虫、线虫、绦虫等蠕虫的鉴定[7-9]。因此,本研究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山羊消化道蠕虫的种类进行了鉴定。本研究应用PCR对攀枝花山羊线虫的COI基因序列和吸虫的18S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捻转血矛线虫各分离株的COI序列差异较大在2.4 %~5.1 %之间,与Genbank中其他捻转血矛线地理株的差异在5.96 %以上。国内刘俊琦[10]对永州市羊捻转血矛线虫的COI基因进行了分析,其虫株之间的差异在2.0 %~2.9 %,与Genbank其他捻转血矛线虫差异在15 %以上;白鹏霞[11]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牦牛的捻转血矛线虫COI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株与其他捻转血矛线虫地理株的同源性在92.5 %~97.4 %之间;国外Tanveer将巴基斯坦的血矛线虫与11国家的血矛线虫分离株进行了COI序列的比较与分析,表明血矛线虫的COI基因流动率很高[12],据此推测捻转血矛线虫的COI基因具有种群遗传多样性。另外,本研究也将捻转血矛线虫的COI序列翻译为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与分析,结果显示血矛属线虫COI序列编码的蛋白序列完全相同,从氨基酸序列只能鉴定到属,而不能鉴定到种,与白鹏霞的研究结果一致[11]。
关于不同地区羊消化道蠕虫种类和分布,国内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诸多因素如地区、品种、饲养方式等均会一定程度的影响消化道蠕虫种类。如黄占欣(2012)等[13]对邯郸地区羊消化道蠕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检出11种蠕虫,结果表明集约化养殖与放牧散养羊群消化道蠕虫的感染种类差异显著。袁炜(2014)[14]对湖北省公安县放牧山羊蠕虫病开展了调查,检出10种消化道蠕虫,表明线虫一年四季感染情况均严重。本次对攀枝花山羊消化道蠕虫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山羊消化道感染5种线虫和1种吸虫,且存在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种类在2~5种之间,其中以混合感染2和3种蠕虫所占的比例最大(表1),与国内研究报道基本一致[2,13-14],表明我国山羊消化道蠕虫普遍存在混合感染。在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放牧牦牛和藏绵羊的肝片吸虫感染率普遍偏高,然而本次调查却未检出肝片吸虫,只检出胰阔盘吸虫,这可能与两种吸虫的生活史以及山羊的放牧地点有关。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淡水螺的一种),而胰阔盘吸虫的中间宿主为陆地螺和中华草螽。本研究中所剖山羊均来自于农户,放牧地点远离河流、沼泽等潮湿的环境,山羊与胰阔盘吸虫中间宿主—陆地螺接触的机会多,这可能是胰阔盘吸虫感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期可进一步开展陆地螺和中华草螽感染胰阔盘吸虫的调查。图4 基于核糖体18SrRNA基因的胰阔盘吸虫及其相关吸虫的系统进化树
本文编号:3075244
【文章来源】:西南农业学报. 2020,33(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山羊消化道蠕虫的形态
长期以来,形态学鉴定方法是寄生虫鉴定的基础,但此法要求工作人员需要丰富的经验,且对于形态相近以及未正确保存的虫体较难准确鉴定。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产生的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用于物种鉴定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18SrRNA和CO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基因之一,已被广泛的运用于吸虫、线虫、绦虫等蠕虫的鉴定[7-9]。因此,本研究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山羊消化道蠕虫的种类进行了鉴定。本研究应用PCR对攀枝花山羊线虫的COI基因序列和吸虫的18S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捻转血矛线虫各分离株的COI序列差异较大在2.4 %~5.1 %之间,与Genbank中其他捻转血矛线地理株的差异在5.96 %以上。国内刘俊琦[10]对永州市羊捻转血矛线虫的COI基因进行了分析,其虫株之间的差异在2.0 %~2.9 %,与Genbank其他捻转血矛线虫差异在15 %以上;白鹏霞[11]对甘南藏族自治州牦牛的捻转血矛线虫COI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株与其他捻转血矛线虫地理株的同源性在92.5 %~97.4 %之间;国外Tanveer将巴基斯坦的血矛线虫与11国家的血矛线虫分离株进行了COI序列的比较与分析,表明血矛线虫的COI基因流动率很高[12],据此推测捻转血矛线虫的COI基因具有种群遗传多样性。另外,本研究也将捻转血矛线虫的COI序列翻译为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比对与分析,结果显示血矛属线虫COI序列编码的蛋白序列完全相同,从氨基酸序列只能鉴定到属,而不能鉴定到种,与白鹏霞的研究结果一致[11]。
关于不同地区羊消化道蠕虫种类和分布,国内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诸多因素如地区、品种、饲养方式等均会一定程度的影响消化道蠕虫种类。如黄占欣(2012)等[13]对邯郸地区羊消化道蠕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检出11种蠕虫,结果表明集约化养殖与放牧散养羊群消化道蠕虫的感染种类差异显著。袁炜(2014)[14]对湖北省公安县放牧山羊蠕虫病开展了调查,检出10种消化道蠕虫,表明线虫一年四季感染情况均严重。本次对攀枝花山羊消化道蠕虫种类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山羊消化道感染5种线虫和1种吸虫,且存在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种类在2~5种之间,其中以混合感染2和3种蠕虫所占的比例最大(表1),与国内研究报道基本一致[2,13-14],表明我国山羊消化道蠕虫普遍存在混合感染。在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放牧牦牛和藏绵羊的肝片吸虫感染率普遍偏高,然而本次调查却未检出肝片吸虫,只检出胰阔盘吸虫,这可能与两种吸虫的生活史以及山羊的放牧地点有关。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淡水螺的一种),而胰阔盘吸虫的中间宿主为陆地螺和中华草螽。本研究中所剖山羊均来自于农户,放牧地点远离河流、沼泽等潮湿的环境,山羊与胰阔盘吸虫中间宿主—陆地螺接触的机会多,这可能是胰阔盘吸虫感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期可进一步开展陆地螺和中华草螽感染胰阔盘吸虫的调查。图4 基于核糖体18SrRNA基因的胰阔盘吸虫及其相关吸虫的系统进化树
本文编号:3075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dongwuyixue/30752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